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土主義作為一種藝術設計風格,其中心思想是強調新時期鄉土社會的在地性與差異化,也是城市化后反過來對鄉土社會如何建設的再思考與再詮釋。新鄉土主義藝術設計所關注的,不僅是對鄉村自然條件的保護、對鄉土文化的繼承發揚,還有當地鄉土風格、民俗特點的主動適應,在設計中盡量使用地方性的材料、能源、技術來表現藝術特色,在美學、社會學、環境學等的融合發展中體現人們的現代需求。其中,加強新鄉土主義藝術設計的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構建集鄉土情懷、審美情趣、創新能力培養于一體的知識體系,讓藝術設計教育助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理論上,新鄉土主義藝術設計需要重新確立鄉村的主體地位、重新定義城鄉關系、重新擦亮鄉村最美生態底色,通過藝術形式實現對鄉土性的表達。鄉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扮演的是城市建設的配角,城市主導鄉村的非均衡發展格局,破壞了城鄉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導致了城鄉要素配置“剪刀差”及農村生態作用式微現象。新鄉土主義就是要打破。因此,要堅持突出農民主體,保障與支持農民在鄉村社會建設的主體地位,發揮農民在鄉村建設中的主角作用,順應不同地域村莊發展規律及演變趨勢,分類推進新鄉土主義藝術設計,才能真正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要堅持城市反哺農村,堅持以城帶鄉、城鎮化與逆城鎮化協同發展,持續優化農村地區資源稟賦與配置,因勢利導推進新鄉土主義藝術設計,才能真正實現“城在鄉中、鄉在城中”;要堅持厚植鄉村生態底色,回歸自然、回歸田園、回歸原生態,走生態環保、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因地制宜推進新鄉土主義藝術設計,才能真正實現“宛如天成、天人合一”。
實踐上,新鄉土主義藝術設計早就被廣泛應用于鄉村建設中。一是充分利用當地材料與彰顯古村落特色。藝術設計作品如“尚村竹篷鄉堂”,項目基址位于有千年歷史的安徽省績溪縣家朋鄉尚村,項目設計主體為尚村公共空間設計。因當地盛產毛竹,也很早就有以毛竹為建材的傳統,也為體現村落公共空間更新項目的在地性,設計單位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素樸建筑工作室選擇用當地土生土長的毛竹作為建筑的主體材料。為減少對古村落形成負面干擾,設計者以單元體、模塊化為基本遵循,通過花最短的時間和最少的材料來實現大空間的整體效果。此項目將本村高家老宅中廢棄部分利用起來,用6把“竹傘”作為支撐,將2片“烏棚”作為屋頂,覆蓋住原先的青瓦。竹棚作為一種臨時性的建筑,自然無法作為當地永遠的地標,使得這些竹棚可以隨著鄉村發展而在使用多年后拆解回收。這一藝術設計為村民或游客提供了休息、聊天、娛樂等功能的公共場所,同時也具備村民集會活動、展示當地歷史文化的功能。竹棚鄉堂的設計為村落更新提供了新的嘗試機會,為尚村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二是協調保留原生態與原有的鄉風鄉貌。藝術設計作品如“吳房十里桃花源”,項目基址位于上海市奉賢區青村鎮吳房村,項目設計主體為吳房村整體風貌設計。項目主要源于畫家吳山明、吳揚聯袂創作的“桃源吳房十景圖”,其最大挑戰復原畫中鄉風鄉貌。設計者以村、田、橋、路、樹等為重要布局方向,在保留田間阡陌、村前水流、村中古樹等的同時保留吳房村的生態環境、歷史建筑及鄉風鄉貌。設計者還堅持了素雅的建筑主體風格,保留了吳房村最淳樸的粉墻黛瓦風格,以桃花為襯,用柔美的坡屋面流線、樸實簡單的木制窗框,以展示村落“海派水鄉”的柔美。三是堅持向閑置資源要空間與要增量。藝術設計作品如“DnA油茶工坊”,項目基址位于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大東壩鎮橫樟村,項目設計主體為橫樟油茶工坊改造設計。項目利用村口閑置有百余年歷史的油茶工坊主體建筑及其內部木制設備,實現整體空間向外部擴張。側面形成廚房和產品包裝空間,同時室外的涼亭也提供了可供觀賞山間景觀的平臺。外部空間的擴建工作以老工坊為中心,外墻的材料以溪澗卵石為主,以此延續周圍梯田、溪水等自然景觀。石墻將卵石對半切開,并砌成平整的墻面,這種做法可以完全展現卵石內部的顏色和質感,與周圍老舊的土墻形成鮮明對比及實現工坊新舊層次間的轉換。
上述藝術設計作品多出自國內一些知名院校藝術設計工作室之手,反映新鄉土主義設計在理念層面與藝科融合的教育理念和辦學方針相契合、在實踐層面與鄉村建設行動和鄉村振興戰略相契合,并互為有力支撐??傊?,以新鄉土主義設計理念為引領推進鄉村“藝美化”,保護與重塑鄉村活力、魅力及吸引力,重建鄉村美好生活,這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