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柳昕宇,趙 麗
(成都大學商學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傳統行業的運營模式[1]。數字技術賦能下,金融行業不斷探尋數字化轉型路徑,金融科技應運而生。金融穩定理事會指出,金融科技是金融服務技術上的創新,將引致新的商業模式、流程或產品[2]。陸宇航指出,商業銀行應當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改善業務流程、提升金融服務質量[3]。隨著金融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金融相關崗位對從業人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培養契合社會需求的金融科技專業人才,我國高校開始設立金融科技專業。2018―2021年間,教育部先后批準58 所高校設立金融科技專業。2021年,成都大學獲批設立金融科技專業,成為四川省第四所設立該專業的高校。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組織本科教學和規范教學環節的基本依據,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獲批金融科技專業后,成都大學基于對企業的實地調研、專業建設相關培訓以及就已開展金融科技專業招生高校的考察等多種方式,制訂了成都大學《金融科技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下文簡稱“培養方案”)。一年的教學實踐、教研活動和調研學習提升了教師對金融科技專業的了解程度。基于成都大學“應用型城市大學”的辦學定位,以及“立足成都、融入成都、服務成都”的辦學宗旨,本文將再次審視成都大學的培養方案,以期提出修訂思路,力爭明確培養目標,完善課程體系,提高金融科技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具體而言,本文將首先選擇中央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華大學等三所高校作為調研對象,剖析培養方案的設置特點,明確其制訂過程中應該關注的要點;接著,分析成都大學培養方案的現狀;最后,基于調研高校形成可供借鑒的經驗,提出成都大學培養方案的修訂思路。
考慮到培養方案的可獲得性和高校的特征,本文將基于以下原則選擇調研高校:一是考慮到金融科技專業屬于經濟學科,財經類高校更具有專業性和優勢,因此,選擇中央財經大學和西南財經大學作為調研對象;二是考慮到成都大學屬于應用型本科高校,因此選擇同樣坐落在成都且為應用型高校的西華大學作為調研對象。這部分將從培養目標、最低學分要求和學分分配以及課程設置三方面就三所高校的培養方案展開分析。
三所高校的金融科技專業均以培養金融科技專業化人才為目標,培養掌握經濟金融與信息技術等理論知識、能適應金融與信息化等多重要求的復合型人才。同時,三所高校培養目標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差異性。第一,經濟金融理論是金融科技專業學生必備的理論基礎,三所高校的培養目標均明確提出應掌握經濟金融相關理論;另外,作為應用型高校的西華大學還要求熟悉金融實務操作和基本技能等。第二,信息技術是金融科技專業區別于傳統金融類專業的特征,三所高校培養目標均明確要求學生掌握計算機科學相關理論,作為研究型高校的中央財經大學和西南財經大學要求學生掌握計算機編程、數據分析算法或數學建模能力等,需要學生理解信息技術背后的原理;作為應用型高校的西華大學要求學生熟悉或掌握各類現代信息技術,更加重視對信息技術的應用。第三,實踐和創新能力是本科畢業生不可缺少的素質,三所高校均提出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第四,具有較強市場匹配度進而滿足社會需求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三所高校的金融科技專業人才都立足于能夠滿足現代金融市場的需求,特別是能夠勝任金融和科技相融合的綜合性工作和崗位。
首先,不同高校對金融科技專業畢業生的最低學分要求在研究型高校和應用型高校間存在差異。中央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的最低學分要求分別為163 和165,而西華大學的最低學分則僅為140,這可能是由于研究型高校和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的定位不同,因此制訂的最低學分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其次,就各高校在通識類課程與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之間的學分分配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其中,通識類課程主要包括英語類、數學類、思政類等課程;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主要是同金融科技專業相關的經濟金融類理論和實訓課程。三所高校通識類課程和其他課程的學分分配對比來看,中央財經大學和西南財經大學的通識類課程占比分別為49.69%和61.2%,稍高于西華大學的48.21%,這可能是由于研究型財經類高校對學生的基礎研究能力較重視,因此通識類課程的學分要求也相對較高。
進一步分析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分分配情況。其中,學科基礎課主要是經濟學相關課程,以必修課的方式開設;專業必修課是同金融學、信息技術密切相關的專業課程;專業選修課主要是開設金融科技專業相關的其他課程。中央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和西華大學的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總學分分別為104/85 和76.5。就學科基礎課和專業必修課構成的必修課同專業選修課結構來看,西華大學的選修課在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總學分中的占比不足20%,其余兩所高校的選修課占比均高達48%以上;就學科基礎課同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構成的專業課結構來看,西華大學的學科基礎課在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總學分中的占比為46.4%,高于中央財經大學和西南財經大學,這可能是由于西華大學作為應用型高校,更重視對學生學科基礎能力的培養。
就三所高校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課程設置情況來看,主要有如下特點:第一,學科基礎課主要包括經濟學、金融學和會計學等經濟管理基礎課課程;第二,就專業必修課來看,主要包括金融模塊、科技模塊和綜合類課程三類,金融模塊的課程主要包括金融風險管理、金融工程學和證券投資學等課程,科技模塊主要包括機器學習、區塊鏈技術、Python 編程等課程,綜合類課程主要有金融科技概論、區塊鏈金融等;第三,專業選修課主要是傳統金融類課程和更深入的科技類課程,金融類課程主要包括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金融市場學、國際金融學等,科技類課程主要包括云計算與大數據基礎、數據庫系統原理等;第四,從實訓課設置情況來看,高校都很重視學生的實操能力,設置了一系列的實訓類課程。總體而言,金融科技專業的課程設置具有以金融類課程為基礎框架,計算機類課程為應用工具的特點,這體現出金融科技專業的培養定位——懂科技的金融人才。
成都大學金融科技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扎實的金融學理論和金融科技業務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在金融企業和非金融企業的相關部門開展金融科技業務活動及從事金融科技管理工作的復合型人才。可以看出,同中央財經大學等高校相同,成都大學金融科技人才的培養目標也非常重視金融學基礎理論、金融科技業務能力的培養,通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滿足社會對金融科技專業人才的需求。
成都大學金融科技專業的畢業最低學分要求為164 學分,與同樣設立在成都市且均為應用型高校的西華大學相比,最低學分要求偏高。學分分配情況表現為:首先,通識課程在總學分中的占比約為31%;其次,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在三類課程總學分中的占比分別為28.32%、52.21%和19.47%,專業選修課的占比較低,這同西華大學的學分分配類似,同時專業必修課的占比較高。
成都大學金融科技專業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設置情況如下:學科基礎課同三所對比高校趨同,主要為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等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涵蓋金融學模塊、科技模塊和綜合類課程等三類,包括金融風險管理、金融工程學、證券投資學、Python 編程、區塊鏈金融和金融科技概論等相關課程;專業選修課主要是一些拓展類課程,包括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保險學、人工智能與大數據、云計算與大數據、大數據與數據庫、C 語言等課程。就實訓課程設置情況來看,成都大學金融科技專業的課程設置充分考慮了實訓類課程在教學中的重要性,通過獨立的實訓課程和課內實驗學時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通過對中央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和西華大學三所高校的培養目標、最低學分要求和學分分配、課程設置等內容進行梳理,形成如下可供借鑒的經驗:第一,培養目標應當立足學校辦學定位。金融科技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金融科技綜合型人才,高校應當基于學校的地理位置、辦學定位等情況充分體現出該專業的特色和優勢;第二,金融科技專業的課程設置應秉承培養“懂科技的金融人才”的基本原則,以金融學課程為基礎,以信息技術類課程為工具;第三,考慮到金融科技專業的特點,應當重視實驗和實訓課程,提高學生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針對成都大學應用型高校的辦學定位、社會對金融科技專業人才的需求,以及調研高校的辦學經驗,就培養方案擬形成如下的修訂思路:第一,挖掘成都大學金融科技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充分體現成都大學服務成渝地區、培養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的辦學定位,提高畢業生在勞動力市場的識別度和就業競爭力;第二,適當下調最低學分要求以降低學生的學業負擔,同時將部分專業必修課調整為專業選修課,給予學生一定的選課自由度,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三,增設信息技術類課程,并提高實訓課程占比,進而提高學生對金融科技應用場景的了解和理解,提升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就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