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天周
(河南四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河南 開封 475000)
與國際理論建設相比,我國對內部控制的研究起步較晚,且多數理論引申于國際內容,盡管已經趨于成熟,但是理論的普適性明顯,并未深入具體的行業領域。本文對相關內容進行分析,希望能夠進一步形成更具針對性、指導性的理論體系,與我國特殊國情下的市場經濟相吻合。從實踐價值層面來看,對建筑工程企業內部控制進行分析,能夠從實操中發現其具體問題,并針對其薄弱環節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避免內部控制失控導致風險發生。因此,對建筑工程企業的內部控制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建筑工程項目質量保證并非只針對某一階段、某道工序的質量,而是從項目立項到竣工驗收全環節的作業質量。如果作業質量不過關,不僅會有損企業口碑,還會對社會經濟產生負面影響。企業必須有效落實內部控制,掌握內部控制的關鍵節點,以此達到提升工程項目質量的目的[1]。
建筑工程企業在施工過程中,需要與多方進行溝通,如果沒有協調好多方工作,極易影響企業正常的施工進度。實施內部控制,能夠從項目整體角度出發,實現統籌規劃,科學確定施工進度。
從建筑工程企業項目建設流程來看,投資控制是重要的事前工作,能夠預測項目的絕大部分風險,融合內部控制之后,能夠進一步結合實際情況合理規劃項目投資。
建筑工程企業同一時間開展的工程項目諸多,且項目間存在交叉現象,如共用工作人員、共用機械設備等,這就意味著企業的內控環境愈發復雜化、多元化。一方面,企業現有的組織結構承載力不強,無法匹配如此龐大的工程項目網,難以全面覆蓋,并且各層級間的工作職能邊界模糊化,多頭管理或一家獨大的現象嚴重,不利于內部控制各項具體工作的相互牽制,這就會降低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人力資源管理無法滿足實際需求。建筑工程企業雖實行嚴格的職級管理制度,但是執行力度不足,導致參與工程項目建設的工作人員缺乏較高的積極性,對內部控制等新理念的執行態度較為消極,不利于內部控制工作的落實。
建筑工程企業的項目建設周期較長,大多三到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直接加大了企業的風險管控難度。
1.企業風險管理理念薄弱
近些年,我國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國家對該方面政策不斷偏移,再加上建筑業本就是我國的支柱性產業,導致風險管理理念難以在建筑工程企業內部成型。企業的管理層與經營層考慮更多,而一般的業務工作人員很少具備完善的風險管理理念,導致企業的風險評估工作無法形成全過程管控,增加了項目遭遇風險攻擊的可能。
2.具體風險管理制度不健全
就建筑工程企業來說,其風險管理存在企業整體與項目個體之間的矛盾,缺乏流程清晰、目標清晰的風險管控機制,具體的風險管理細則缺失,再加上項目建設周期長,無疑加大了企業風險管理難度。
建筑工程企業業務遍布各地,施工場地并不集中,其內部控制也會分為多個不同項目共同推進,跨區域的工程項目加大了控制活動難度。盡管企業在不同的項目中都匹配了相應的工作人員,但是不同地區的施工場地難以形成聯動,職權分離,無法讓內控活動深入具體項目中。一是項目物資采購問題。企業物資采購分散性明顯,難以形成集中采購,并未發揮規模優勢,資金競價優勢也并不明顯,導致采購環節存在較大的成本開支。二是項目物資管理問題。建筑工程企業項目地域分散,無法對物資展開集中管理,且集團內部管理層級多,垂直化管理缺失,過多的人員配備反而導致人員冗余現象,人浮于事,成本增加[2]。
建筑工程企業在內部運行中逐漸引入信息化理念,但分散的工程結構加劇了企業的“信息孤島”現象,彼此間的信息無法進行實時交換,導致企業內部溝通困難。
1.企業財務部門與項目建設間的溝通缺失
建筑工程企業鮮少在二級項目結構上設置獨立的財務部門,一是因為項目過多,二是受財務人員數量限制,因此建筑工程企業的工程預算、造價、生產以及管理等內容無法形成聯動,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間的信息傳遞存在局限性,無法深入了解具體項目內容,對資金等資源支出的監督也有所缺失,最終導致項目建設階段性的收付工作不到位。
2.企業內部項目與項目間的信息傳遞存在壁壘
建筑工程企業需要同時推進多個項目,器械設備、施工人員等存在共用現象,但目前項目與項目之間的交流溝通并不深入,可能會導致窩工等現象的出現。
建筑工程企業項目物料流轉頻繁,這種情況下必須有嚴格且健全的監督體系進行約束,保證資金等資源流轉透明,這是建筑工程企業內部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線。一方面,建筑工程企業的審計人員較為稀缺,無法對具體項目內容進行全面審計,且部分審計人員由財務人員兼任,其專業性無法保證,具體職責并不明晰,導致審計工作形式化。另一方面,項目經理管理不到位。項目經理需要對工程整體進行統籌規劃,管理事項頗多,難以完全兼顧,導致工程竣工驗收階段出現工程資料缺失、工程簽證缺失等問題。而且項目結束人員解散后,則無法進行責任追溯,若甲方工程管理部分人員調整,也會導致簽證不全、手續不齊等問題,這都不利于建筑工程企業的財產保全[3]。
良好的內控環境是建筑工程企業落實內部控制制度的必要前提,企業要想保持良好的內控環境氛圍,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優化。
第一,進一步完善建筑工程企業的結構,充分發揮監事會、董事會以及管理層的職責作用,同時提高審計工作在企業中的地位,增設審計部門,充分發揮其監督職責作用,建立完善的監督制度,落實風險管理部門的職責,組織協調并監督各業務部門展開風險管理活動。同時,在二級機構下增設二級成本合約部門、二級審計部門、檔案管理部門,不斷健全企業組織架構,對項目成本管理進行全過程監督控制,由董事會對總裁及副總裁負責,由副總裁直接管理審計檢查中心及安全生產中心,總裁下設總會計師、總經濟師以及總工程師。其中,總會計師負責財務中心、資金中心以及融資中心;總經濟師負責成本合約中心、集采中心以及質量技術中心;總工程師負責質量技術中心、研發中心以及實驗室等。
第二,加強建筑工程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發揮員工績效考核實施細則的約束作用,嚴格按照要求開展員工考核,確定不同人員的權責,并將其個人考核與工程項目內容結合,表現在個人薪酬績效上,以此增強人員的責任感和積極性。在此基礎上不斷下沉內部控制工作內容,營造良好的內控環境,不斷提高企業管理質量。
針對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風險管理問題,企業必須從自身實際出發,建立健全風險評估體系。
1.培養企業的風險管理意識
現階段,建筑工程企業的發展壓力不斷增加,一方面法律法規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建筑行業整體規模有所縮減。在這種大背景下,風險管理越來越重要。企業必須樹立正確的風險觀念,充分認識到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客觀識別源自企業內外的風險因素,根據企業的實際規模構建風險管理體系。
2.完善企業風險管理制度
以季度為單位,從風險識別、評估以及特大風險應對方案制訂、風險監督及審核、風險信息系統建設、風險管理文化形成等多方面,充實企業風險管理制度內容,同時結合企業項目內容構建風險管理三道防線。第一道為各項目主管人員在具體業務流程上貫徹風險管理內容,同時定期提交風險報告,對風險內容進行總結;第二道由風險管理部門主導,各組織部門協調配合,就重大風險提出解決方案,出具具體的風險應對報告;第三道則發揮審計部門作用,對企業整體的風險管理成果進行審計評價,并加以監督檢查,不斷積累企業的風險管理經驗。
建筑工程企業的內部控制工作要落實到具體的工程作業中,從實踐中總結,再應用到具體的活動中。
1.立項階段
在工程項目投標前進行標簽成本測算,力求做到詳細準確,同時對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等的實施情況進行評價,不斷健全工程項目的評審機制。
2.招標階段
一是建筑工程企業應對備選單位進行細致調查,健全資格后審制度,對供應商的現場實物資源嚴格檢查,將工作重心從紙面轉移到現場[4]。二是規范工程項目的招標流程,大力推進電子化招標,進一步提高招標效率,極大程度上避免串標、圍標等行為出現,同時加強招標過程的監控,保證招標活動公平、公正、公開,避免招標過程中出現不合規或違規行為。
3.施工階段
一方面,強調施工環節的物資采購和保管。針對器械設備的采購租賃,需實行分級授權管理,大規模的設備采購必須由企業總部負責,規模較小的物資可自行采購。另一方面,優化企業采購流程,在采購完成后,由安全質量部進行抽檢,同時按照驗收程序收料簽單,做好入庫記錄,防止出現自買自查行為,加大材料等物資的儲存監管力度,嚴禁無關人員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靠近倉儲材料。另外,還需做好定期盤點工作,避免木材、水泥等材料因氣候變化而發生減值,保證庫存商品的科學持有量。
4.竣工階段
這是整個工程項目的回溯階段,要復盤整體工程支出等情況,根據項目要求編制《項目竣工結算策劃書》,聯合工程管理部、市場部等部門,根據合同要求、圖紙、簽證、索賠等編制《工程竣工結算書》,交由財務部門與總經濟師進行審核,并對其中的成本支出與預算收入進行對比分析,審查項目資金情況[5]。
建筑工程企業的內部控制還需構建強大的監督體制對其行為活動進行監控,將內部溝通貫穿企業上下,減少企業信息的不對稱性。
1.加強企業整體層級的監督管控
建筑工程企業應當對工程項目的風險、資金、成本、工期、質量、安全、環保等方面進行統籌規劃,明確各崗位具體職責,對各崗位進行監督和考核,將考評結果與職能部門責任人薪酬績效等掛鉤,并輔以獎懲制度等,以此落實管理目標。
2.進一步加強建筑工程項目的審計監管工作
增加企業審計人員,保證審計人員的專業性,加強對工程項目作業的監督。除了財務內容的監督外,企業應拓展審計監督范圍和監督深度,包括竣工項目績效審計及在建項目過程審計等,使其貫穿整個工程項目。尤其是過程審計,應聯合生產、預算、材料、財務等多部門,發揮協同作用,界定工程關鍵節點,在已確定的節點基礎上,計算工程造價,并核算在本節點所消耗的材料、人工、機械等,對比計劃成本,查看是否存在超支、虛開發票、套現等行為,落實相關責任。
建筑工程企業開展內部控制不僅是實現自我管理、提升內部管理質量的重要手段,更是適應現代經濟市場、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的關鍵舉措。對相關內容進行分析,發現建筑工程企業在內部控制的五要素上均存在一定不足:內控環境氛圍不強,如管理組織不健全、專業人才稀缺;風險管控不到位,風險認知有待加深,風險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內控活動有待更新;溝通交流能力差;內部審計監督作用未完全發揮。基于此,本文結合相關理論,從建筑工程企業實際出發,針對性地提出了優化建議:進一步完善企業組織架構,加強人力資源管理,使企業全體員工充分認識到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建立健全風險管理制度;從立項階段、招標階段、施工階段以及竣工階段分別入手,不斷下沉內部控制;加強企業內部橫向和縱向的交流溝通,發揮審計監督作用,不斷提升企業內部控制透明度,進而提升企業整體工作質量。
當然,本文也存在一定不足,如闡述主體是建筑工程企業,筆者提出的策略、觀點等也多圍繞此對象開展,對其他行業、領域的內部控制尚待考察,且受筆者主觀意識的影響,部分內容還需客觀驗證,未來會加強該方面的學習,力求提出更具實踐價值的優化策略,幫助建筑工程企業不斷提升內部控制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