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向鋒
(安徽廣播電視臺,安徽 合肥 230071)
電視新聞攝像是電視新聞制作中的重要一環,通過在新聞現場攝錄現場畫面,以電視畫面的形式對新聞事件進行更加形象生動的還原和呈現。曾幾何時,精彩直觀的畫面是受眾愛看電視新聞的重要原因,但是在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畫面的光環正在消退。短視頻和直播平臺不斷涌現,抖音、快手或微信視頻號等短視頻平臺用戶數以億計,備受追捧,在火熱的網絡視頻平臺中活躍著無數的“草根攝影師”,他們利用智能手機和攝像機拍攝身邊的人和事,然后用剪映等視頻剪輯軟件來對素材進行加工,再將生產出的短視頻上傳至各大短視頻平臺,實現了全網傳播。在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生產短視頻的新媒體時代,擁有幾百萬、上千萬關注者的視頻大號比比皆是,這些短視頻的播放量在短時間內都可以達到上百萬次,這些短視頻的拍攝角度和拍攝方法不拘一格,豐富多樣,滿足了受眾的多元化信息需求。
專業高端人士的攝像作品與普通人使用手機拍攝的草根作品同臺競技,充斥于人們的視野,形成了熱鬧繁華的視頻場景,讓傳統電視攝影的光環也不斷消退,同時也引發了電視人更深一步的思考。確實,與網絡視頻相比,傳統電視節目特別是新聞節目中規中舉的拍攝手法和畫面呈現方式,顯得有些乏善可陳,難以有效地快速吸引受眾眼球。如何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要求,借助新媒體技術實現電視新聞攝像的突破,有效提升電視新聞節目的攝像水平,以期用最佳的深化效果快速吸引受眾,以優質畫面帶給他們更好的觀看體驗,這是電視新聞攝像從業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電視新聞攝像記者的日常工作就是在新聞事件發生現場有目的地借助手中的攝像機拍攝能夠反映新聞事件和人物活動的畫面素材。可以說,在電視新聞節目制作過程中,電視新聞攝像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電視新聞攝像的基本原則就是真實性,他們必須要拍攝真實的現場畫面,能夠讓受眾對新聞現場和新聞人物有更加清晰直觀的認識。從傳播學角度來看,一則事件在傳播過程中涉及層級越多,信息的誤傳概率會越高,反之,如果信息傳遞層級越少,誤傳概率越低,可信度就更大,受眾更加偏向于接收此類信息。一般來說,電視新聞畫面都是來自于現場的圖片和視頻,等于直接將新聞現場呈現在受眾面前,能夠給受眾更加真實的身臨其境的“親歷感”,能夠最大程度地增強新聞的真實性,實現電視新聞的有效傳播。
在新媒體語境下,各種網絡新聞充斥于受眾的視野,泥沙俱下的網絡新聞質量良莠不齊,其中有大量的“三俗”新聞,甚至還混雜著虛假新聞。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電視新聞攝像凸顯真實性的這一品質顯得更為重要,電視新聞攝影記者作為主流媒體從業者,經過專業訓練,秉承嚴肅性和紀律性的工作原則,確保拍攝素材的真實性。在輿論環境復雜的當下,電視新聞對于受眾來說,其權威性和公信力是其了解世界和洞悉社會的保障,電視新聞畫面更是新聞的點睛之筆,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受眾“眼見為實”的信息需求,如同點睛之筆,極大地提高了電視新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因此,在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攝影的作用越來越大,這對于電視新聞攝影的發展來說,是個難得的機遇。
新媒體時代也是信息時代和數字化時代,技術對于信息傳播的影響越來越大,在改變傳播形態的同時,還顛覆了受眾的信息消費習慣,繁榮的網絡短視頻也給電視新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首先,傳統電視新聞攝像的工作很單純,就是在與文字記者策劃溝通后,根據具體的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報道需求,在現場拍攝相應畫面,后期剪輯制作新聞即可。但是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攝像的工作更加復雜,他們對于電視畫面的攝錄,不能單從自身的喜好和價值判斷出發,而是要站在受眾的角度進行換位思考,選擇恰當的拍攝角度和畫面呈現方式,在拍攝過程中,也要注重與受眾的交流與溝通,根據他們的反饋來調整拍攝方式,這樣才能滿足受眾的參與欲望。
其次,電視新聞攝像的時效性不足。借助于發達的互聯網,新聞報道已經實現了“上一秒發生,下一秒傳播”,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但是專業的電視新聞攝影記者人數和精力有限,他們不可能做到在任何事件發生后的第一時間就趕到新聞現場進行拍攝,所以電視新聞播出往往在時效性上遠遠滯后于網絡新聞。
最后,電視新聞攝像的畫面質量有待提高。不管是新聞拍攝方式,還是新聞拍攝技巧,很多電視新聞攝像記者依然在沿用傳統方法,沒有融合新技術,從受眾需求出發進行突破和創新,這就導致很多電視新聞畫面表現形式老套,信息含量有限,也不具備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畫面質量總體不高,低質量的新聞畫面會導致新聞傳播效果不高,嚴重的話甚至會造成負面影響。
隨著虛擬現實和3D技術的應用,虛擬體驗成為了受眾最感興趣,希望能夠被應用于電視新聞攝像中的一項新技術。基于現有的三維全景和跟蹤識別技術,電視攝像記者可以動態拍攝,多角度地展示立體化環境,而且可以實現拍攝人的視角的不斷切換,從不同角度來展示人物和背景,為受眾帶來一種更加沉浸式的體驗和觀看感。
在移動終端越來越普及的當下,越來越多的人會使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臺來觀看微視頻,包括新聞短視頻。正因為如此,大多數電視媒體新聞節目也開始生產適合互聯網傳播的微新聞作品。與大屏端的電視新聞報道不同,小屏端的微新聞有著不一樣的傳播特點和傳播要求,一般來說會更加簡潔凝練,這就需要單位時間內的電視畫面和電視語言信息附加值更高,且更具有視覺或聽覺沖擊力,這樣才能吸引受眾的關注。因此,這就對電視攝像記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聞現場仔細觀察,用攝像機記錄一些吸睛的能夠反映新聞本質的亮點和細節性畫面,經過精心的后期剪輯加工,制作成視頻短片,能夠給網絡用戶帶來全新的收看體驗。
由于無人機可以進入一些記者或直升機不能進入的區域展開拍攝,并通過設備將拍攝到的圖片和視頻傳送到電視臺,行動靈活,傳輸方便,畫質清晰,因此現如今電視新聞拍攝中,無人機被越來越多地使用。比如說,一些大型活動現場,記者的攝像機無法對全景進行展示,而無人機的空中拍攝不僅不會干擾活動現場,而且在對全景進行展示的同時,也可以進行細節和低角度拍攝。這種多樣化和多角度的拍攝形式可以抓取不同的景別和角度,更好地滿足電視新聞的需求。因此,現如今電視新聞攝像記者也必須熟練地掌握無人機拍攝的技術。
現如今輿論環境復雜,各種思潮激蕩,電視新聞攝像記者要保證新聞畫面的品質,首先就必須保持思想上的先進性,正確把握政策和輿論導向,這樣才能在復雜的環境中正確地指導行動。電視新聞攝像承擔著電視新聞信息采集、內容編制的重要職責,要保證電視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和輿論導向的正確性,通過拍攝內容有效地呈現新聞事件的本質,引導人們正確地看待新聞事件,進而對他們的工作生活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就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堅定的政治立場,正確地把握政策和輿論導向,這樣才能保證電視新聞拍攝的內容有深度、有態度,真正地將“內容為王”的理念貫徹于實際工作中。
所有的電視新聞攝像記者在日常工作中必須不斷加強學習,通過系統地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黨的政策方針等內容,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進而提高對政策導向和輿論導向的把控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面對瞬息萬變的新聞事件時,從全局角度出發,站在一定高度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度分析,判斷其新聞價值的大小,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什么樣的角度才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等,進而確定自己的拍攝計劃和拍攝方案,有效地提升電視新聞質量。
專業技能是每個電視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的能力。電視新聞攝像工作對于攝影技術的要求非常高,在新媒體時代,這一專業技能要求更高。
一方面,電視新聞攝像記者必須熟練掌握一些基本的攝像技能。比如說,電視新聞攝像的工作環境以新聞現場為主,留給記者的思考時間和拍攝時間有限,當他們到達新聞現場后,能夠根據自身的專業素養,對新聞事件的性質、新聞報道主題、新聞事件重點和宣傳目的有清晰的判斷,隨后確定拍攝的場景。再比如說,電視新聞攝像必須掌握各種拍攝技能,在拍攝畫面中對環境、色彩、線條和人物等畫面元素進行優化組合,讓畫面語言更為流暢。電視新聞的拍攝技巧和技術要點包含多方面。
第一,記者要能夠靈活應用運動鏡頭,確保鏡頭平穩度,鏡頭推進、跟拍能夠讓電視畫面的動態效果更強。但是在動態拍攝過程中,跑動對于畫面穩定性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攝像師必須要避免劇烈的畫面晃動,確保每一幀鏡頭的穩定性。第二,攝像師要熟悉機器,精準對焦,科學曝光,合理構圖。攝像屬于光影藝術,因此攝像記者一定要做好曝光處理,分析逆光對于畫面色彩產生的影響,防止色彩有較大的損失。精準對焦也是攝像記者在拍攝過程中必須掌握的技能,這樣才能確保電視畫面的清晰度。電視攝像合理構圖則對電視新聞攝像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必須在拍攝過程中,根據內容表達需求,對人、景、物進行合理布局,確保最佳的畫面形象結構和畫面效果。合理的攝像構圖貫穿于電視新聞攝像工作的全過程,這對于提高畫面的藝術性和觀賞性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另一方面,電視新聞攝像記者必須熟練掌握各種最新的新技術,并將其運用于電視新聞拍攝之中。比如說,AR拍攝、無人機拍攝、智能手機拍攝等,這些都是攝像從業人員在新媒體時代必須掌握的技能。
新媒體時代,由于媒體行業的快速發展,電視新聞攝像需要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從技術性人才變成復合型人才,這樣才能在實際工作中,清楚理性地分析各種復雜的新聞事件,從而更好地完成電視新聞畫面的拍攝和制作,將更多有影響力和感染力的優質畫面呈現在受眾面前。
此外,電視新聞報道屬于文化產品,受眾在收看的過程中,除了要獲取必要的信息,也想要獲得美的享受。因此,電視新聞攝像記者必須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素養,從受眾的感官享受出發,以獨特的審美視角對新聞報道的畫面進行拍攝,再對畫面進行藝術化的制作處理,給受眾呈現出賞心悅目的新聞作品。
在時效性被高度強調的當下,當攝像記者到達新聞現場,特別是突發事件的現場,并沒有太多的時間去進行拍攝準備。因此,精準的現場掌控能力是電視新聞攝像記者必須掌握的,他們必須具備敏銳的現場觀察能力和新聞事件的判斷能力,這樣才能在到達現場后,快速地找到最佳的拍攝角度、最好的拍攝素材,將時間、地點、主要人物、前因后果等新聞要素融入到新聞畫面素材之中,賦予每一幀畫面更多的價值,或是傳遞信息,或是凸顯主題,或是表現感情,或是啟發思考。
新聞從業者的職業素養在新媒體時代再次被提及是一種必然。在新媒體環境中,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電視新聞攝像記者依然要不忘初心,具備較高的新聞職業素養,這樣才能生產出更多富有人文關懷的能夠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的新聞作品。
電視新聞攝像工作環境復雜多變,對于從業者的體力和腦力要求都很高,工作人員必須有吃苦精神,能夠堅持“三貼近”原則,在各種艱苦拍攝環境中恪守職責,進行有價值新聞素材的收集和處理,對客觀事件進行記錄式拍攝;再比如說,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些電視媒體的新聞記者片面地追求節目收視率和眼球經濟,將攝像機對準了一些“三俗”新聞,甚至不惜炮制虛假新聞,這樣的新聞雖然能夠通過迎合部分受眾的低級趣味,獲得短時間的收視率提升,但是從長遠來看,無異于飲鴆止渴,會嚴重損害電視的公信力和權威性。電視新聞攝像記者在報道一些地震、海嘯、爆炸和大型車禍等災難性事件時,一定要體現出人文關懷,在畫面選擇和處理上,要把握住度,在確保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考慮到災民和受眾的感受,避免對當事人造成不必要的二次傷害,對受眾造成不良的心理影響,要將更多的鏡頭對準一些感人的救援場景,利用電視畫面進行正能量宣傳,調動積極情緒,引導人們正確看待災難,消弭可能帶來的苦痛和不良影響。在一些特殊的拍攝場合中,攝像記者一定要把握住拍攝的度,比如說不能泄露一些軍事機密或商業機密等等。以上種種,其實都是在考驗電視新聞攝像的職業素養,這是確保他們在新媒體語境下能夠拍攝出更好作品的前提。
總體來說,在高品質的電視新聞節目制作中,電視新聞攝像記者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攝像記者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如何更好地融技術與藝術于一體,不斷提高電視新聞的攝像質量,拍攝出更加優質的電視新聞作品,這是所有的攝像記者必須認真思考的時代命題,只有交出更加完美的答卷,才能讓電視新聞更有吸引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