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子萌 劉邦春
黨的十八大召開后,習主席針對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建設進行批示,指出要明確網絡安全等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制定好相應的戰略目標,并于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為了使信息技術和思想政治結合起來共同發展,需要采用新媒體技術,以此順應時代發展。①2016 年12 月7 日至8 日,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黨的十九大也圍繞加強互聯網絡內容建設作出部署、提出要求。如何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網絡時代意識形態領域建設的各種效應、作用機理、正負面影響、鞏固或改進方向,從而有的放矢,進一步提高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是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緊迫課題。
網絡空間不僅對個人行為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還深刻影響著群體行為和人際互動模式。借助網絡互動的放大效應,人們可以輕易實現與陌生人思想的碰撞、交融,甚至重構。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實現了從現實物理層面到虛擬空間層面的跨越,形成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獨有特性。
網絡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溝通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云賞花”“云課堂”“云博物館”等技術使足不出戶也能身臨其境般飽覽名山大川、接受知識洗禮、感受歷史文化熏陶變成了現實。以往依托課堂、會議、現場、媒體等有限的場所和載體開展教育,形式單一、受眾有限,網絡技術呈全天候、開放的業態,傳統教育的“圍墻”被推倒,教育者的“一言堂”被打破。教育的群眾性、針對性、實效性、前瞻性都極大增強,為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思想政治教育得以進一步發展得益于網絡空間的“去實體化”幫助,有利于其實踐更具體更多樣。網絡空間的信息檢索、網上調查、官方微博公證號等也借此成為開展思政課虛擬實踐教學可資利用的有效載體。
網絡化在新的虛擬和現實交織的生活場域下,將傳統意義上的主體間的關系,發展成了以興趣愛好為關注點的人際互動,不斷沖擊著傳統的社會交往模式。媒介不再扮演傳播工具的角色,而是開辟了一個社交空間,塑造了一個社交環境,搭建了一個社交平臺,方便人們進行自由無障礙互動。網絡的拓撲結構決定了網絡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場域,在網絡世界里,傳播者并不是固定的,其主體具有多元化且十分豐富,信息發布者也可以成為傳播者,同時也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接受者。由此可見,網絡空間無論是互動的內容,還是互動的形式和過程,都與現實有很大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準確把握網絡空間去中心化的利與弊,在利用其空間的自由性進行開放式教學的同時,還應注意幫助受教育者提升鑒別能力和樹立網絡道德標準,自覺維護網絡生態環境。
網絡空間的虛擬化、匿名性、隨機性等特點,使得參與網絡人際互動的個體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在屏幕背后,人們的身份是隱瞞起來,甚至是可以被任意塑造的,身份的虛擬給人帶來的是心理的自由感,網絡空間的互動也因此變得更加隨性,其在網絡世界中可以暢所欲言,將自己的想法毫不保留的表達出來,在現實世界不敢表述的想法都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表達,心理學者定義其為“去抑制效應”。“抑制”主要是個體從思想、心理等方面被壓抑約束,從而產生抑郁緊張焦慮的情緒,其非常注重他人評價。而“去抑制”則和“抑制”完全不同,其是個體不受約束,獨立自由,不會關注他人看法。容易在過度自由的環境下失去對是非曲直的正確判斷和道德良知,徘徊在道德與法律的邊緣,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背道而馳。同時,網絡的虛擬性和可隨意支配性會導致個體感情的缺失和道德的失衡,對現實生活適應力的下降,嚴重的還有可能導致社會功能的極度弱化。
網絡作為一個獨立的領域,使得人們在網絡上的交流互動,成為了與現實世界相分離的虛擬世界的互動,網上互動者的行為特征遵循著某些特殊的行為心理學規律,體現在網絡空間的心理效應上,這里主要闡述較為普遍和具有代表性的從眾效應、暈輪效應,以及蝴蝶效應等三種心理效應②賀嶺峰,陳杰,許闖.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個體因為周圍群眾的語言或行為對自己的觀點、行為產生懷疑,并進行改變,從而和群眾思想、行為相似,被同化。這種模式即為從眾效應。一般而言也可以稱之為跟隨大眾,步調一致。隨著互聯網普及,通信技術進一步發展,很多新媒體平臺涌現出來,信息傳播路徑發生改變,傳播機制也更加多樣化。由于意見領袖和從眾效應的營銷,輿論力量隨之誕生。因為網絡空間具有復雜性、多樣性和交互性,行為與認知不相符的情況也時常出現。某些網絡“噴子”舉著所謂的道德大旗,對某一現象或個人進行看似正義的道德審判和言論攻擊的時候,會影響很多意志不夠堅定、思維不夠明確的人,這種情緒極容易傳播,從而使更多網民喪失了現實中的冷靜與客觀,逐漸成為別有用心之人的棋子,這種現象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在人們進行某一話題討論時,往往喜歡以偏概全來評論事物,這種現象即為暈輪效應。桑戴克最先提出這一理論,H·凱利、S.E.阿希為了印證這一理論的真實性,進行了實驗,同時對其進一步論證。③劉永中,金才兵主編.英漢人力資源管理核心詞匯手冊[M].廣東經濟出版社.2005(07).在網絡空間,受眾很難對所有信息進行全面細致的了解,大多會選擇相信已關注博主、平臺或自媒體的言論,或是大眾言論,導致了“暈輪效應”的普遍存在。但在自媒體時代,因為準入把關不嚴,網絡發聲機構或個人素質良莠不齊,再加上互聯網信息魚龍混雜,受眾可能對某一事物普遍抱有刻板偏見,從而引發網絡輿論的暈輪效應。網絡空間思想政治教育應力求還原社會熱點事件的真實全貌,引導大眾全面客觀地看待社會熱點問題,懲惡揚善,培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動力系統里,如果系統發生微小的變化,則造成整個系統發生較大變故即為蝴蝶效應。蝴蝶效應在網絡世界經常出現。不斷涌現的新媒體,與現實社會緊密相連的群體分隔、輿情的迅速傳播、情緒感染力的擴大、互動性的提高等,都對網民的心理產生不同的影響,人們的認知習慣與思維方式會產生變化,信息的獲取與加工就發生的嬗變。一個網絡熱詞、一個帖子、一張圖片或者一段視頻,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發酵,就能引起眾多網民的關注,甚至沖上熱搜、占領頭條。例如“我爸是李剛”“內卷”“人類高質量”“一墩難求”等詞,看似普通,在網絡上一經出現就迅速產生數以十萬計的點擊量,成為網絡熱詞或熱梗,隨之在網絡社會文化、經濟等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而網絡事件一旦受到公眾關注,就會被無數股勢力推到風口浪尖不斷地闡釋和再傳播,最終形成一股巨大的傳播力量,形成影響力巨大的輿論事件,網絡輿論蝴蝶效應由此形成。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理解和調控人的網絡心理與行為,把握網絡人際互動的新形式,知曉網絡人際互動的新內容,熟悉網絡人際互動的話語體系,遵循網絡人際互動的新規律,銳意進取、改革創新,突破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空間發展中面臨了新的挑戰,由于網絡空間具有靈活性且多樣性,和傳統教育理念的單向性等模式有很大不同,所以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將面臨嚴峻考驗。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網絡空間里意識形態領域斗爭形勢復雜嚴峻。敵對勢力正利用網絡技術優勢對黨、國家和軍隊進行攻擊破壞,對以學生和官兵為主體的青年人進行滲透“洗腦”,活動日益猖獗,系統性、技術性、隱蔽性不斷提高,稍不注意就可能掉入敵人布下的陷阱。
二是網絡輿論引導和思政教育的難度增加。網絡信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青年人多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容易受到錯誤思潮誤導,從而消解思想政治教育正面教育效果,更有甚者可能引發一些負面的思想行為問題。
三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受到極大沖擊。網絡時代的高速度、網絡化生存方式深得青年人喜愛,信息來源的廣泛性、社會交往的活躍度,使得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教育已不能滿足青年人的學習和生活需要,亟需更新思維方法和工作方式。
四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面臨威信和素質的雙重考驗。網絡時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對于信息占有的不對稱性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教育者的優勢地位受到嚴重挑戰,甚至有時處于信息劣勢。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懂、不會也不善用網絡技術,通常僅限于查資料、找圖片、搜視頻,教育的互動性、靈活性欠缺。
新時代網絡環境和官兵思想行為的客觀變化,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故鼎新。要用心理的溫度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中融合“互聯網+”思維,將其與時代發展相融合,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持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學的貢獻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在感情上真正貼近青年人,充分運用心理學知識,練好“知情功”,真心實意地關心了解他們,做他們的知心朋友。依托網絡的信息集成、雙向交流和可選擇性開展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個性教育成為大勢所趨。同時,更多優質資源豐富了教育課題,強化了教育主客體間的心理互動,開創新思想、挖掘新通過在互聯網上設立“心靈樹洞”“心靈氧吧”等欄目,為青年人提供情感宣泄和疏導的專業空間,聘請具備心理資質的專家擔任網絡輿論引導員和進行心理咨詢。
二是著力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工作能力。著眼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建設和打造一支既有較高的政治素質、網絡素質,又有較好的心理工作素質的復合型思想政治教育隊伍讓教育具有多樣性、包容性。其中,要特別重視心理科學和網絡技術的融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網絡開展心理工作的能力,和將心理知識網絡化傳播的能力。
三是充分利用網絡平臺豐富教育手段。網絡技術帶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方式革新,以往“言傳筆教”的教育方法已不能使青年人產生心理認同感,“一支筆、一張嘴、一塊黑板”的課堂灌輸教育模式,和“一刀切、一鍋煮”的泛化教育模式被打破,越來越多的網上論壇、網絡教育、網絡講座受到推崇,教育形式從一維走向多維,從靜態變為動態,從延時變為即時,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量、覆蓋面、傳播速度和效果呈裂變式發展,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時調整教育內容和方式,實現更高的教育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