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 蔣明峽
(延邊大學)
色彩,是現代生活中不可缺少得到重要部分,在現代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如:電影、攝影、自媒體大量地利用色彩來表達自己的藝術語義,公交車、巴士等運輸工具,大量的利用色彩表達著所承接的指示語義,街頭百貨商場的展示和場景的布置利用色彩來表達自己的文化語義。色彩,除了直接表達其所蘊含的語義外,還被蘊含更具有深層的、含蓄和深刻的隱形含義,如:“綠色奧運”“紅色記憶”等。從以上來看,色彩是與文字一樣,以自身的語義形成一種非常特殊的交流方式,它不僅是一種視覺方式,更是一種傳遞情感的工具,它是人類通過寄居于顏色之后的情感溝通使之心靈上產生影響的直觀產物。人類怎樣感知、認識顏色,色彩如何應用于人的情緒等問題成為色彩心理學研究的基礎議題。由上述研究而產生的科學結果,以及這些承載情感的顏色心理方式,就是視覺表達設計師們必須首先關注與思索的東西。
色彩是經由眼睛、大腦以及人的生命體驗而形成的各種對光的視覺效果,是能夠產生人們共同的審美快感的一種因素。牛頓(1666)通過分析研究,提出光的色散問題,將白光劃分為彩色光區(光譜),使用三棱鏡把太光照劃分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顏料的概念有廣義與狹隘之分,廣義的顏料包含非彩色(漆黑、蒼白、灰紅)和多彩(紅、橙、黃、綠、青、藍),而狹隘的顏料則僅包含多彩。
色彩的三要素是色調(色相)、明度、純性(飽和度)。首先,色相主要決定于光波的波長,但對于光而言,占優勢的波段不同,會產生色相的不同。例如:如果長波占優勢,則光源就呈紅光或橙色;而如果短波長占優勢,則光源呈現藍或綠。對于物質的表層而言,色彩改變取決于物質表層對各種波段光源的選擇性反映。其次,鮮明度一般就是說色彩的具體鮮明度,即顏色的明亮,雖然一般人都對明度比較敏感。但鮮明度并不僅是彩色的特征,更是非彩色的屬性。顏色相同的物品色彩所呈現的鮮明程度也截然不同,例如,天藍色、寶藍色等都屬藍色類型,但前者顏色更深,而后者則更明亮。物品各種色彩的鮮明程度,一般是因為燈光的照明亮度和物品表層的反光系數,燈光的照射強度越高,物體建筑物表層的反光系數就高,建筑物顏色看上去也就鮮艷。而整體明亮程度差別較小的物體建筑物表面上會給人以比較溫和的印象,整體明亮程度差別很大物品則會形成比較強烈的顏色反差,使整體建筑物看起來更加活潑。最后,純凈度是指色調的明顯深度,或飽和度。純凈越高,色調也越明顯;對比度愈低,色彩也就愈暗淡。而色彩的配制則有色光配制與色彩配制二種方式。色光配制就是將各種波長的光加以配制,比如將藍光和紅色的光配制產生紫色的光,而色彩配制則是指在調色盤中,將各種色彩的材料加以配制。
英國物理家托馬斯楊提出了“三色說”,假設人的視網膜上生存著三個截然不同的光感受器,但每一顆感受器都只對光譜的某種特定成分非常靈敏,當它接受各種波段的燈光激發時就會形成截然不同的經驗和感知。后來,聯邦德國物理學家、生理學家赫爾姆霍茨進一步發展了這一學說,他拋棄了某種感知器僅對某種波段最靈敏的觀點,并提出了各種感知器均對不同波段的光有反應,但紅光感受器對長波長的反應最劇烈,綠色感知器對中波的反應最劇烈,而藍光感受器對短波通信的反應最劇烈。
眾所周知,盡管人類使用雙眼看到顏色,但認識、分析顏色主要借助于頭腦,有所不同的個體對顏色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別。當顏色引發人類的心理反應時,顏色才能被認識。由此可見,人類對于顏色的認識最后都必須落腳于激活大腦。大腦記憶人類對于顏色的經驗、印記和思想感情,而各種各樣的顏色又會影響著人類的情感感受,比如,紅色可以給人以溫馨的感受,而藍色則讓人產生憂愁。越明亮的色彩就越給予人類一定的視覺沖突,而越溫和的顏色就越能給予人類以輕松愉快的感覺。
色調的三種特性,即色相、明度和飽和度。色相主要決定于光波的波長。對燈光而言,由于占優勢的波長不同,色相值也會有所不同。就物體的表面而言,顏色主要取決于物體表面對各種波段的射線的選擇性反映。如在反射光的長波優勢,物體為紅光或橘黃色;而在短波通信優勢,物體為藍光或綠色。
1.色彩的心理
盡管看到顏色的是眼球,而認識、分辨和處理顏色的是頭腦。然而,并不是所有人們對顏色的認識總是完全一致。當顏色讓人感覺到某種意義,并產生人的"心靈反映"時,顏色才被認知。所以,認知顏色的最后步驟應該是"記住在頭腦中"或"激活頭腦"的步驟。他們已經記住了人們對于顏色的經驗、認識和感情。例如,當一個人看見一個鮮艷的、溫暖的、透明的、冷的顏色的時候,他就會很容易激動,而一個顏色比較陰沉的時候,他就會覺得很壓抑,甚至覺得很抑郁和恐懼。再如,寶藍色與天藍色均呈現藍色,但前者顯暗,而后者則顯明。顏色的鮮亮深度主要確定于光照的大小與對事物表層的反光關系。當燈光的照度越大,對事物表層的反照率就越高,事物表層看上去也越亮。當明度對比差異較小時,就沒有明顯的顏色差異,給人以柔和樸素的感覺;當鮮艷深度很大時,就會形成明顯的顏色差異,對比更強烈,更具生動感覺。飽和度,是指一種顏色的純、雜深度以及鮮艷深度。純的顏色通常都是較高飽和的,如鮮紅色、鮮黃色等。
2.色彩的生理學
閃亮深度是指顏色的鮮亮深度,是表征顏色明亮程度的主要特性。在顏色三特性中,人的肉眼對閃亮深度較為靈敏,其次是色相與對比度(飽和度)。色相和對比度都是有彩繪時才擁有的特性,而閃亮深度則是無彩色時與有彩繪所擁有的特性。而顏色相近的顏色,明亮程度也可能有所不同。而顏料的混合主要有兩類:單色光混合和顏料混合。顏色混合,就是把含有各種波長的光混到一起。而顏色混合,一般是指顏料在調色盤上的混合,也就是顏料、墨水之間的混用,比如,把紅與藍混到紫色,將各種顏色混和到深藍色等等。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于十九世紀創立了三色論概念。他假設人的視黃醛有三個不同的顏色感受器。這些感受器僅對太陽光譜的一種特定成分比較靈敏。當他們各自感覺到不同波長的光激發之后,就會形成不同的色彩經驗。
色彩在視覺藝術表達領域得到了越來越深入的應用,包括標牌、包裝、網頁、設計等。顏色是其中的主要考慮因素。在具體地應用顏色進行視覺設計的過程中,專業設計師需注意如下。
1.聚焦視覺中心
視覺理解的基本流程:我們通常是在欣賞各種色彩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身理解或者欣賞的部分。在完成了這一階段之后,我們就開始了進入下一階段的認知。而根據這種情況,顏色設計機構就應該聚焦于人的視覺焦點,從人們所感知的方式出發,設置了適當的顏色要素,在捕捉受眾目光的同時,引導他們去觀察的顏色,抓住色彩所蘊含的訊息,從而取得了不錯的訊息傳遞結果。
2.合理地控制比例
人類在理解世界的過程中往往過分依靠視覺的感受,從而達到心靈的感受,形成接收外部訊息的完整流程。根據這些特點,在應用顏色進行具體產品視覺設計的過程中,相應設計師能夠適當的改變顏色在整體要素中的比重,以便創造出某種和諧美感,從而增加顧客的情感感受,讓消費者接觸具體的設計要素,從而實現宣傳的目的。
(1)色彩在視覺傳達中的認知影響。產品設計是一項創新的活動,產品設計本身和顏色有著融合互動的特點。產品設計離不開顏色而單獨出現。所以,在產品的過程中,設計師就必須以相應的題材為方向,科學合理地設定適當的顏色,使消費者在認識和體會顏色特點的基礎上從多種視角觀看作品,從而促使他們完成一定的選擇活動。由此可見,顏色影響著人類的判斷力和選擇能力。(2)色彩會引起不同的心理效應。眾所周知,隨著人類的性別不同、年齡差異、地區差異,人們對于對待同一顏色事物也有著不同的心理認識。例如,白色在我國代表死亡,但在歐美的傳統婚姻中,白色就代表了對愛情的圣潔等。也便是心理顏色。因此,在實現相應顏色的產品設計活動中,設計師必須根據消費人群的年齡階段、身心狀況及其差異,科學合理的選擇適當的顏色,形成適合他們認知的視覺風格藝術作品。總之,由于經濟社會的發展,現在的生活獲得了更多的改變。人們也向往更高的人生標準與人生品味。設計師應利用視覺傳達設計以符合人類文化需要,同時利用顏色元素引起并實現對欣賞者的視覺刺激,使贊助者以顏色因素為基礎,從而更直觀獲得了設計師所希望傳達的訊息,進而達到訊息傳遞的高效化與準確性。由于藝術領域的蓬勃發展,設計藝術家從更深層次地應用設計在視覺表達方面,從而形成了更富有思想性、情感性、藝術化的產品,使贊助者在達到愉快心境之時,帶動了他們積極熱情的形成,從而真正地起到了藝術的效果。
視覺傳達設計的主要目的就是讓人們盡快接收關鍵性的宣傳訊息。而顏色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運用能夠讓藝術作品的特征更快地表現出來,讓社會大眾盡快接收相關的宣傳訊息。在顏色的使用方面,為滿足觀賞者的需求,設計者往往能夠靈活運用相應的顏色,在吸引人的同時,也產生良好的視覺沖擊效應,從而快速表達宣傳訊息。由于視覺傳達設計的作品造型、大小等千差萬別。因此設計者往往能夠把顏色加入具體的設計作品中,從而表達出設計者所要傳達的效果,從而達到良好的傳達目的。以廣告設計為例,能夠提升網絡廣告的傳達效果,讓欣賞者在第一時間接收網絡廣告,因此設計者往往能夠產品設計出炫目的顏色。各個地域哺育了截然不同的人,并形成不同的文化。而顏色元素既是表現不同地域文化特征的主要標志之一,也是承載著同一個文明的獨特符號。設計者們在進行視覺傳達設計過程中深受本土文化的影響,會在顏色的使用上產生自己的獨特性,并以此帶動著各個區域文化的傳播、交流。
(1)增強包裝的商業性。在產品的創作過程中,設計師可以利用獨特的顏色元素符號引導用戶,同時利用顏色的符號傳遞一種品牌價值,真正擴大用戶,提高顏色設計的商業性。以中國的紅為例,設計師可利用紅色具有突出的色彩特征并且帶有積極、大氣等價值特征進行相應產品的設計創意。以王老吉的飲料包裝為例,設計師可以紅色為主,并配以簡潔的黑色加以適當的點綴,這樣可以在引發人們關注的同時,也賦予其更加深層次的文化含義(如積極向上等),這樣可以在引發人們購買欲的同時突出產品的藝術特征和商業性,從而增加了經濟效益。(2)增強時尚性。時尚兼具先鋒性與動感性。根據時間的進展,當設計師在各個階段,使用了不同的顏色,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因此,設計者經常性地在流行元素中加入顏色,借以傳遞一定的文化訊息,從而取得一定的社會傳播效應,提高經濟效益。例如在時裝的產品設計中,設計者就會重點利用一些顏色完成相關商品的設計,以便于吸引人們購買某種產品的潮流,從而提高相關產品的經濟效益。由此可見,顏色設計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時尚界相關商品銷售,從而取得良好的效果經濟效益。
(1)色彩設計。在色調藝術的應用上,設計師必須把色調和所需要表現的陳列主體、渲染的環境等相結合。在一般的陳列產品設計流程中,設計師通常以一種色彩為主導色調,再配合其他色調,以產生一定的互動、平衡等效果,并給觀眾以不同的情感感受,并以此起到傳達相應作品的作用。例如,很多設計師就喜用了橙色,給人以開朗、激情、熱烈的視覺和心理的情感感受,這也是很多設計師青睞于在藝術類產品中使用橙色的理由。另外,現在橙色也已經是藝術類產品的主要顏色。應該補充的是,多數藝術家愿意選擇紅調為主色調,其理由就是紅調能夠顯示出熱烈、大氣、自信之感,能夠使作品更富有奔放的審美感受。(2)無彩色系設計。本人的無彩色系設計主要包括了黑白,灰度,黑白等。在具體的陳列與設計流程中,設計師通常會針對各種的藝術題材,選擇各種的顏色,以表現各種的藝術表達形式。黑白通常會給人一個莊嚴肅穆、冷靜、抑郁的精神情感,常給人一個恐怖。灰度則代表著安靜睿智、沉穩與莊重。而黑白則代表著圣潔,但過多地運用黑白也會產生某種敬畏感。這三種無色調設計多用作攝影或者藝術類門框展示,以便使整個藝術品更具備高雅的特質。綜上所述,在顏色使用中,設計者以具體的題材為基礎,結合所設計產品的大小和相應的結構,設計各種形態的顏色,并強調主色調與副色的融合,凸顯了色調的韻律感與平衡性,以便于在創造美術視覺效果的時候體現設計主題,最大限度地抓住觀者的注意力,使整體作品更富有藝術性與魅力,從而發揮了顏色在產品設計使用中的實用價值。
(1)色彩在標志設計中的應用。標志設計上富有科學性、時代感和識別性。在進行企業標識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們一方面需注意與同類產品之間的差異,另一方面又需結合當代的審美特點,要確保其設計既有相應的超前性,同時還要與公司的經營理念做出一定的結合,并以此實現了推廣公司品牌文化的目的。以日本馬自達的企業logo為例,日本馬自達企業在企業標志設計時做出了諸多的調整,由原始的深藍色逐漸變成了各種顏色的藍,最后確定為了略帶紫色的深藍色,而將最終的顏色也確定為公司的品牌符號。(2)色彩在廣告中的應用。色彩在廣告宣傳中的運用是為了引起、調動消費者的積極性與信心,完成商品的購買。因此,在產品設計或廣告活動中,設計師都必須借助顏色等富有沖擊力的特征,傳遞具體的商品訊息。在具體的廣告活動設計程序中,設計師又要兼顧具體的商品特性,既應根據顏色的本征特點,又要兼顧消費者的性別、群體及其他的心理特點,從而構造出各種特色的商品形式,即在鎖定用戶人群的同時,更有效的實現對相應商品的宣傳推廣,從而增加了商品的利潤空間。
視覺傳達設計的需求在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基于設計色彩理論的融入是把設計者的情感依托在色彩上,并將其充分運用到設計中,讓人產生心靈反映,從而達到情感享受。如何將色彩理論融入現代設計中,是研究顏色與人、自然環境之間的關聯,是目前顏色心理學研究的一項重點課題。在進行視覺傳達設計工作中,,需要設計師們時時刻刻地正確掌握顏色和人類心靈之間的關聯,科學合理地使用不同的顏色,通過合理使用互補色或膨脹顏色,來表達藝術設計的理想與社會情感,從而突出設計作品的美學特色,并提供更優秀的視覺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