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平
(深圳大學體育學院 廣東深圳 518061)
《2001—2010年中國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進一步發揮少數民族地區的優勢,開發民族體育資源,做好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廣工作”的方針,給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1]。高腳競速俗稱“高腳馬”,是盛行于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省邊境的土家、苗族的一項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它需要人的兩只腳分別踏在竹馬的腳蹬上,同手同腳協調配合,做走馬、轉身、跑馬等動作,早期稱做“竹馬”或“騎竹馬”[2-5]。高腳馬運動作為我國的傳統體育項目,長期根植于民間,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同時高腳馬競速的教練多是由學校體育教師或者田徑運動員轉項而來,這些教練在高腳競速教學方法與相關訓練內容方面缺乏系統的學習和實踐經驗,容易導致運動員出現大量的運動損傷現象,這也是高腳競速難以在學校大范圍推廣與普及的重要原因。因此,該文著力研究高腳競速運動員的運動損傷情況以及預防措施,掌握損傷的常見部位和損傷因素的第一手資料,為以后有效預防和減少運動員損傷提供相關的理論依據。
進行高腳運動不僅可以鍛煉體魄,培養堅強的意志力和優秀的體育道德品質,還可以讓運動員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提高運動員的民族自豪感,讓民族傳統文化得到發揚和繼承,不過高腳競速也非常容易造成運動損傷,損傷部位以手掌、大拇指內側、膝關節、足趾、踝關節及大小腿肌群、腰部為主[6],而這些損傷主要是由于技術不到位、訓練負荷不均、高腳器材的特殊性與高腳競賽規則不健全等導致的。
高腳競速運動是一項相對年輕的競技體育運動項目。根據資料統計,由于技術原因導致的損傷是選手們受傷的主要因素。主要是教學方法和技術手段還沒有健全,戰術指揮沒有經驗。高腳競速體育運動需要使用同邊手腳協調配合,所以運動員需要熟練掌握高腳運動的相關技術,進行長期訓練,形成一定的肌肉記憶,讓高腳成為身體的一部分,達到身體和高腳合二為一的狀態。如果對高腳動作技能未掌握或不熟練,甚至沒有完整的動作技術定型,則易受錯誤動作的影響,同時運動損傷發生的概率將大幅提高。
進行運動訓練時,教練應該對訓練計劃的執行以及訓練方法和訓練手段的使用進行合理的選擇,否則易對運動員的身體造成損傷。高腳競速以競技性、速度性為特點,在安排無氧強度訓練時,應遵循重復性、間歇訓練原則,每次訓練時間不宜過長。根據超量恢復原則,運動員在進行長時間的訓練時,肌肉容易緊張、疲勞,同時機體的工作水平下降,因此需要合理進行訓練安排。高強度訓練中,運動員的肌肉群會產生大量乳酸,出現肌肉疼痛僵硬、注意力下降等情況,甚至在跑動中動作出現變形,這時不應繼續訓練,否則可能會導致運動損傷。故一定要對訓練中容易導致運動損傷的因素進行及時預防。
高腳運動所選用的器材多是將木頭或竹子,與棕繩或棉線綁在一起,通過純手工制造而成,其踏蹬動作已有較明確的規定,而器材長度、直徑、材質還未形成較具體的尺寸要求[7,8]。由于高腳運動是一種需要器械輔助的體育運動,而竹馬的材質堅硬,踏蹬板是人體整個重心的著力點,運動員的手掌、膝關節、大腿等長時間與器材互相摩擦,很容易出現損傷;器材由手工制作而成,易損壞,加上長期磨損,會導致繩子斷裂、竹竿破損,這些因素也會誘發運動損傷。
高腳競賽規則由田徑比賽規則演化而來,它使得競賽更加規范,同時奠定了高腳體育運動的歷史走向,但一些規則未考慮到高腳運動的特殊性。另外,高腳競賽與田徑的一些項目相似,在訓練過程中,教練所采用的訓練方法和手段也大量借鑒了田徑相關的訓練模式,高腳這項運動需依附器材,而很多保護措施未及時制定。在進行高腳競速時,人與桿長期摩擦,容易導致表皮擦傷、滑膜關節韌帶扭傷、肌肉拉傷、肌腱損傷、關節脫臼等,這些都是造成運動損傷的重要因素。
準備活動是所有體育課程、運動與比賽的前提與基礎,通過有意識、有目的的鍛煉,機體興奮度與敏感度逐漸提高,身體逐漸發熱、出汗,細胞代謝的速度逐漸加快,從而讓運動員在運動前有生理與心理準備,增強肌肉、肌腱的彈性,也因此能夠降低比賽時肌肉拉傷的發生率,所以準備活動做得不充分,也是運動損傷產生的一個因素。
高腳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運動中一項新興的競技運動,其訓練方法和手段未形成完備的體系,運動員所練習的技術動作難以達到標準,形成規范。使用視頻錄像的手段,將運動員在訓練與競技比賽中的技術動作加以分析比對,可以發現運動員在握桿時往往握太緊,致使運動員雙腳踩在踏蹬上,身體不能左右晃動。此外,運動員在練習時,往往由于同側手腳的協調性較差,身體的配合、控制、平衡等方面做得不好,關節的靈活性、穩定性不夠,而致使運動損傷的發生,因此應對運動員的運動成績與其在訓練或比賽中的損傷因素進行分析,完善規范技術動作,以增強運動員與器械的“人馬合一”意識。通過研究運動技能的基本性質和原理,促使運動員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和手段,這樣不但可以提高運動員的高腳競速的運動水平,也可以更有效地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概率。
運動疲勞所引起的運動損傷占較大比例,故科學設置訓練內容和負荷十分重要。對訓練內容和負荷的設置要遵循其內在關聯性,要合理安排,循序漸進,并要充分考慮訓練者的運動水平和適應情況。應學會在訓練與比賽中總結經驗,并通過增加相關部位的力量訓練,促進相對薄弱部位的肌肉增長,以增強身體適應能力,減少能量損失,訓練結束后一定要進行放松,以及時緩解疲勞,減少大小腿肌肉的乳酸堆積。尤其是對于那些在運動中需要承受較大負荷且容易拉傷的部位,一般要有針對性的拉伸放松活動。在訓練計劃中設置運動負荷時,應避免局部負荷過重,減少“單打一”式的力量練習[7]。運動員承擔了課業與訓練的雙重負擔,對其訓練必須要有針對性,避免讓其疲勞或過度訓練,還要不斷改進訓練方式,完善訓練方法與訓練內容,積極調動運動員的熱情和訓練情緒。
運動員使用器材前要檢驗高腳馬上的繩子松緊度、腳踏穩固性,兩支竹竿底部和頂部的平整度、兩邊竹竿長度的一致性;必須定期檢查、維護和更新“高腳馬”,或依自身情況對高腳馬進行相應的調整改良。比如,桿可用田徑項目中跳高所用的聚酰胺拉桿代替,或者在踏蹬部位處放置彈簧減震片,這樣可以減緩高腳馬落地時所帶來的緩沖力,增強彈性,提高竹馬間步長[8];膝關節與高腳桿長期接觸,會產生磨損,可以將膝關節與高腳桿摩擦的地方設置成彎曲狀,防止或降低器械與身體的相互摩擦;還可以在高腳桿的頂端專門設計一個握手餅,增加手的抓力,以便更好地控制高腳馬。如果能通過對器材的改良和完善,來降生運動損傷的發生率,那么運動員的成績也能有所提高。
首先,針對高腳比賽的項目性質,應依據其器材特點與運動員的心理狀況,制定合適的比賽規則;其次,不要讓生病、受傷的運動員參與訓練與比賽,要對他們做好防護,及時采取相應的方法進行治療,同時積極與之溝通,調節他們的情緒;再次,讓運動員定期體檢,做好自我醫務監測,當身體出現不良反應后,要詢問相關情況,仔細分析病因,并進行相應的護理;一定要合理安排運動負荷,在訓練期間盡量讓其進行高難度動作的訓練;最后,對運動場地和器材等進行仔細檢查和安全管理,盡早發現問題,避免運動損傷的出現。
教練在制定高腳競速訓練計劃和內容時,應該充分考慮到準備活動的重要性,合理安排熱身與準備活動的時間,并且要針對性地進行動態和靜態拉伸,讓運動員的肌肉、關節充分活動開,逐漸提高機體的興奮性,讓身體漸漸出汗。熱身時可進行原地的“人馬”訓練,為下一步專項訓練做準備,讓運動員能夠在較短的時間里去適應接下來的訓練負荷,較快速地去掌握訓練節奏,從而提升訓練水平,也能有效降低運動損傷的發生率。
運動發生損傷后應采取合理的措施,使運動員早日康復。運動損傷發生后,首先需要確認運動損傷的位置,可以通過觀察傷情以及詢問患者的自身情況做出診斷。之后要評估運動損傷程度,重點看損傷部位有沒有出血、有無變形、運動功能是否正常、患者的痛苦程度等。再之后,要確認運動損傷的性質,重點判斷產生了什么損傷,如骨折、肌肉拉傷、韌帶斷裂或拉傷、皮膚挫傷等[9]。最重要的是,依據當前的病情做出針對性的治療與處理。
以髖關節發生損傷為例,應先確認關節及骨骼有沒有變化,如果關節或骨骼已經畸形或者錯位,則表明是骨折或韌帶斷裂,此時應該進行簡單的固定,處理后立即送往就近醫院治療;如沒有明顯變化,且活動功能較正常,則只需及時局部制動,切忌揉搓、牽扯、扭轉等,并冷敷約30min。在24h內制動,輔以冷敷,24h后須熱敷,并進行穴位按摩,在休息時要抬高患肢。如果受傷后疼痛感很強烈,身體冒冷汗,應立即前往最近醫院拍攝CT,根據CT判斷是否發生骨折;如果手掌或膝蓋發生小面積的擦傷,可用生理鹽水或雙氧水溶液清洗擦傷處,并涂抹碘伏進行滅菌殺毒,必要時可用紗布進行簡單的包扎處理。
高腳運動損傷的原因主要為各種技術因素、訓練因素、器材因素和競賽規則傾向性等,應針對原因采取積極的措施,防止損傷的發生,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盡可能降低運動員受傷的概率,提高競速的運動成績,推動高腳競速運動向前發展,為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可持續發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