郝紅敏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中明確指出:“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同時,《方案》還明確指出:“完善立德樹人的體制機制,克服唯分數、唯升學的頑瘴痼疾,推進教育現代化發展。”2022年4月頒布,9月正式實施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明確了“核心素養”的統領作用,這標志著核心素養時代已經實實在在地到來。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考試是教師實施教育評價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教育評價于教育發展的指揮棒作用,核心素養背景下,傳統相對固化的試題模式,顯然與時代發展格格不入。唯有不斷改革創新考試命題,改變陳舊化、套路化的命題方式,注重情境化、應用類試題的整合,方能充分發揮考試對辦學的導向作用,助推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創新。筆者基于核心素養背景,探索了小學語文命題創新的對策建議。
對當前考試命題存在問題的深入解析,是教師創新小學語文考試命題的基礎。作為一線小學語文教師,筆者在近年來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深化了小學語文考試命題的研究,并總結、梳理了存在的問題。
一直以來,以死記硬背、機械抄默為主要形式的考試命題,被定義為教學評價的“頑瘴痼疾”。之所以稱之為“頑瘴痼疾”,源于這種死記硬背、機械抄默的題型顯得過于應試化,并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提升。如今,小學語文的考試命題中,上述的“頑瘴痼疾”依然客觀存在。例如,為了幫助學生鞏固生字詞,有的小學語文教師在命題的過程中,習慣于出“看拼音寫詞語”的題型,且題量還比較大;很多填空題中,所填寫的“空”,完全是按照原文原句出題。尤其是有關古詩詞的考試命題中,很多題目是考查學生背誦、默寫能力。如有關古詩詞的命題:“天門中斷楚江開,。”這個橫線上,學生只需要填寫“碧水東流至此回”便可完成。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這種以死記硬背、機械抄默為主線的考試命題方式,并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的提升。同時,上述的考試命題方式,會直接導致學生采用死記硬背、機械抄寫的方式學習,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創新。
基于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需要,教師在小學語文考試命題中,應當強化知識檢測的應用性,重點檢測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同時,以“應用性”為導向的小學語文考試命題,也有助于促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關注學生語文應用實踐能力的提升。而通過梳理當前小學語文考試命題可見:在知識檢測層面,教師往往忽視了應用性。如上述筆者提到的填空題、古詩詞默寫題等,缺乏真實情境,導致學生在填空、默寫之后,依然不懂得如何科學有效地應用。
《課標》提出了“跨學科”學習的思想,強調學科融合的深度學習方式,以拓寬語文學習邊界,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基于《課標》的引導,為促進小學語文跨學科教育模式的構建,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小學語文教師在考試命題的過程中,應當強化跨學科命題,促進語文考試命題的改革創新。然而,深入梳理當前小學語文考試命題可見:教師在語文學科考試命題的過程中,命題的內容、目標依然局限在語文學科的范圍之內,跨學科命題嚴重不足。
核心素養背景下,構建生活化的語文教育模式,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創新的方向標。基于考試命題對教師語文教學改革創新的指揮棒作用,教師應當強化考試命題的生活鏈接,通過生活元素的融入,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實踐能力。當前,小學語文的考試命題中,“生活”元素的滲透依然不足,教師的命題內容、命題方向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熱點,沒有順應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時代趨勢。
立足上述分析可見:當前的小學語文考試命題中,教師的命題內容、命題方式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死記硬背、機械抄寫、學科融合不足、生活性不足等,不僅影響了小學語文考試命題的改革創新,同時也會導致語文教學的應試化發展。針對上述問題,筆者進行了深入分析。
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考試命題創新上的意識,直接決定了最終命題創新的方向和效果。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應試化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教師依然習慣于傳統的命題方式。正是因為教師的考試命題創新意識不強,應試化的思想較為嚴重,才制約了考試命題的改革和發展。
基于核心素養背景,創新小學語文考試命題,如情境化命題、跨學科命題等,對教師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然而,教學實踐中,有的教師并不具備考試命題的能力。同時,受到惰性思維的影響,教師習慣于通過網絡下載等方式進行命題,導致試題缺乏目標性、針對性,不利于命題質量的提升。
基于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需要,結合當前小學語文考試命題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筆者認為促進小學語文考試命題的改革創新具有必要性。以下筆者將結合教學實例,探索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語文考試命題創新的對策及建議。
與傳統相對固化的題型模式相比,基于真實情境的考試命題更加具有靈活性,同時也有助于訓練學生的歸納整理、邏輯推理能力,促進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提升。基于此,筆者立足于近來關于情境化考試命題的研究,列舉了以下情境化命題實例。
以低年級有關詞語鞏固的知識為例,在傳統的命題模式下,一年級有關詞語鞏固的命題,以“看拼音寫詞語”為主。雖然這類命題方式也有助于學生鞏固相關詞語,但看拼音寫詞語的方式缺乏情境性,導致詞語缺乏鮮活性。針對這類固化的題型,筆者在鞏固詞語基礎知識的考試命題中,采取了“看圖填詞語”的方式,以“圖”為載體實現命題的情境化,讓每一個詞語都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富有鮮活性。同時,在看圖寫詞語的題型中,教師還可以設置富有挑戰性的題型,如:“根據這幅圖,你還能再寫幾個詞語嗎?”挑戰性題型的設計,提升了考試命題的靈活性。
以中年級的考試命題為例,為了幫助學生鞏固諺語、古詩詞等基礎知識,筆者改變了過去死記硬背、機械填寫的命題模式,而是采取了根據語境填空的命題形式,具體如下:
①在生活和學習中,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幫助,團結協作。正所謂:“一個籬笆三個樁,。”②冬冬跟小勇因為一件事情吵了一架,冬冬非常生氣,就踢了小勇兩腳,我想用“,”這條諺語說冬冬。③做任何事情有道理才行得通,不講道理是行不通的,正所謂:“,。”④怎樣在生活中尋找詩意呢?其實,只要對生活有憧憬,就有詩和遠方。這句話中“憧憬”的意思是:。我是通過的方法來理解的。
從上述情境化的命題可以看出:整個命題,都充分關注了“語境”這個關鍵元素,有效地改變了讓學生死記硬背、機械默寫的命題形式。同時,結合語境,也有助于促進學生深化對相關詞語、諺語以及古詩詞的理解。上述的第④題中的命題形式,還有助于引導學生在語文閱讀中要善于結合上下文等語境理解詞語內涵,以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課標》明確提出了“跨學科學習”的理念,將其列為“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之一。這一基于語文學科、強化突破學科界限將多學科組合在一起的方式,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領域,促使學生更好地學語文、用語文,提高學習質量。因此,在語文考試命題中融入“跨學科”學習理念,打破學科壁壘,不僅能夠有效地突破傳統考試命題的瓶頸,還有助于通過學科融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以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一課為例,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筆者就強化了“跨學科”理念的應用,將《秋天的雨》一課的教學與科學、美術等學科有機整合起來。其中,“畫秋天”是語文學科與美術學科融合的方式;而思考一些科學問題,如“秋天來了,葉子為什么會變黃”等,則是教師將語文學科與科學學科整合起來的方式。在單元考試命題中,除了基礎型的鞏固類作業,筆者還強化了跨學科理念的應用,①寫一寫,畫一畫:把你心中秋天的美景用五顏六色的畫筆畫下來,并用你所學習到的優美語句描寫你畫中的秋天吧;②探索有關“秋天”的科學小奧秘:樹葉為什么會變黃?莊稼為什么在秋天成熟?為什么會有四季變化?雨是怎么來的?請從上述四個問題中,至少選兩個,將你知道的科學奧秘寫出來吧。
從上述命題可以看出:教師的考試命題,充分遵循了跨學科的學習理念,將語文學科與美術、科學等學科有機整合起來。整個試題,不是機械的、單調的,而是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學生對上述問題解答的過程,也是提高其繪畫與表達能力和科學素養的過程。
核心素養背景下,為了全面提升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當凸顯運用導向,以解決實際問題入手促學生綜合素養提升。基于考試命題與教學改革的導向與指揮棒作用,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積極構建“運用導向”的考試命題,為促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以五年級語文閱讀《假如人不睡覺會怎樣》為例,這是一段閱讀說明文本,針對這段說明文本,教師設計了以下“運用導向”的命題:①勸說題:你的好朋友小明是個“夜貓子”,每天晚上都喜歡熬夜,很晚才睡覺,平均每天睡眠不超過5個小時,你作為好朋友,該如何勸說他呢?請運用閱讀文本中至少兩處信息進行勸說。②有同學在閱讀了《假如人不睡覺會怎樣》一文后認為:人不睡覺會產生很多不良的影響,因此,人應當多睡覺,睡懶覺。你覺得這樣的觀點正確嗎?請運用文中的說明方法,說明理由。
上述的案例中,教師的考試命題充分關注了學生的“運用”能力。與傳統以機械記憶為主的考試命題相比,基于運用導向的命題方式更靈活,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要求更高。而上述的命題形式,則有助于促進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因此,以運用為導向的語文命題方式,能夠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更加契合時代發展的需要。
“生活教育”是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近年來,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增進“生活”與教育的緊密聯系,成為教育改革創新的基本走向。《課標》也蘊含著深厚的生活教育思想。這就要求教師在小學語文考試命題中注重生活化,通過試題鏈接生活的方式,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案例1:小學三年級語文“閱讀與欣賞”題目。題目僅為一張圖片:廈門5月9~13日天氣預報;學生在閱讀天氣預報圖之后,需要回答三個問題:①根據天氣預報圖,寫出本周六的天氣為( );②爸爸今日需要出門辦事,你會建議他出門的時候帶上( );③未來的三天,氣溫會( )。這道題,考查的是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命題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生活應用實踐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
案例2:爸爸因為心情不好責怪媽媽,你可以用《論語》中的名言“,不貳過”來勸導他。
上述的兩個案例,均充分鏈接了學生的生活,考查的是學生生活應用和實踐能力。類似的題型,靈活多變,有助于改變過去僵化的命題方式,提升學生生活應用實踐能力。
筆者立足于近年來關于小學語文考試命題創新的研究實踐,提出了小學語文教師創新考試命題的幾種方式。通過考試命題的創新,筆者發現:靈活多元的試題類型,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特點。同時,基于具體語境、強化生活與應用、注重跨學科的考試命題方式,更有助于促進學生語文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的提升。而考試命題的創新,對促進小學語文教師教學方式、教學理念的轉變也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綜合上述分析可見:教育評價對教育發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教育評價方式的改革創新,是推動教育改革的源動力。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教育理念應試化、命題能力不足、惰性思維等因素,導致小學語文的考試命題存在如下問題:①死記硬背、機械抄默的固定題型;②知識檢測缺乏應用性;③跨學科融合不足;④考試命題缺乏生活鏈接。針對上述命題中存在的問題,基于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視角,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師在考試命題的過程中,應當基于語境命題、注重跨學科融合、強化實踐與應用、注重生活鏈接。多元化的命題方式,能突破傳統應試化、固化的考試命題瓶頸,推動小學語文考試命題的改革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