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增志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
新媒體具有數字化、高效化、交互性、超時空性等優勢特征,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契機。現從新媒體與傳統文化的內涵介紹入手,闡述新媒體環境下傳承傳統文化的實際價值,分析新媒體環境下傳承傳統文化面臨的主要困境,并提出新媒體環境下傳承傳統文化的方法:培育傳承傳統文化的多元主體,推行多元化的傳承與傳播方式,依托雙向互動,拓寬傳統文化傳承的邊界等,以期為促進新媒體環境下我國傳統文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中華民族延綿數千年,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淀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盡管一些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發展不相適應,但其中蘊含的文化魅力、精神內涵依然值得被關注、傳承。新時期,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在社會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推廣,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化發展不斷深入的背景下,中華兒女應肩負起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借助全新的傳播媒介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弘揚顯然是一條十分有效的途徑。當然,借助新媒體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勢必會面臨很多問題,因此,本文將圍繞新媒體背景下傳承傳統文化所面臨的困境及其應對策略展開研究和分析。
“新媒體”是一個動態變化的概念,作為一種基于網絡技術、數字化技術等發展形成的媒介形態,其內涵并不是固定不變的,也并不具體指向某一對象。新媒體是既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發展形成的新型信息傳播方式,也被人們稱作“快速媒體”。對于新媒體的定義,社會上有多種不同的觀點,其中相對統一的觀點是:新媒體是指利用網絡技術、數字化技術、移動終端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絡、衛星等途徑,借助智能手機、電子計算機等終端,向公眾提供信息服務、娛樂服務的新型媒介形態。新媒體強調以用戶為中心,其在傳統媒體理念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創新,并表現出數字化、高效化、交互性強、超時空性等優勢特征[1]。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媒介形態不斷演變,新媒體也會不斷發生變化。
一般而言,傳統文化可分成廣義和狹義兩種。本次研究主要面向廣義上的傳統文化,其不僅指文化的價值及其包含的精神內涵,還指伴隨政治、經濟、社會發展而形成的精神產品,其中涉及道德觀念、哲學思想、藝術創作等多個方面。在長期發展中,我國形成了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三大優秀文化種類,這三大文化種類彼此間既表現出高度的連續性,又表現出顯著的階段性、層次性,表面上看各自獨立,實則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長河中沉淀的最具價值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文化瑰寶。中華傳統文化的延綿發展,激勵一代又一代優秀的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勇向前、開拓進取。傳統文化的傳承并非靜態的繼承,而是在世代相傳中不斷開拓創新,其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與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個性、品格、民族自信等密切相關。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在國際上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由此中國文化被賦予了向世界表達中國價值觀的新使命。
我國傳統文化種類繁多、涉及面廣泛,包括思想理念、飲食、民間工藝、節日慶典等多方面。長期以來,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一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導致人們對部分傳統文化鮮有了解,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也較為片面。而在新媒體背景下,社會大眾可通過各大新媒體平臺接收傳統文化信息,進而更為直觀地了解不同地域的人文風情、民間工藝、文化典故等,并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播到國外,進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新媒體背景下,依托多種不同的傳播渠道能夠讓傳統文化更為直觀地呈現在公眾面前,特別是年輕一代面前。為滿足年輕群體的多樣化需求,要對傳統文化的呈現形式進行創新,使傳統文化內涵能夠得到充分呈現,幫助年輕群體更好地領會傳統文化的內涵。如此可有效促進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通過融合現代化元素,賦予傳統文化以時代特色,使其更加契合現代化社會人們的需求。
隨著新媒體傳播傳統文化形式的不斷發展,社會上逐漸營造出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以展現傳統文化與新媒體結合的優勢,構筑新型的傳統文化傳承模式。與此同時,傳統文化的傳承對新媒體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這可以推動新媒體不斷發展,最終助力傳統文化與新媒體實現協同發展[2]。
不同于新媒體傳播側重新穎、奇特的文化內容,傳統文化傳播強調建立全面系統的架構,挖掘和提煉歷史文化內涵,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同的文化內容適合不同的傳播載體。新媒體傳播的內容主要為碎片化信息,這種傳播方式與傳統文化顯得格格不入。這是因為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長河中積淀的智慧結晶,有著完善的體系和高度的凝聚力,難以簡單地通過新媒體傳播進行呈現,使得新媒體背景下的傳統文化傳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難以有效利用新媒體方式,使得傳統文化傳播形式趨于單一化。比如,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傳統文化主要通過文獻典籍、紙質資料進行傳播,與新媒體傳播方式相比,這些傳播方式較為繁雜,不利于充分表現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深厚內涵。傳播形式的單一性、局限性使得傳統文化的表現力和生命力被極大削弱,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新媒體背景下,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的用戶規模不斷發展壯大,使輿論性轉變成信息傳播的一大重要特點,再加上因為大眾媒體迅猛發展而產生的數字鴻溝,使得文化傳播難以在傳播載體上實現全面平等,進而導致傳統文化的傳播內容變得不均衡。換言之,傳播平臺不同會讓傳統文化呈現的內容顯得參差不齊。與一些官方、主流的社交媒體傳播平臺不同,新媒體平臺更多追求盈利,其所傳播的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信息有一定的娛樂性,系統性、嚴謹性不足,更多的是追求傳統文化的表征,缺乏對其精神內涵的充分挖掘,這不僅難以實現對傳統文化內涵的有效傳播,還難以激發人們內心的情感共鳴,更難以引導人們對傳統文化展開深刻思考[3]。
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使得傳統文化的傳承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一是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傳統社會結構受到了不小的沖擊;二是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傳統價值體系受到了不小的沖擊。長期以來,隨著全球化發展的不斷推進,我國傳統文化一直處在被動、受沖擊的位置,受西方思想文化的沖擊,我國傳統文化傳播趨于邊緣化。與此同時,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使得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隨著文化生存空間的發展變化,傳統文化越來越傾向于以展品的形式被收藏進各大博物館,并與原本的生存環境相脫離,加之傳統技藝學習需要投入極大的時間、精力,且短期收效不盡如人意,導致鮮有年輕人愿意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研究,進而阻礙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新媒體背景下,全民參與傳統文化傳承已是大勢所趨。鑒于此,應加強對新媒體這一媒介形態的有效應用,提升傳統文化傳承人、新媒體從業者在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參與度,培育傳承傳統文化的多元主體。
首先,增強傳承人的新媒體技術能力。新媒體背景下,傳統文化的傳承會讓大量淡出公眾視野的傳統文化重新進入人們視線。對此,應發揮傳統文化傳承人的作用,促使他們加強對新媒體技術的有效學習,提升新媒體應用、短視頻剪輯制作等方面的能力,鼓勵他們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融合新媒體,包括制作傳統文化宣傳短視頻,開展網絡直播等,從而切實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4]。
其次,增強新媒體人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意識。新媒體背景下,全民都扮演著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的參與者、推動者的角色,以推動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應當以網絡文藝創作為抓手,建立明確的傳統文化傳承人才培養目標,并制定配套完善的人才培養及服務機制體系,發揮新媒體平臺、相關職能部門等各方力量,對有意向的新媒體人開展系統教育培訓,增強他們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意識,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人才隊伍。
基于新媒體背景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既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的融合,也是東方美學與現代設計的融合。鑒于此,應當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著力點,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首先,創新傳統文化的呈現形式。依托VR、AR、三維動畫技術等先進技術,推進傳統文化數字化表現形式的創新塑造,凸顯傳統文化魅力,讓各種抽象的、捉摸不透的傳統文化以網絡表情包、短視頻、動漫作品等具象化形式呈現出來。比如,以傳統文化中的二十四節氣為創作素材,以短視頻為呈現形式,基于對不同節氣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歷史故事的充分了解,借助新媒體技術、動畫技術,依托幽默風趣的影視音效、生動形象的動畫場景,描繪各個節氣的不同,將傳統節氣文化變得通俗易懂,加深人們的印象。
其次,創新傳統文化的敘事方式。以往口耳相傳、說教式的傳承方式極易使人們對傳統文化留下嚴肅、呆板的印象,因此其難以滿足新時期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需求。新媒體背景下,在傳統文化敘事方式方面,可積極引入傳統文化與直播相結合、傳統文化與綜藝相結合、傳統文化與網絡游戲相結合等一系列新型方式,或者推進傳統文化與經濟、教育、文藝等不同領域的跨界融合,還可以引入情景模擬、虛擬技術、時空對話等表達方式,切實推進傳統文化文化性、藝術性與當今時代科技性、娛樂性的有機融合,消除傳統模式下傳統文化傳承的局限性,切實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5]。
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革新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讓人們可享有更寬廣的反饋渠道及更多的用戶權利,還讓過去以人們被動接受為主的信息傳播方式轉變成富有交互性的多向傳播模式。現如今,依托新媒體的雙向互動功能可以消除傳統文化與傳統文化關注者、愛好者之間的隔閡,打破時空限制,為開拓傳統文化發展空間、凝聚傳統文化受眾提供有力支撐。鑒于此,應深入了解新媒體平臺,有效把握新媒體傳播規律,營造多方位交互場景,推進傳統文化與新媒體平臺融合,將傳統文化融入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并借助評論、轉發等方式密切傳統文化與公眾之間的聯系,使傳統文化傳承邊界得到有效拓寬,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6]。另外,還應有效借助新媒體平臺開展調查研究,引入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化技術,不斷豐富傳統文化素材,融合多元文化,建立完善的文化生態系統,有效分析公眾個性需求,開展好二次創作、反饋處理等工作,助力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總而言之,新媒體的不斷發展應用使得我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主體、形態、渠道、內容等都發生了極大轉變,并收獲了可觀的成效。對此,相關人員應明確新媒體與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結合新媒體背景下傳統文化傳承面臨的主要困境,充分把握新媒體傳播規律,通過培育傳承傳統文化的多元主體,推行多元化的傳承傳播方式,依托雙向互動,拓寬傳統文化傳承邊界等方式,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