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雅輝
(寧夏大學體育學院 寧夏銀川 750021)
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是促進青少年體育發展的重要保障,對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落實全民健身、健康中國、體教融合等國家戰略和政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社會生態學理論是從多方面探討人與社會環境之間關系的一種理論,認為個體的行為是由多層次的個人和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決定的,個體內部、人際影響、公共機構、社區和公共政策層面五級相互套疊的結構,共同影響和制約著個體行為的變化[1]。青少年體育行為受多重因素影響,借助于社會生態學理論,從社會、環境、政策等多視角考察影響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發展的因素與途徑,有助于拓寬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的研究視角與實踐路徑。
社會生態學是人類社會的生態科學,即研究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學[2]。20世紀70年代,心理學家布朗布倫納首次將社會生態學應用于人的發展的研究中,并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生態系統理論,生態系統理論通過研究人的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強調復雜、多層的環境系統對人的發展的影響[3]。此后,Mcleroy等人基于社會生態學理論提出了健康行為模型,并按照與個體關系的遠近依次劃分出個體層、人際層、組織層、社區層和政策層5個層次[4],從多個層面探討對個體健康行為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Stokols進一步探討健康促進的社會生態學模型,認為人們的參與行為受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多個層面的影響,改變人們行為的最有效方式是多個層面的共同干預[5]。
在健康促進的社會生態學模型中,主要包括個體因素、人際因素、組織因素、社區因素和政策因素5種因素。其中,個體因素主要包含個體的身體自尊、自我效能、運動樂趣體驗、對體育的認知能力、信念、態度等不同維度,且身體自尊、自我效能、態度等心理因素與青少年參與體力活動成正相關。人際因素主要包括家庭、老師、同伴、社會規范等因素;組織因素主要包括學校以及與健康相關的醫療和衛生保健機構;社區因素主要包括社區資源和社區建成環境兩大方面;政策因素包括公共政策,尤其是學校體育政策[5]。
近年來,社會生態學理論及健康行為模型越來越多地應用于青少年體力活動研究、青少年體育行為研究中。我國多位學者就這一理論對青少年體育行為的影響進行過研究,如代?。?]等人從社會生態學的視角,分析影響青少年運動健康行為的因素,認為個體心理、社會支持、學校環境、社區環境、政策是影響青少年運動健康行為的因素;邢鵬[7]以社會生態學理論為基礎,構建了中學生體育鍛煉影響因素模型,并依據這一模型進行調查研究,認為家庭、個人、學校和社會4個因素對中學生體育鍛煉影響較大;張杰[8]從社會生態學的視角,調查分析了上海市初中生體育鍛煉行為的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認為,個體、人際、機構、社區和政策等各層面因素能夠對初中生體育鍛煉產生不同影響,應通過多個層面的共同干預,改善初中生的體育鍛煉行為。
研究表明,青少年體育運動行為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從社會生態學理論的視角對青少年體育行為及體育公共服務進行研究,對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以上社會生態學理論及相關研究的分析可以發現,這一理論為分析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發展的影響因素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理論框架。
個體對體育的認知與認同度是影響個體體育運動行為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青少年對體育的認知,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對自我身體形象的評價等多個個體內在因素都與青少年體力活動水平成正相關。因此,在為青少年提供體育公共服務時,也應從個體層面思考如何提供更適合青少年需要的體育公共服務。
從個體層面來看,青少年對體育功能、文化的正確認知,對體育運動樂趣的深入體驗,都深刻影響著青少年的體育參與行為。因此,負責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行政管理部門和組織者不僅要關注青少年體育場地設施、器材、活動組織、體育指導等有形服務的供給情況,還應從青少年對體育的認知與認同度、體育樂趣體驗等層面思考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的供給。
有學者在社會生態學視域下針對青少年運動健康行為進行研究,并指出,社會支持是反映人際層的重要維度,它對個體運動健康行為的影響是社會生態因素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個人的社會支持一般來源于家人和同伴支持[6]??梢?,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家庭、同伴、教師等人的影響。
從家庭層面來看,父母支持、家長的運動習慣、體育價值觀念和家庭環境因素等,都會對青少年的身體活動產生影響;從同伴的層面來看,青少年關于體育的態度與價值觀極易受到同伴影響。此外,體育教師對青少年身體活動行為和過程也有重要影響[9]。因此,在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發展過程中,為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提供來源于家人、同伴、教師的支持、交流與互動,這將有助于增強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的意愿,改善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的行為。
社會生態模型中的組織層包含了不同類型的組織和場所[6]。從青少年的具體情況來看,影響青少年體育活動參與的組織主要是學校、社區及青少年體育組織等。從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來看,學校能夠較好地貫徹和實施關于青少年體育開展的相關政策,較好地改善青少年體育參與行為。從社區體育的角度來看,社區對于青少年體育活動的組織和發展有賴于社區體育組織。從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的角度來看,青少年體育組織的數量、規模、類型、組織能力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水平。
因此,加強和重視社區體育組織和青少年體育組織的培育,從體育組織的數量、規模、類型、組織能力等方面構建能夠服務全體青少年群體,特色鮮明、功能各異,滿足青少年體育培訓、競賽、活動參與的青少年體育組織,是亟須關注的問題。
社區作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主要場所,對青少年行為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有研究表明,社區對青少年行為的影響僅次于家庭和學校。因此,理應關注和重視青少年社區體育服務工作,通過社區體育服務促進青少年更好地參與體育活動,提升青少年健康水平。
2022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納入社區服務體系,構建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等要求,從社區體育組織建設、社區體育賽事(活動)組織、社區體育環境建設等多個層面關注社區公共體育服務,并提出落實全齡友好理念,建立適合未成年人使用的設施器材標準,培養未成年人參與體育項目的興趣[10]。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作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一部分,應重視與社區各類體育資源的共建共享,有助于推動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發展水平與質量。
政策是推進各項工作的重要保障和依據。在健康行為的社會生態學模型中,雖然政策因素是整個模型中最遠端的因素,但對于個人的健康行為具有更直接和廣泛的影響。我國多個體育政策中都提到了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的相關內容,如《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青少年體育“十三五”規劃》《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等政策都不同程度地關注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及青少年體育發展,為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和依據。
有學者指出,我國青少年體育工作的推進和發展政策需要進一步落實,而真正落實國家政策的方式,不是通過政策來傳達政策,而是要制定更多適合各省區市自身發展的標準[11]。因此,從政策層面來看,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需要依據國家相關政策制定各個地方的相關具體措施,并通過具體落實與相應的評價措施,推動當地青少年體育服務提質增效。
從個體層面來看,在服務供給中要通過提升青少年對體育功能與文化的認知,讓青少年形成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內生動力;要加強青少年對體育樂趣的體驗,使他們形成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引導青少年對自我身體形象產生正向認知,形成樂于展示自我、樂于參與體育活動的認識,有助于提升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效果。
具體來看,一方面,應重視體育知識、文化與信息服務,幫助青少年正確認識體育運動多元的文化價值和育人價值,通過對體育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娛樂功能及其原理的正確傳授,幫助青少年形成正確的體育觀和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的意識;另一方面,通過多樣化的賽事和活動,讓青少年體會體育運動的多元樂趣,如競爭的樂趣、運動技能提高的樂趣、合作競爭的樂趣、挑戰自我的樂趣、體育活動中與人交往的樂趣、勝利與失敗的體驗、對新興運動的體驗等,培養青少年的體育興趣。
從人際支持的層面來看,家人、同伴、同學、教師等對體育參與行為的支持,是促進青少年體育參與行為的重要因素。因此,應重視開展不同類型的青少年體育活動與賽事,創造青少年與家人、同伴、同學、教師等共同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促進家長、教師對青少年體育的關注與參與,加強青少年之間的體育交流,進而推動青少年的體育參與行為。
一方面,可以舉辦能夠與家人、同伴共同參與,在學校、社區隨時隨地參與的多元化、多層次的體育活動與賽事,為青少年體育交流與互動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可通過家庭體育作業、家庭體育活動、社區體育活動等,幫助青少年獲得來自于家人、教師及環境的體育參與支持,促使青少年形成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青少年體育組織是青少年健康促進、興趣培養、技能提高、人才培養的陣地,更是開展多元化青少年體育活動的主體[12]。培育多元化的青少年體育組織,扶持青少年體育組織體系的建設,不僅有助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供給,更有助于滿足青少年的體育需求。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放管服”的改革力度,以政府、學校、單項協會、社會組織、企業等為主體,培育不同主題和不同類型的青少年體育組織,并使其以合法創建、獨立運行、規范服務、創建品牌為宗旨,為全體青少年提供有組織的服務[13];另一方面,各個體育組織要以自身資源為基礎,打造具有不同特色的青少年體育組織,以更加多樣化,更具特色的體育服務吸引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
在建設健康中國,推進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已納入社區服務體系。因此,從社區體育組織建設、社區體育賽事(活動)組織、社區體育環境建設等多個層面,推動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與社區體育資源的共建共享,有助于提升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的效率。
首先,加強體育場地設施的共建共享。落實《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中提出的“落實全齡友好”理念,在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建設過程中,加入適合不同年齡段青少年使用的體育場地設施,提升青少年體育場地設施服務,滿足不同年齡段青少年體育健身的需求。其次,加強體育活動與賽事的共建共享。在社區體育活動與賽事組織過程中,設置親子項目、青少年項目,或者舉辦青少年賽事、家庭體育賽事,加強體育賽事服務;在社區健身站點中,在青少年課余時間段及周末、節假日設立青少年喜愛的體育運動項目指導,加強青少年日常體育活動服務。
國家政策的實施有賴于地方積極有效的落實。因此,各個地方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的提質增效,還需通過對國家政策的進一步落實與評價,才能產生具體的促進作用。
一方面,各個地方應結合國家相關政策精神,明確地方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相關部門的職責和權利,結合當地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的現狀、特點及存在的具體問題給出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為當地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提供指導;另一方面,各個地方應做好政策的落實與考核評價,通過合理可行的考核與評價機制,督促當地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政策的落實與生效,以促進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的提質增效。
青少年體育行為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通過社會生態學理論,從多個層面探討青少年體育參與行為及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提質增效的發展策略,有助于更好地促進個人、組織、社區、政策等層面的聯動與協作,更好地構建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更好地提供能夠滿足青少年體育需求的公共服務,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