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 王曉雄 李靜
80 億人口,是太多還是太少?是好事還是壞事?在聯合國宣布世界人口達到80 億后,對地球來說,80 億人口到底意味著什么?
在歷史的長河中,人類數量的增加經過了漫長的時間積累。從公元前1 萬年至公元前2000 年,全球人口從600 萬增長至1 億人。1804 年前后,地球上的人口數量達到10億左右。到1925年,全球人口突破20 億大關。從20世紀開始,得益于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全球人口數呈指數級增長。從20 億到30 億只用了35 年,之后每10 年到15 年就增加10 億。聯合國宣布,全球人口在2022年11月15日這天達到80億。
不過隱藏在人口數量不斷增加背后的,是增速的放緩。據媒體報道,全球人口增速在20 世紀60年代初期達到頂峰,此后便持續下降。聯合國預計2050 年以后,全球人口的增速將減少至每年4000萬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人口學家艾倫表示,未來全球人口增速將會持續下降,2080 年前后人口增長將會停滯,屆時全球死亡人口數量將超過出生人口數量。
英國廣播公司(BBC)稱,有研究顯示,生育率的下降意味著到21 世紀末,幾乎每一個國家都可能出現人口萎縮。生育率低已經成為多個國家面臨的難題。
據韓國《東亞日報》報道,世界老齡化率從2010 年的7.7%上升到2021 年的9.8%。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稱,世界將“越來越老”。老齡化將給各國發展帶來挑戰。不過《印度快報》認為,生育率的下降導致工作年齡(25 歲至64 歲)人口的集中,為加速人均經濟增長創造機會。聯合國提醒,為最大限度地發揮有利年齡分布的潛在效益,各國需要投資開發其人力資本,確保所有年齡的人都能獲得充足的醫療服務和優質教育,并增加就業機會。
據聯合國估計,到208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104億人,這會給自然資源帶來巨大壓力。聯合國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受饑餓影響的人數已達8.28億。即使全球經濟實現復蘇,預計到2030 年仍將有近6.7 億人面臨饑餓。據聯合國估計,到2050年,食品產量必須比2009年增加70%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但糧食生產已造成全球近1/3的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全球毀林面積近90%源自農業用地擴張。
《紐約時報》則指出,多個國家面臨“人口寒冬”。有數據顯示,全球有180 多個國家的預期生育率將不足以維持目前的人口數量。低生育率將對各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沖擊。
歷史證明,人類會不斷突破一些分析人士提出的地球人口承載力。所謂人口承載力,意思是指在保證自然資源可持續的前提下,能夠養育的人口數量。然而評估承載能力時,一般難以考慮之后技術創新帶來的影響。美國突破研究所執行主任諾德豪斯在2018年曾發表文章稱:沒有理由認為人類不能進一步提高地球的承載力,核能和太陽能可以提供大量能源,而現代集約化農業系統同樣能夠滿足更多人的食物需求。
與此同時,一些人忽視了一個事實,即技術的進步、效率的提高和消費模式的改變使地球能養育更多的人口,全球人口趨勢并不是朝著一個單一方向發展的。
艾倫等學者認為,人口數量的增長或下降本身并不是問題,問題在于適齡就業人口數量是否足以“養育”全部人口。正如不斷變化的技術使我們能夠從地球上獲得更多資源一樣,自動化和預期壽命的延長可以提高每個工人的生產力,緩解年輕人減少帶來的經濟拖累。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造成環境惡化不是人口增長而是對自然資源的無節制使用和過度消費,富裕國家就是其中的反面典型。全球收入最高的10%的人造成全球近5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據非政府組織“全球足跡網絡”的數據,如果每個人都像美國人一樣生活,我們將需要至少5個地球的資源。如果都像尼日利亞人一樣生活,只需消耗現在地球資源的70%。如果把生活水準換成印度的平均水平,這一數字大約為80%。
據《紐約時報》報道,聯合國表示,從2022 年至2037 年,世界人口將從80億增長到90億,而其中約有70%的增長將來自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它們大多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非洲目前的人口總數約為14億,但聯合國預測,這一數字將在2100年超過42億,屆時非洲將占全球人口的40%。
非洲不僅將迎來最快的人口增長,還將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地區。據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等媒體報道,僅在21 世紀40 年代,非洲可能就會有五億多兒童出生。在這一時期,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亞洲部分地區超過一半人口將是25歲以下的年輕人。
更高的出生率、更加年輕的年齡結構將給非洲帶來深遠影響。美國《國家事務》雜志表示,一個國家的人口規模將對其實力產生較大影響。法新社援引專家的話稱,各個地區之間的人口差別未來將對地緣政治造成影響。美國《外交政策》雜志認為,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各國普遍認為世界將進入“亞洲世紀”,不過中國和印度重新回到世界舞臺中心更多的是兩國的復興,而21世紀可能是“非洲世紀”。《外交政策》雜志的結論是否準確目前尚不得而知,但非洲重要性的上升,卻可以從近年來世界各國的表現中得以窺見。包括中美俄等大國、歐盟等國際組織,以及很多新興國家紛紛出臺新的對非戰略,加大對非投入,“非洲熱”持續升溫。
非洲在崛起過程中仍面臨不少挑戰。據英國《衛報》報道,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如果非洲國家能夠利用自身的人力優勢,就會獲得經濟回報;另一些人則表示,非洲的高速人口增長不可持續,可能耗盡這些國家的資源,進而加劇貧困的局面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