緱奇鋒 李筍南
(1.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甘肅蘭州 730070;2.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 北京 100875)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多次強調要重視體育事業的發展,加快體育強國建設,推進體育改革和創新發展,實施全民健身戰略,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提高運動員競技體育水平[1],大力弘揚中國體育精神,加強中外體育文化交流,為北京冬奧會和冬季殘奧會做準備,促進冰雪運動的全面發展。黨中央關于體育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我國體育發展道路的基本規律,具有戰略性、思想性和綱領性,是新時期推進體育改革與發展的根本指導和行動指南。
2019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時指出,全民健身的普及程度和參與國際體育合作的程度也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自7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人民的健康質量大大提高。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會等國際大賽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好成績,這也是中國體育實力提升的重要體現。冰雪運動的普及可以增強國民體質。現在,“兩個一百年”的目標也已經實現。
2022年北京冬奧會在中國的重要歷史節點舉辦,是一個重大的里程碑,這是繼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在北京舉辦的另一項重大國際賽事。這一體育賽事使北京這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成為“雙奧之城”。可以說,中國為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作出了又一個重要貢獻[2]。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讓世界對中國驚嘆不已。
新時代黨中央關于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為根本任務,賦予了新時期體育新的內涵和時代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這意味著飽經風霜的中華民族迎來了新的春天,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體育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時期。黨中央指出,當前國際形勢變化莫測,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常態化管理,人類社會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加快體育強國建設,就是要把人民群眾作為體育發展的主體,把滿足人民群眾健身需求,促進人民群眾全面發展作為體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3]。
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和領域探討了黨中央對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并在形成原因、主要特點、意義和實踐路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后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支持。然而,還應明確由于該領域尚處于初步研究階段,有一些問題需要學術界進一步探索[4]。
新時代國家的發展,可以從3個方面來看:第一,2020年是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決定性勝利的一年,實現了人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第二,從國家現代化進程來看,新時代的含義是從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到全面現代化,從基本現代化到全面現代化的過程;第三,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偉大勝利,黨中央對此做出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高度概括[5]。按照馬克思唯物辯證主義認識論的要求,通過實踐的手段將認識目標的制定與認識過程的組建統一起來,是我國社會在各項事業持續穩定增長的過程中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重要體現。
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經歷了一個艱難的時期,從1979年國際奧委會的名古屋決議,到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我國取得奧運會歷史上金牌“零的突破”,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再到2022年舉行的北京冬季奧運會,它不僅反映了我國體育產業快速發展的歷史進程,也有力地證明了體育產業為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作出了貢獻。這也是我國體育強國建設認識論的重要經驗和歷史基礎[6]。
從國際體育發展實際環境的橫向比較中可以看到,以群眾體育和社會管理為基礎的內生發展模式,以及健全的體育政策法規,是美國體育發展帶來的啟示;將體育發展提升到國家人力資本投資水平,重視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和青少年體育發展,整合多部門協調機制管理,是俄羅斯體育發展帶來的啟示。我國在成為體育強國的道路上還存在許多問題,競技體育發展不平衡、基礎項目水平低,群眾體育參與水平低,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之間體育發展水平不平衡,國民體質下降等因素制約著體育強國目標的發展進程[7]。
人民對健身的實際需求是建設體育強國應遵循的原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建設體育強國過程中最突出的效果。我們將堅持基于現實的認識路線,認清新時期體育強國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抓住有利于實現“體育強國夢”的機遇和挑戰,堅守更加科學的信念,提出更加完善的措施,采取更加穩定的步驟,使我國進入體育強國行列。
多年來,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2020年9月國家提出體教融合政策,積極引導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中考體育改革引起了高考體育課程融入的大討論,使學生體質健康上了快車道。
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是指導人們正確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思想和工作方式[8]。可以從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現象理解與科學認識、戰略思維與辯證思維、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統一等方面闡述。
解放思想與實事求向來是黨和國家在人民生活中堅持的馬克思主義方法路線[9]。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育產業發展迅速,各種體育機構都進行了改革。本著能而任之的原則,體育行業調整了很多崗位人選,如姚明任職中國籃協主席,使得體育成績不斷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升。
1971年,乒乓球錦標賽在日本名古屋舉行。中美領導人以此次比賽為契機,“導演”了世界外交史上的精彩一幕,成為人們至今都津津樂道的“乒乓外交”,“小球轉動大球”的故事使當時處于冷戰狀態下的中美關系發生了實質性的緩和。習近平總書記從小喜歡體育鍛煉,學生時代是學校足球隊主力隊員,有時也會熬夜觀看足球比賽轉播,可見對運動的熱愛。體育為“習式外交”增添了獨特的光彩和魅力。與奧巴馬暢談游泳,與威廉王子暢談英超聯賽,與阿根廷球星阿奎羅自拍,并在愛爾蘭嘗試足球等,習近平總書記參加的這些體育活動,充分展示了體育這一世界共同的“語言”,拉近了與各國政要和人民的距離,為體育強國形象展示和國家發展增添了光彩。
黨中央“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的論述,把體育鍛煉要求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為我國的體育工作指導指明了方向,這是馬克思主義戰略思維與辯證思維相統一的有效結合。2022年北京冬奧會“綠色、共享”的指示,以更加積極健康的姿態歡迎世界各國的到來。
習近平總書記接受采訪時指出,作為中國的領導者,你必須統籌規劃、謀求平衡[10]。新時期體育強國的建設面臨著各種矛盾和形勢。要使中軸線有效運行,就必須全面、均衡地有效銜接建設體育強國過程中各方面的努力和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加快我國體育強國建設”的頂層設計,從全局的高度為我國體育強國的全面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建設體育強國的過程中,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需要理清思路,逐一解決,整體推進。例如,競技體育的發展能否堅持傳統,繼續取得突破;群眾體育的發展能否更好地保證平衡和為人民服務;體育產業的發展能否持續保持優勢并凸顯其特色;冬奧會的舉辦能否更好地體現國家的熱情、體現奧運精神等。每一個領域都有不同的重點和關鍵點,它們可以對體育強國的整體建設產生不同的影響。體育運動不僅能增強體質,更重要的是能展現體育精神,激勵一代代中國人團結奮進[11]。
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探索,我國成為體育強國的主要路徑是:從根本上解決體育發展模式的轉變問題,實現從外生發展模式向內生發展模型的轉變;正確處理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的關系,使體育的發展成果惠及人民;增強體育文化軟實力,借助傳統體育文化平臺,充分利用和改造現有的體育文化輸出模式,擴大體育文化的影響力;提高我國在國際社會的體育話語權。
在我國,人民群眾當家作主是社會穩步發展的保障,決定著社會的變革。在新時代黨的體育強國思想中,民本論、人民主體論、人民地位論、全面發展論四位一體理論系統地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就要求人們牢牢把握住人民群眾這一建設體育強國事業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所有工作成敗的基本標準[12]。新時期,體育強國建設是關系國民健康和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事業。建設的力量來自人民,建設的成果為人民服務。
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毛澤東、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群眾觀與中華民族的發展密切聯系起來,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主體論,指導中國各項社會事業的前進與發展[13]。認真研究黨中央關于體育工作系列重要論述的科學內涵,自覺把體育事業的發展與國家發展緊密聯系起來,深刻認識體育在鼓舞民族精神,促進社會進步方面的獨特作用[12]。
人民群眾立場是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立場。黨中央指出體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人民群眾的健康和全面發展[14],并創新性地提出了如何在建設體育強國中充分發揮人民的開拓精神,如何利用體育發展的最新成果服務人民,如何維護和保障人民群眾應該享有的體育利益,并且讓人民群眾參與到體育鍛煉當中。
體育強國夢的實現過程,為中國人民的全面發展注入了新的內容。體育在增進人民健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激勵全國各族人民追求卓越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5]。2019年7月9日發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指出,要將建設健康中國的理念融入人民的生產生活,使全民健身成為名副其實的民生工程[16]。以體育為動力加快實現中國夢,使中華民族更加繁榮富強。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全體公民的健康水平,顯然是重要的目標和導向,具有實際的意義。人民健康是人民幸福的前提,是民族復興的保障,是事業發展的基礎,是體育事業服務民生的根本目標。與競技體育的快速發展相比,關系到公眾健康和幸福的群眾體育嚴重滯后。首先,需要從思想觀念和意識的角度反思和審視為什么要發展體育,應該發展誰的體育,以及如何發展體育。要及時轉變觀念,跳出體育看體育,以人為本,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體育事業協調可持續發展之路。其次,以人為本,注重體育和公眾健康第一,特別是體育協會應該降低其功利性,努力推進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設,把公眾的需求放在首位,發展戰略思維,設置項目發展目標,致力于競賽體系建設和青少年體育發展。此外,體育場設施的建設也要大力改革,轉變觀念,以人為本,追求體育穩步發展。最后,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應統一體育發展理念,達成共識,形成體育發展的良好氛圍,有效促進全民健身的穩步發展[17]。
新時代黨的體育思想有其特殊的歷史意義,為體育的發展、人民的幸福乃至國家的富強發揮了重要作用。體育是我國綜合國力的體現,體育的發展是關系到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大事。新時期是我國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新的時代,體育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對人的身心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它關系到每個人的全面發展。人民健康是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基礎,體育是實現人民健康的基石。我國新時代體育強國是歷史發展的結果,黨中央對此有深刻的認識,結合馬克思主義理論把握體育發展進程,高度概括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方法論及群眾觀,反映出新時代背景下人民大眾對體育強國的殷切希望。從馬克思主義認識的規律來看,建設新時代體育強國戰略是一個認識問題、改造問題的過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整體謀劃、戰略思維導向、科學發展、實事求是的方法論,提出一系列頂層設計,體現了高瞻遠矚的戰略思想定位。制定科學有效的發展規劃,最終以人民的需求為根本導向,以人民的健康為根本出發點,真正為人民謀福利。從體育的角度出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以體育強國的快速發展帶動祖國的快速發展,促進全民身體健康,真正實現全民小康,使我國步入體育強國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