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芳
(哈爾濱體育學院研究生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的根,是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見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先后到井岡山、西柏坡、沂蒙、古田、延安等革命老區進行深入調研,走貧訪困。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關懷、親自引領下,國家自2012年起多次出臺推動革命老區脫貧攻堅、振興發展的相關政策文件,加快了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步伐,確保了“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隨著社會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應將“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的目標融入我國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義之中。2021年2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實施意見》并明確提出,要形成紅色文化繁榮、生態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善、產業發展興旺的高質量振興發展新局面[1]。
目前,我國革命老區仍存在紅色資源深挖用活資源不夠、政策激勵仍不健全、尚未形成集聚效應、整體環保行動欠缺等多方面現實困境,這些困境與短板,恰恰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由此,社會各行各業都在舉全力實現突圍,全面推進革命老區高質量振興發展。體育旅游作為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深度交叉融合衍生的綠色新興業態,具有很強的跨行業性質,可以說一業興旺,百業興旺,是擴大內需和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生力軍[2]。體育旅游的綜合屬性可以有效引導和推動政策、資金、人才、技術等多種資源要素向革命老區的空間流動,推進產業深度融合發展,逐漸成為實現革命老區高質量振興發展的支撐力和新風口。
隨著國家近些年來對革命老區政策的大力傾斜,革命老區舊貌換新顏,在此進程中,國內學者對革命老區的研究方向逐漸多元,如對革命老區脫貧、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的討論已有豐厚的積淀,但關于革命老區體育旅游的探討仍處于缺席狀態。在有關革命老區的研究范疇中,可以說革命老區的體育旅游問題尚未成為一種被集中思考的對象,對體育旅游傾注的目光更不充分,革命老區體育旅游發展的現狀和圖景依舊模糊。因此,該文在綜合理論研究與革命老區現狀的基礎之上,解析體育旅游與革命老區高質量振興發展的邏輯,探尋體育旅游助力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價值,并在此基礎上勾勒實施路徑,以期為我國革命老區實現高質量振興發展拋磚引玉。
進入新時代,革命老區將與全國一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因此,革命老區發展由主要追求經濟價值階段,漸次進入注重老區人民生活幸福感提升,生態環境綠色可持續的多元價值新階段。紅色資源開發有序,生態環境整治有效,基礎設施建設有力,產業效益延長有法的“四有”發展實況為革命老區發展旅游業提供了全方位助力,是革命老區旅游業實現全面發展的根基與方向,同時旅游產業在革命老區高質量振興發展戰略的引領下不斷實現經營增效,優化增效,進而加快提質轉型發展。其中,體育旅游是以體驗性、參與性較強的戶外體育休閑項目、體育賽事項目、體育類場館等體育本體資源為核心,以旅游業的相關服務要素為載體,兼具體育和旅游多元產業鏈關聯的新型服務業態,是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健康產業、幸福產業、朝陽產業、綠色產業,對推動旅游升級,實現新時代旅游新消費具有重要意義。體育旅游在助力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實踐進程中作用突出,這是因為體育旅游在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多元綜合效益(文化效益、生態效益、管理效益、經濟效益)與革命老區高質量振興發展的新局面(紅色文化繁榮、生態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善、產業發展興旺)之間具有天然的耦合性與邏輯自洽性,成為推動革命老區高質量振興發展的重要抓手。
革命老區土地上產生、流傳的紅色文化是革命老區最厚重的底色和最亮麗的名片,極大影響著人們社會認知及價值理念[4]。當前,我國革命老區的紅色文化資源存在紅色文化產品供給量少質低、紅色文化精神內涵挖掘不夠豐富等問題。因此,要實現“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的高質量振興發展目標,離不開紅色文化的傳承與振興。回顧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脈絡,體育一直在人類文化的組成中占有一席之地[5]。體育旅游極具參與性、文化傳播的綜合屬性,是紅色文化發展得以賡續的有效方式。
2.1.1 策劃與開展紅色旅游景區的紅色體育旅游活動
通過手段和方式的創新,策劃出當年革命前輩工作、戰斗、生活和勞動的具體場景,讓游客通過身體動作親身感知和領悟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例如,開展長征健身走、四渡赤水游、打游擊戰、烈士跳崖等內容豐富和形式多樣的體育旅游活動,寓教于游,寓教于樂,真正實現游中學、學中游,有利于幫助游客鞏固紅色文化記憶,增長紅色文化知識,對人們的身心教育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2 舉辦紅色休閑賽事
隸屬沂蒙革命老區,曾被譽為“山東的小延安”“齊魯紅都”的臨沂市莒南縣,成功舉辦了中國第一屆紅色體育運動會。運動項目匯聚了“手榴彈比武”“南泥灣豐收”“獨輪車支前”等多項紅色文化主題,全國20多個著名的革命老區和紅色旅游代表城市應邀組隊參加了比賽[6]。此次紅運會以體育旅游為載體,以紅色文化為靈魂,二者深度融合,在鞏固人們紅色記憶的同時,對于提高老區人民健身、健康意識,推動老區經濟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
革命老區高質量建設發展是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手段。我國革命老區大多處于較偏遠山區,山地、森林、河流等自然資源豐富,但同時生態環境亦相對脆弱[7]。當前,革命老區存在生態保護供給政策不健全、監督落地執行力不夠、資源開發主體生態保護意識相對欠缺等現實問題。體育旅游作為新時代的綠色產業,其目的地的建設主要以生態屬性為招牌吸引消費者,消費者在進行休閑活動時感受戶外原生態。這就使得相關開發主體在開發過程中必須遵循生態環境可持續的新發展理念,打造綠色體育旅游環境[8]。以鄂豫皖大別山革命老區為例,得益于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山地資源,新縣提出“山水紅城、健康新縣”的發展定位,企業等開發主體整合打造了集紅色教育、運動休閑、康體養生、賽事觀賞于一體的生態體育旅游線路,該縣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建成了全省首條國家級登山健身步道,舉辦了全國登山健身步道聯賽、全國百公里戶外運動挑戰賽等多場大型體育賽事,帶動了體育旅游業的發展,推動了老區生態可持續發展,老區人民更是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內化于心。
產業振興是革命老區鞏固脫貧成果,實現高質量振興發展的根本性措施,只有產業融合發展,才能為老區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同時吸引資金、人才、技術、管理等多重資源要素向革命老區聚集,最終實現老區發展提檔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體育旅游消費的關聯性和綜合性特征,是人們進行旅游等一系列活動的始端至終端,在吃、住、行、游、樂、購時,消費關聯性很強,發展體育旅游產業將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體育消費需求[11]。革命老區大多地處偏遠地區,擁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因此,可將體育旅游產業作為支撐平臺,利用多種手段充分挖掘現有紅色文化資源和體育旅游資源,將地域特色和紅色文化記憶有機融合,重新賦予體育產品濃厚的紅色文化底蘊,延長產業鏈、價值鏈,提升經濟價值。以浙江省安吉革命老區為例,山川鄉以運動小鎮為主題特色,以體育旅游為抓手,以休閑度假為核心產品,結合小鎮山川特色與生態資源優勢,成功打造了云上草原的高山滑雪、峽谷漂流等體育旅游項目集群。自此,山川鄉各類有污染的工業企業陸續退場,實現了“退二進三”的目標,推動了產業順利轉型升級。
3.1.1 加大財政、稅收、土地等政策優惠扶持,加強對市場開發主體的合法利益的維護
革命老區的高質量振興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漫長的蓄力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體育旅游的助力作用需要整合多方力量和資源,加強政策法規扶持力度。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革命老區產業融合的頂層設計,使老區體育產業市場發展逐漸走向規范化與現代化,然而對體育旅游業傾注的目光略顯羸弱,對此,應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財政支持政策,發揮體育旅游的助力作用,發展高質量的體育旅游離不開財政支持。在革命老區所屬政府主體不改變資金用途的前提下,建立多層次體育旅游發展的專項資金,使財政資金的投入產出比發揮最大效用。(2)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對已有的相關優惠減免政策進行規范化、制度化。并面向社會進行公示,這一方面有利于相關企業了解各種優惠政策,提高企業開發主體投資落戶的幾率;另一方面有利于社會主體如利益相關者對政府稅收優惠政策的落實程度進行有效監督。例如,對招商引資的企業工廠提供一定的稅收優惠,減免相關企業、工廠的水、電、工、氣等費用,減少企業投資成本,提高老區資源利用效益。(3)明晰土地扶持政策。對一些企業規模較小、資金投入量不多,但極具特色、契合老區發展定位的體育旅游項目實行土地政策扶持,如沂蒙革命老區的費縣航空運動小鎮的戰略定位就是開發服務于高端人群的小眾特色體育旅游項目,從而實現快速發展。
3.1.2 監督政策法規的有效落實
政府基于切合實際、可操作、易落地的發展定位,進一步加強關于細分體育旅游產業的頂層設計,同時革命老區所屬政府主體結合區域特點,加強剛性文件的出臺和政策文件的有效落地,保證政策運行的時效性。具體做法:一是構建科學完整的控制監督評價體系,以風險管理為導向,以合規管理監督為重點,切實提升政策落實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加強對社會力量的監督和規范,增強多主體參與自治的活力和能力,拓寬老區人民參與自治的渠道途徑,構建數字化監管平臺,暢通線上線下全方位監督渠道。
區域規劃鮮明的地域屬性特點導致政府在進行區域規劃的過程中基于不完全理性的利益考量,形成了不合理不公平競爭的現象。這種不合理主要體現為在國土空間規劃層面對區域空間要素配置、區域內基礎設施建設等諸多資源的爭奪[12]。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科學合理、實際易操作的區域協同規劃。由此,在借助體育旅游產業融合、產品整合的東風時,需對革命老區進行科學合理規劃。以中國紅村——朱村的紅色全域旅游為例,朱村借助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和地處沂沭河交接處所獨有的山林、水流等豐富體育旅游基礎資源,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政策扶持,朱村以建設紅色旅游景區為核心,以發展景區騎行、戶外登山、河谷漂流等一系列體育旅游項目為基礎,借此東風,建設了體育旅游綜合體,以體育旅游為抓手,推動區域實現產業、要素協同,基礎設施規劃合理的多贏共生新局面。由此可見,借助一系列政策對革命老區公共服務扶持的東風,通過核心聚集區漸次輻射周圍區域的基礎設施的完善,實現產業發展、資源要素協同,推進老區體育旅游配套服務提升的系列舉措,有利于體育旅游真正成為革命老區高質量振興的助力。
隨著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戰略的推進,革命老區體育旅游發展如火如荼。與特色體育項目相比,群眾性旅游項目,如以觀光性質為主的紅色旅游項目,因產品門檻低、短期回報較高,已成為區域重點發展項目。但單調的產品供給制約了革命老區旅游新業態的產生,限制了高質量發展經濟潛能的有效釋放。事實上,結合革命老區豐富的自然資源,發展時尚運動項目逐漸成為革命老區產業發展轉型升級、服務質量提檔升級的關鍵引擎。因此,革命老區體育旅游項目的布局要在滿足老區紅色底蘊與綠色底色的基礎上,瞄準年輕群體市場,向多元、特色體育旅游產品進軍,為老區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鮮生力軍。貴州羅甸縣依托獨特的山地環境資源,積極舉辦多種賽事活動,為老區吸引了大量年輕游客,獨具特色的體育旅游產業逐漸成為助推羅甸旅游產業化發展的新動力。另外,革命老區要注意把控“本土特色體育活動”的新風口,緊密結合當地革命史實,以展示革命老區深厚紅色文化為突出導向,開展獨具特色的節慶旅游體驗活動,增強老區人民的自豪感。
在新時代國家大力支持革命老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體育旅游作為新時代的綜合業態,通過政策大力加持、科學區域規劃、特色項目布局、專業人才培育等手段推動革命老區實現紅色文化繁榮、基礎設施完善、產業發展興旺、生態環境優美的高質量振興發展新局面。然而,當前體育旅游助力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戰略尚處于初級階段,依然存在諸多現實問題和短板,需要依靠政府、利益相關群體、社會公眾以及大眾媒體等多方社會力量共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