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檸菁 吳耕德 吳瓊
(貴陽職業技術學院)
2017年,教育部黨組提出高職院校要密切關注教師黨支部發揮的重要價值。教師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是教書育人的主體,而高校教師黨支部則是集中教師力量的組織,其對教師有著約束和監督的作用。因而在新時代大背景下,高職院校要不斷加強教師黨支部建設,優化教師黨支部工作模式,以便高職院校的黨建工作能夠充分發揮引導作用,使得基層組織成為溝通連接廣大教師的橋梁。
教師黨支部的成員大多數是一線工作者,為提高教育質量,他們需要參與教學科研任務的研究。但由于科研任務繁重,很多教師的工作重點發生了偏移,日常工作時經常會出現輕黨建、重科研的現象。這就導致教師黨支部的權威受到影響,黨建工作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好在大部分高職院校教師黨支部已充分認識到問題所在,不少教師進行了反思,決心在黨建工作和教科研工作之間找到平衡點,杜絕顧此失彼的問題。如此一來,教師黨支部的黨建工作就能與教學工作相互配合,相互促進。
例如,黨建工作的主題可以圍繞教學科研工作開展,這樣教師就能做好本職工作,又能達到黨建工作的要求。并且,黨建工作如果以教學科研工作為主題,黨支部就能發揮各專業帶頭人先鋒模范的作用,使得教學科研工作成為黨建工作順利開展的得力幫手。在模范作用的感染下,教師也能提高政治覺悟,主動去探究教學科研工作和黨建之間的緊密聯系。綜上所述,黨建工作與科研工作的緊密融合,既尊重教師在教學上的主體地位,發揮了教師在黨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又密切了黨建工作與教學和科研工作之間的關系,使得教師黨支部能夠實現多方發展的目標。
高職院校最主要的職能就是社會服務,所以高職院校的教師黨支部也要重點關注社會服務方面的建設內容,使得黨建工作與社會服務工作能夠融會貫通。從實踐情況來看,大部分教師黨支部會將黨建工作與校內的文化建設相結合,例如,有的高職院校借助教育部非遺傳承人培訓項目,成立了文旅先鋒隊,創設以黨建工作帶領文旅融合發展的主題,多次前往少數民族地區開展“送教上門”活動,弘揚了唐卡、剪紙、刺繡等中國傳統文化。除此以外,高職院校聘請的專家還會對傳承人進行文化指導,此舉提升了傳統產品的文化含量,實現了“非遺帶動經濟發展”的目標,為少數民族帶來了不竭的精神動力。由此案例可見,黨建工作與社會服務工作緊密融合后,兩者的價值都能得到質的提升。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具有獨特魅力,高職院校教師黨支部在開展工作時,應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與剪紙、刺繡、香包等有關的中國傳統手工文化。繼而,教師黨支部在開展黨建活動時,就可以將中國傳統手工文化作為活動的主題,讓中國傳統手工藝術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走進社區。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就是黨支部日常管理的重要內容,文化的價值可以賦予黨建工作新的生命力,黨建工作也能賦予傳統藝術新的生機。另外,黨建工作和文化傳承緊密結合后,全體教師黨員對文化的熱愛只增不減,在接觸中國傳統手工文化時,教師與文化之間的共鳴越來越強烈。所以受文化自信的影響,教師會自覺承擔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紅色文化是革命時代的產物,由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共同打造。這樣的先進文化擁有著極為震撼的革命精神和豐厚的歷史內涵。對于這樣的寶貴資源,高職院校的教師黨支部應充分挖掘當中的寶貴成分,有效利用紅色文化當中獨特的教育和思政價值。當黨建工作中融入了紅色文化后,黨員的思想境界可得到充分提升,他們會在黨建日常管理工作的熏陶下,加強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創新紅色文化的傳播路徑。再者,教師黨員充分接觸紅色文化后,他們會站在時代發展的角度去尋找紅色文化教育與生活貼近的地方,給黨建工作填充新的內容。且黨建工作融合了紅色文化后,教師對黨性教育的認知會更深刻,他們參加黨性教育活動時,也會更有參與感和融入感。紅色文化是當代黨員珍貴的精神財富,教師黨員在文化內涵的不斷熏陶下,對黨建工作的認知會更為透徹,從而教師黨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夠得到充分提升。
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是立德樹人,盡力打造廉潔奉公的政治生態和教育環境。為了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高職院校教師黨支部一定要重視廉政教育工作的價值。當黨建工作與廉政文化結合后,黨員的思想會得到充分的改善,他們日常工作時會實時考慮廉潔,重視廉潔,敬佩廉潔。這類先進的思想可在教師黨支部內部形成反腐倡廉的工作氛圍,讓黨建工作披上更為神圣的面紗。所以,高職院校在組織黨建工作時,可以定期開展有關廉政的教育活動。比如,院校可以定期開展廉潔書畫作品展,結合傳統工藝藝術,讓廉潔奉公的思想充分滲透到教育教學中。而后,黨員定能時時在心中銘刻廉政教育,遵守紀律底線,注重師德規范。長此以往,校園廉潔文化的建設將會越來越完善,“崇廉”也能成為校園風尚的重要內容。
“五融合”黨建工作開展后,教師黨員的整體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升華,尤其是政治責任感,不少教師在心中一直銘記黨員黨性觀念,遵從教師黨支部模范帶頭引導,無論是教學科研工作,還是黨建工作的開展,教師都能做到不畏艱難,積極探索。日積月累后,教師黨員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升,政治覺悟也漸趨高尚。再者,教師黨員在克服科研難關時,會與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商討,同步授課,彼此合作下,教師們的斗志越來越激昂,團隊合作意識越來越鮮明,這進一步提升了教師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發揮了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量。且教師們的形象樹立了黨建品牌,獲得了多種多樣的榮譽。
立德樹人是高職院校開展日常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標,也是教師工作的重點。所以教師黨支部在開展黨建工作時,要堅決服從育人的要求與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教師是先進文化的傳播者,也是黨執政的堅定擁護者,其在教育學生時,要先接受教育,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有了優秀的政治覺悟和文化素質后,教師才能成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引領者。因此,教師黨支部一定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利用黨建工作,引導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融合正確的價值觀,對學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同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一定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守立德樹人的教育觀念,為社會輸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
部分高職院校在實施此部分內容時,會重點開設課程思政示范課,此類課程內容富有多樣化的特征,不僅融合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還融入了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這樣的專業課極具思政化的特征,能夠充分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
上文介紹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廉政文化都是黨建活動主題的關鍵內容,因而高職院校教師黨支部一定要明確黨建工作開展的方向,設定的主題應盡力與此類內容相掛鉤,使得黨建工作能夠與多元文化緊密結合,煥發出新的生機。更為重要的是,黨建工作內容的升華,會增強高職院校師生的文化自信。例如,黨員教師深入了解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價值后,他們的視野會得到充分拓展,對歷史淵源的理解會更深刻,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會更透徹,往后在進行教育教學時,教師會自覺去弘揚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文化內涵,增強文化建設的實踐能力。另外,黨建工作與多元文化緊密融合后,學生在課堂上接觸的教育內容會更為豐富,他們也能深入感知紅色文化、廉政文化和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魅力。
教師黨支部在開展黨建工作時,應充分發揮黨員模范作用。上文所述的少數民族非遺培訓不僅能夠促進東西部的經濟發展,還能加強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聯系。而且,送教上門本身就是時代教育的新理念,這種傳播文化的方式增加了非遺技術制作產品的文化含量,使相關文化產品更貼近生活。另外,傳統工藝的宣揚讓大眾更為了解傳統工藝,愿意支持傳統工藝的發展,使得非遺傳承人的收入增長。
高職院校教師黨支部在開展黨建工作時,一定要在黨總支的具體指導下開展任務。由于教師的教學科研任務較重,除了黨總支的指導之外,行政負責人也要做好相應的黨建工作安排。防止科研任務和黨建工作沖突,導致教師出現重心偏移的情況,過度關注科研任務,忽略了黨建工作的重要價值。同時,教師黨支部內部也要自省自查,堅決杜絕黨支部組織活動走過場、黨建任務開展流于形式的現象。
教師黨支部的日常工作開展需要由黨支部書記主持,其在黨支部內部發揮了政治領導核心的作用。如果教師黨支部群龍無首,必然是一盤散沙。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支部書記一定要拉近與黨員群眾的距離,盡力協調好黨務工作和教學科研工作之間的矛盾,有效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使得教師黨支部能夠成為高職院校的戰斗堡壘。
教師黨支部是高職院校的基層黨組織,教師一定要堅守崗位,履行職責,認真完成黨建任務和教學科研工作。但由于黨建任務的內容較為復雜,教師在完成任務時,不能單一化黨建工作。比如,其不能使黨建和業務分家。有些教師將黨建和業務的界限規劃得過于分明,無法統籌兼顧,以致多項任務不能共同開展。為消除此弊端,教師一定要有大局意識,開展工作時,要以黨建為核心,將學校中心任務作為黨建工作的分支。認真參透黨建和其他工作之間的聯系,不斷密切黨建和其他文化之間的聯系。
新時代高職院校教師黨支部的活力來源于支部建設的創新價值,所以在開展黨建工作時,一定要樹立支部品牌。品牌代表著黨支部的形象,在富有特色的黨建工作模式下,教師的政治覺悟會得到充分提高,工作能力也會有明顯的改善。但樹立支部品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全體黨支部成員共同探索,不斷創新。例如,在創建品牌時,支部要先審視自身優點,找到自身優勢,之后在此基礎上再去尋找黨建工作和教學科研任務的立足點,就能使各項工作的開展更符合新時代發展的要求。支部品牌樹立后,黨支部成員還要對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尋找更適合黨支部發展的品牌模式。
總而言之,十九大明確提出,立德樹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為此,高職院校教師黨支部一定要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重要作用,創新黨建工作,使得黨建工作能夠與各項文化活動充分融合,充分展現黨組織先鋒領導的模范作用。新型黨支部的五融合工作模式更能提升教師黨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高職院校的發展提供新的路徑,為黨建工作開辟新的格局,讓立德樹人的目標真正體現在高職院校的教育活動中。
【相關鏈接】
貴陽職業技術學院是由貴陽市人民政府主辦,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是貴州省示范性高職院校、教育部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貴州省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計劃建設單位。
學院成立于2007年;2009年1月,貴陽市財經學校、貴陽市第一高級技工學校、貴陽市科技學校、貴陽市職工中等專業學校四所中專并入學院;2012年,貴州省地質學校并入學院。
據2019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占地面積1070畝,建筑面積28.7萬㎡,教學設施設備值8885.35萬元,設有8個教學院系,有招生資格的高職專業56個,有教職工639人,有在校生12000人左右。
截至2018年12月,學院擁有國家級重點專業2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1個、省級重點專業6個、省級特色專業7個;省級重點專業群2個、省級骨干專業5個、省級人才培養基地1個、省級開放性公共實訓基地1個、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5門。
2018學年,學院專任教師共獲得獎勵108項,其中國家級獎勵7項、省級獎勵51項、地市級獎勵11項,主持專利13項。主持在研課題38項,到款金額6428.8萬元,其中橫向課題23項,國家級課題2項,省級課題8項,地市級課題3項公開出版和發表著作及論文等成果117項,其中人文與社會科學類14項,自然科學與技術類15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