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柱 安徽好吃點餐飲有限責任公司
通俗來講,業財融合就是將單位的經營業務與財務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一方面,通過對財務數據的收集挖掘,分析高效指導單位活動,提高決策準確性與適用性。另一方面,通過對單位經營業務的深度分析保證財務核算準確性,提高財務效率[1]。因此,引入業財融合觀念并貫徹落實相關工作,是單位深度挖掘財務數據,提升財務透明度的重要保證。
業財融合本質是單位業務與財務處理的深度融合,兩者融合程度深度影響了單位的財務處理效率,外界對業財融合的業務與財務關系進行了廣泛的探討,本文認為,兩者存在相互依賴,彼此支持的關系。首先,業務是財務處理的基礎,單位的一切財務活動都是以經營活動為指導,通過對各項業務活動的財務信息進行收集、核算、分析,制定相應的財務方案支持科學決策。單位以業財融合為介入手段,通過對各項經營業務進行分析,各職能部門進行充分溝通,以數據的形式將經營業務進行財務處理與表達,實現了財務處理向業務前端前移。其次,財務處理是經營業務順利開展的有效保證。業財融合不僅強調了業務的財務化表達,更強調了通過有效的財務運用實現業務流程一體化,對各經營環節進行分析與控制,辨別潛在財務風險,進而對各類風險進行防范與規避,以此降低財務風險帶來的效率損失,因此,業務與財務在單位各個層級與各經營環節的充分融合,為各決策方案的制定與實施提供了指導,推動了單位經營目標的實現。業財融合特點包括信息反映及時性、管控有效性、信息準確性與業務融合性,具體如下。
財務反映及時性,信息處理高效性是業財融合的本質特點,單位可以通過有效的業財融合手段,準確反映財務信息,確保管理決策科學性與高效性。具體來說,業財融合主要是通過數字技術賦能企業經營流程與財務管理流程,加強業務與財務的深度融合,財務人員可以對各項業務活動提前介入,了解各業務活動的特點,為財務業務的處理提供準確依據,同時,財務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各職能部門的充分溝通提供了保證,有利于財務部門對業務活動的財務信息收集、核算及分析,進而規避財務風險[2],因此,業財融合體現了財務處理的及時性與數據挖掘與分析的高效性,進一步優化了財務流程,實現財務高效化。
單位在制定業務規劃以及執行決策程序時,需要各業務的財務信息提供數據支持,與業財融合相適配的財務信息管理系統及制度為數據收集及分析提供了技術支持,提高了風險管控效率,降低了決策風險導致的經濟損失。具體來說,當單位執行各項業務程序時,財務人員通過財務信息系統以及提前介入,與業務人員開展對話,深入了解各業務部門的經營情況,根據自身的財務經驗為各業務活動提供有效指導,同時,財務人員可以通過財務信息系統高效捕捉大量業務信息,進而根據自身經驗辨別潛在財務風險,制定合理的措施對各業務活動提前管控,進一步降低了潛在財務風險發生的概率,確保各經營業務活動的順利開展,為管理層決策實施提供有效保證。
隨著國家市場化逐漸深入,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政府及公眾對各行各業的財務信息披露程度以及財務信息完整性要求越來越高。為了響應國家政策,深化體制改革,單位必須思考有效的財務信息處理模式,數字技術的應用為業財融合的實施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單位通過在內部建立數字化財務信息管理平臺,轉變基礎財務崗位職能,對各經營業務的財務信息進行及時挖掘、收集及分析,一方面,有利于數字技術賦能各經營流程,為業務活動的順利實施提供參考建議。另一方面,確保了財務信息采集的及時性與準確性,提高了財務報表信息準確性,推動單位高質量發展。
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是財務人員對各業務信息進行收集及分析,編制財務報表,僅規定了財務部門人員的具體責任,而業財融合實現了財務業務處理的底層邏輯的轉變,有效推動基礎財務崗位向高級財務管理崗位的演化,凸顯智力資本價值。單位通過優化組織結構,加強信息管理與溝通,推動財務人員深入一線業務,了解核心業務流程,為各經營活動提供事前規劃、事中控制以及事后評估,推動單位的經營流程形成一個完整閉環,并且確定了經營業務流程的控制點,從而實現了業務與財務活動的深度融合。
財務信息準確性、業務風險可控性是推動單位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也是實現長遠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業財融合手段,可以實現以下目標。首先,業財融合可以提高單位的經濟效益,一方面,業財融合實現了業務與財務管理的統一化與線上化,通過財務管理的手段結合業務經驗引導業務活動發展向前,“財務人員跳出財務看財務,回到財務做財務”這一模式為高效收集財務數據,編制財務報表提供了有效支持,推動各項經營活動順利開展,節約了時間與管理成本,進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利用財務信息管理手段收集核算信息,編制財務報表也節省了重復的人工勞動,推動基礎財務人員向高價值財務崗位進行轉變,降低了不必要的人工耗費,加強了職能部門之間的協作。其次,業財融合降低了財務風險發生的概率,減少了不必要的財務效率損失。通過業財融合模式,財務人員深入一線業務,掌握各經營業務流程與機理,為準確核算,編制財務報表提供信息支持,數字賦能財務處理業務也為判斷潛在財務風險提供技術支持,規避了資產流失等現象的發生。
通過利用業財融合手段實現財務與業務的線上交互,可以推動單位的崗位優化,實現高職能財務崗位演化,規避人員冗余,優化組織結構,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財務信息管理系統的應用實現了各職能部門員工的線上交互,業務人員與財務人員可以通過信息系統及時交互各項業務信息,管理層也可以及時查看、監督各決策執行情況,避免信息孤島帶來的效率損失。其次,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的應用減少了基礎崗位人員的重復性勞動,一方面可以規避基礎性財務錯誤,另一方面可以推動基礎崗位人員向管理會計、業財融合等方向進行轉變,輔之以科學的培訓,有利于提高高技術人才占比,提高人力資本價值。最后,有效的經營管理活動以科學的組織結構為基礎,業財融合的應用有效推動了組織結構優化,一方面減少財務基礎性崗位占比,另一方面設計與單位經營目標適配的組織結構,優化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進一步提高了組織結構柔性,有利于單位資源的合理配置,推動單位實現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財務信息不僅為單位的科學決策提供支持,還有利于單位迎合國家政策制度,深化體制改革,而業財融合是提升財務信息質量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提升財務核算效率上,單位財務人員可以通過財務信息管理平臺高效收集財務信息,為及時編制財務報表提供依據,并且廣泛的財務信息及高效的財務核算也提高了財務報表的準確性,有利于單位履行社會職責。其次,業財融合的應用提高了管理層的決策效率,管理層可以充分理解各經營業務的財務數據,并且通過與各職能部門進行線上溝通提高對各業務的理解與認知,有利于制定科學決策。最后,準確的財務信息與報表編制實現了單位各項經營業務符合國家政策的要求,為加強政策引領,深化市場改革奠定基礎。
單位的經營活動包括業務活動、資源分配以及管理活動,在進行財務信息系統的引進與應用時,需要考慮財務信息系統與經營活動的適配性,根據經營活動特點合理應用財務信息系統,實現數字賦能,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首先,與具有資質的軟件開發公司進行合作,完成財務信息平臺搭建。在財務信息軟件引進時,應考慮單位的經營特點,業務范圍以及資金情況,設計與單位的業務活動相適配的財務信息系統,確保業務信息能夠實時收集、記錄、整合,為各職能崗位提供便利。其次,豐富核算維度,細化核算顆粒度。財務人員進行業務核算時,不僅要按照會計準則進行核算,還應該按照責任權力相互對等原則使得資源消耗與價值實現、成本定額與用途互相關聯,實現資源耗費與價值創造的互相對等。再次,財務信息系統的設計應涵蓋所有職能部門的業務,信息系統內部設計合理的橫向與縱向的信息流動渠道,實現廣泛的信息資源交互,通過橫向信息充分流動,可以提高各職能部門交流頻率與質量,規避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效率損失,通過縱向信息充分流動,有利于提高決策制定與執行效率,實現高層管理人員的實時監督,最終實現業務與財務信息資源融合,推動高質量發展。
業財融合改變了傳統的財務管理人員的職能范圍,推動財務人員深入業務一線,實時了解業務情況對財務活動進行判斷,有利于科學化決策的實現,因此,單位在進行人員的選拔與培養時,更應重視財務人員職能轉換,調整合理的崗位配比,提高業財融合水平,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首先,根據單位的財務及業務情況設計科學的崗位,減少簡單重復的人工作業,重視智力資本價值。招聘財務人員時,應設計合理的招聘標準,擴大招聘范圍,為單位引入“新鮮血液”。其次,加強點、線、體的融合,推動業財融合順利進行,在點上的融合,可以通過對生產崗位實現多維度、多層次的成本核算,財務人員根據生產特點將業務指標、成本結果與崗位職責掛鉤,實現科學的成本核算,提升成本核算的準確性;在線上的融合,可以對上下游供應鏈業務進行分析,實施有效的目標分解與考核,并利用數據分析技術實現科學遴選與管理,推動科學化決策;在體上的融合,業財融合人員通過深入一線業務,可以了解各業務活動的特點以及優劣勢,對潛在財務風險進行預判并指定切實可行的規避方案,有利于推動單位的科學的戰略制定、資源配置以及績效考核。最后,在業財融合人員的培訓與考核上,一方面注重科學化培訓,激勵財務人員了解掌握業財融合知識,通過講座、線上學習、組織交流等形式加強對各職能業務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優化考核指標,不僅應考核基本的財務會計知識,更應考核財務人員信息處理能力、數據捕捉能力,對財務人員各項工作開展科學考評并實施獎懲,推動業財融合工作順利進行。
業財融合實施是否成功完全取決于高層管理者能否重塑認知,如果高層管理者仍采用傳統的財務管理思維模式,那么實施業財融合必定會成為單位的經營成本。基于此,單位管理者必須重塑認知,并在此基礎上推動全員積極踐行業財融合制度,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首先,高層管理者必須轉變傳統財務管理觀念,正確看待業財融合帶來的財務管理職能的轉變,積極學習前沿的業財融合知識,通過科學的理論指導業財融合活動順利進行。其次,在單位內部宣傳業財融合帶來的積極作用,弱化財務人員的抵觸情緒,通過設計激勵制度、量化績效等推動財務人員職能轉變,設計合理的溝通渠道,加強業務人員與財務人員的線上溝通交流。對于財務人員來說,應從事務性和審批性的工作中抽身出來,熟悉深入業務,專注關鍵控制點,從業務合規向價值創造進行轉移,對各項業務的財務風險點制定合理的解決方案。同時,應加強各業務的定量化處理,推動財務人員在分析業務工作時用數據說話,建立和運用定量化的指標體系。最后,單位內部應形成交流溝通、互相學習的組織文化,以組織軟實力推動員工轉變傳統觀念,積極踐行各項政策制度,推動組織變革,順利度過財務信息化轉型期。
業財融合不僅轉變了財務人員傳統崗位的職能轉換,更加強了各職能部門深度融合,減少了不必要的人工成本,因此,在推動業財融合工作時,一方面應優化組織結構,合理設計組織層級與管理幅度,另一方面應設計與業財融合工作適配的管理制度,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完善。首先,根據合理的崗位配比優化組織結構,提高單位柔性,根據各業務模塊分配財務人員進行調研,加強財務部門與其他部門的組織溝通。其次,在單位的財務信息軟件開發使用后,為提高對各項業務風險的控制能力,可以將各業務的關鍵控制指標在系統中進行固化,例如結算條件、商品上架的審核以及資產折扣率等,在系統中完成數據分析、預警提示,以及時反饋與改進業務。最后,為了保證財務處理與業務控制的高效性,單位可以在內部設計合理的制度,例如目標管理制度(專人專責,科學考核),風險控制制度(量化風險,事前控制),績效考核制度(科學設計指標,提高獎懲力度),通過以上方式,實現制度、人員、系統的配合程度,進一步推動單位實現高質量發展。
目前,依托信息化技術優化財務業務流程,實現財務與業務的深度融合是單位提高資源使用效益、規避財務風險的重要舉措。為了實現高質量發展,單位必須完善、充實組織文化,設計合理的組織結構以及提高高層管理者認知,在此過程中,投入必要的資源是實現業財融合的關鍵以及必要手段。單位管理者應提高認知水平,不斷豐富知識結構,加強知識儲備,通過引入高效的財務信息管理系統,激勵財務人員深入業務一線,實現深度業務財務融合,推動單位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