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 震
宋代的畢昇,在唐代的雕版印刷基礎上創造了“活字印刷術”,開創了圖書出版和文化傳播的新紀元,其對人類文明發展進程推動的力度是無法估量的。簡單地說,沒有“活字印刷術”,就不會有歐洲的“文藝復興”。對我國而言,“活字印刷術”為我們保存了諸多歷史遺存和古代文化典籍,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到了元代,農業機械工程師王禎先生,又成功地創制了木活字印刷,又發明了轉輪排字。至明代中期,又誕生了銅活字印刷,使得我國當時的圖書出版業迅猛發展。一方面印制前人的文獻,一方面刺激當時的作家們的創作。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都誕生于明代,都得益于活字印刷術。
圖書出版業的發達,是由于讀者的廣泛。那時,男女老少,能識文斷字者都是讀者。就在那時,我國就出現了專業的出版機構和出版家,同時,也大量地催生了作家群體。
出版家或者叫出版商,是以獲得利益最大化為目的的。人們喜歡讀什么,出版商就出版什么。明代萬歷年間出版的《西游記》,很受讀者喜歡,印了一版又一版,這就讓一位頗有心機的出版商兼作家余象斗先生,有了獲得更大利益的想法:既然《西游記》受歡迎,我何不再出版《南游記》《北游記》《東游記》?
余象斗這樣想,也這樣做了起來。他用一些民間故事和歷代傳說加以編輯與創作,完成了《南游記》和《北游記》,銷量很好,可是他實在忙不過來,或者編撰《南游記》《北游記》時,把自己的那點兒才華用盡了,就請來一位散居書生吳元泰先生,為其創作《東游記》。
《南游記》《北游記》《東游記》,是為了搶市場而匆忙完成的暢銷書,是傳說、神話、志怪、民間故事集合起來的大拼盤。今天,我們用文學的品質去要求,都不值得一看。如果不是做明代小說研究的人,大概沒幾個人主動去找來讀。但是,這些作品,反映了當時的圖書出版業和全民閱讀的盛況。
《南游記》《北游記》在文學史和民間傳說中,沒留下什么談資,但是,《東游記》卻留下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成語。也把“八仙”一詞保留至今。
仙,即神仙,曾是道家的專用語。所謂得道成仙。其實,在上古神話中,已經有“神仙”一詞及被稱作“神仙”的人。伏羲、女媧、黃帝、堯、舜、禹等,都是半人半神半仙。
到了春秋時期,老子李耳創作出《道德經》,被奉為道家的鼻祖。后來,人們就把上古時期的那些半人半神半仙的“大佬”們,統統歸為道家的人。
道家不是道教。用學術的觀點說:道家是一種思想流派,是一種處世哲學和生活態度;道教是宗教組織,是有綱領、教義、分工、目的的團隊。盡管道教也把老子李耳定為教派宗祖,但是,道教始創于東漢末年,而那時,老子李耳已經死去八百多年了。也就是說,老子李耳,根本就不知道有道教這回事。如果說,道教是遵從《道德經》而創,尊老子李耳為始祖,也算說得過去。
道家是古代華夏族、今天中華民族的“土特產”,我國古代有三部澤被后世的文化典籍,被稱作“天書、地書、人書”,天書是《易經》,地書是《山海經》,人書是《黃帝內經》。這三本書都是在詮釋道家思想。
“道家”一詞,始見于西漢司馬談撰寫的《論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諸子百家中以老莊思想為代表的學派,或者指戰國秦漢之際盛行的黃老之學。他們在思想理論上都以“道”為最高范疇,主張尊道貴德,效法自然,以清靜無為法則,治國、修身和處理鬼神信仰,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因此被稱作道家。
“道”無形無象,而又生育天地,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道”是自然規律,萬物運行的規律。
道家思想,是一種精神覺醒的追求。正如老子李耳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彼^道法自然,是一切因其自然,一切順其自然,道的本性是自然無為?!盁o為而無不為”,“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將“道”作為宇宙的本體和萬物的規律,這是超越時空的存在,一切以“道”為核心?!兜赖陆洝分校骸暗郎唬簧?,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也就是說,道是萬事萬物之源,道生一,道像太極一樣;太極生兩儀,即一生二,兩儀就是陰和陽;陰和陽相互作用,二生三,就產生了萬事萬物,三生萬物。萬事萬物,都有陰陽兩方面或力量,都是陰和陽相互作用形成的,故“萬物負陰而抱陽”。
我們中華民族,從西漢時期開始,就“獨尊儒術”,兩千年基本沒有改變,但是兩千多年來,儒家、道家已經在不斷地融合,甚至有些觀念已經達到了統一,比如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等。但是,儒家與道家在社會生活中的態度依然有所不同。如果說儒家思想是作為我們日常行為的規范,那么,道家就是教我們要處廟堂而不嬌嗔,為庶民而不惱怨,在現實中尋找自在的真我。
不過,道家的理論體系中,有一處弊端:一方面提倡道法自然,一方面提出修身練氣以達到長生不老,直至成仙。我們今天可以理解為這是理想化的口號,可是,在歷史上有許多信以為真并走火入魔的人。
道家為什么要提出“得道成仙”?首先是要“得道”,要積善成德;其次,成仙最根本的一點,是為了從根本上擺脫人身上的局限性和有限性。其實,我認為道家也知道人不會長生不老,不會成仙,但是必須鼓勵人們“得道”,鼓勵人們積善積德,建立良好的社會風氣。
東晉思想家葛洪在《抱樸子》一書中說道:要想成仙,必須先以忠孝節義等優良品行為本,如果品行不過關,僅是在方術上下功夫的話,是根本無法摸到仙人衣角的。品德上的修煉就是外修,是內修的基礎,這二者兼修才能深入得道。他還提出了要想煉內丹,必須先修功德,將人的成仙直接與功德掛鉤。
不過,道家的“長生不老”說,“得道成仙”說,騙了不少人。受害最大的人物是秦始皇。秦始皇一心想長生不老,吃丹藥,訪神仙,還留下了徐福東渡尋長生不老秘方不歸,創立日本國的傳說。
從西漢時期及至唐代,道家興盛,煉丹訪仙成風,漢朝許多名士都隨身攜帶丹藥,許多名士因吃丹藥中毒,中年而亡。
“長生不老”和“得道成仙”,也成全了不少人。所成全的人,最多的是作家。古代作家們用“長生不老”和“得道成仙”的題材,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我手邊的《東游記》僅是其中之一。
《東游記》看得出是“急就章”,是湊在一起的故事。為了取悅讀者,書中的故事也充滿了志怪神魔、荒誕離奇,但是,整部作品的主導思想是樸素的,用今天的話說,是“三觀”比較正的。
《東游記》這部書的功勞,大概就是固定了“八仙”的人物組合。
在《東游記》誕生以前,也有過幾個版本的“八仙”,但組成的人都不一樣,尤其是沒有女性。
最早的八仙出現在漢代,是號稱“淮南八仙”的八個文人,當時稱作“八公”。《小學紺珠》記載:“淮南八公:左吳、李尚、蘇飛、田由、毛披、雷被、晉昌、伍被?!庇纱丝梢姡茨习讼芍皇前藗€文人,并非神仙。但后來因為有淮南王成仙的傳說,后世便附會在他門下的八公也成仙了,稱作“八仙”。晉代譙秀所著《蜀紀》中,載有“蜀之八仙”,依次是“首容成公,即鬼容區,隱于鴻蒙,今青城山也;次李耳,生于蜀今之青羊宮;三董仲舒,亦青城山隱士,非三策之仲舒也;四張道陵,今大邑鶴鳴觀;五莊君平,卜肆在成都;六李八百,隱新都龍門洞;七范長生,在青城山;八爾朱先生,在雅州”。
唐代詩人杜甫還寫過《飲中八仙歌》,夸張地把八位詩人酒后的醉態喻為仙。
以上這些“八仙”,和后來的“八仙”沒有任何牽扯關系。真正集八人合稱“八仙”的,是在元人創作的雜劇中。這些雜劇出現過幾次八位神仙,但人名各有出入,各家不盡相同。馬致遠的雜劇《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第四折中《水仙子》,以呂洞賓的口吻,依次介紹八仙道:“這一個是漢鐘離權現掌著群仙箓;這一個是鐵拐李發亂梳;這一個是藍采和板撤云陽木;這一個是張果老趙州橋騎倒驢;這一個是徐神翁身背著葫蘆;這一個是韓湘子韓愈的親侄;這一個是曹國舅宋朝的眷屬;則我是呂純陽愛打的簡子漁鼓?!鄙鲜霭讼?,均為男性,沒有現在認定的八仙中的何仙姑,卻多了個徐神翁。
直到吳元泰的演義小說《東游記》一書問世后,“上洞八仙”才選定了,并排定了八仙的順次:一,鐵拐李;二,鐘離權;三,藍采和;四,張果老;五,何仙姑;六,呂洞賓;七,韓湘子;八,曹國舅。這八仙的組成及排名次序,是作家吳元泰給安排的,大多數人也接受了這種說法,就是因為有了何仙姑。
說句閑話,古人為什么也喜歡用“八”這個數字?不是我們今天一些俗人理解的“八”是“發”,而是取“四平八穩”之意。古人有俗念,且俗念并不比今天的人少,但是,古人還沒俗到用粵語糊涂的“八”的發音來暗示“發”。
《東游記》出版后,“八仙”中有一位女性,這是對神仙隊伍的進化,是社會文明前進的腳印。與其說人們接受了《東游記》中的“八仙”,莫如說,人們接受了何仙姑這位女神仙。
可能有人會問:佛教等教派中,也有女神仙。是的。但是,引進的、舶來的,這里就不討論了。
還是說說咱們土生土長的“八仙”。
首先,“八仙”的組成是男、女、老、少、富、貴、貧、賤。其次,是開宗明義地指出:想成仙,必須自律修身,成為良善之人,要為人間解除疾苦,給百姓做好事善事,還有“天子呼來不上船”的傲骨。
僅這兩條,“八仙”就獲得了老百姓的廣泛接受和認可,也讓這八位神仙不再是云里走霧里行,而是走入尋常百姓家。
那么,為什么“八仙”中有一位女性,老百姓就喜聞樂見地接受了呢?
我們來看看明代女性的社會地位,就明白了。
明代開始大力提倡程朱理學,從上流社會到民間對于“三綱五常,夫唱婦隨”“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十分重視,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女性已經失去了自主的社會地位。
同時,還大力弘揚“貞潔烈女”,朝廷為地方上守寡守節的婦女豎立“貞節牌坊”,命令地方政府予以宣揚,這種行政手段更使得女人為了“忠貞”不得不壓抑情感上的自我追求。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女人纏足開始盛行,這種毀壞女人身體和心理的陋習延續到近代才被廢止,堪稱一個倒行逆施的習俗。
明朝是中國封建專制的最高峰,自朱元璋以后,君主專制越發嚴苛。為了維護專制統治,家長制作風,綱常倫理,貞潔烈女等觀念被提倡,甚至是強制灌輸,導致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停滯甚至是倒退,女人則是此種現象最大的受害群體。
由此可見,女性在明代的社會地位很低下,甚至可能是歷史上最低下的時候。
我們再從明王朝的后宮來看看女性的待遇及對整個社會的影響。
首先,明朝之前的王朝,皇后甚至一些宮妃都是來自大勢力家族或者高官的女兒或孫女,強大的家庭背景下,皇帝一般都會對她們比較禮讓。而明朝的皇后、嬪妃則是來自民間或者非常低級的官吏家庭,甚至很多出身宮女,這樣她們完全是皇帝的附庸,沒有任何話語權,皇帝對她們也無禮讓可言。明代甚至還有皇帝死了,后妃、宮女陪葬的制度。
宮中女性的地位必然會對社會總體女性地位產生重大影響。
其次,魏晉唐宋以來,宮中管理者實際上是女性,有各種品級的尚宮、宮女等。明朝名義上也有宮中女官,但實際上,宮里所有的“局”全部是由太監掌管,宮中女性唯一存在的必要就是繁衍皇帝的后代,完全淪為生育工具。從明朝宮中宮女與太監的巨大人數差上也可看出端倪。
再次,明朝的“男女之防”遠遠超過前代各朝,醫生(均為男性)甚至不許給女子看病,很多高官顯貴的女性家眷也不能見醫生,女眷病了,只能派人向醫生描述病情,醫生根據來人的描述開藥給患病的女眷吃。
另外,唐宋時期雖有女性裹足,然而僅僅是把腳裹得細長,并不是損害骨頭和腳型,不裹之后,很快就會恢復原狀。而且唐宋的裹腳僅流行于上流社會,民間很少見。但明朝開始,女性裹足開始普及整個社會,甚至普遍出現掰折骨頭的“三寸金蓮”!嚴重地摧殘了女性身心。
最后,明朝統治的二百七十六年里,沒有出現像魚玄機、李清照那樣的女性詩人、詞人,最有名的女性,居然是明朝滅亡時期的一些妓女。最能反應明朝社會的小說《金瓶梅》里,市價最便宜的是“良家婦女”,隨便幾兩銀子就可以買來!
明朝另外兩部重要的文學作品中,女性是怎樣的呢?
《三國演義》中,幾個重要的女性,都是政治的犧牲品,比如貂蟬、孫尚香(劉備的夫人之一)等,她們的命運都很悲慘。在男權社會里,女性就是男人用來獲得利益的工具。
《水滸傳》中梁山泊一百單八將中,有三位女性,但都是不正常的女人:賣人肉包子的孫二娘,殺人不眨眼的顧大嫂,加入滅了自己家族的團伙、嫁給仇人的扈三娘。這三位女性,都給人一種暗示:女性要背叛女性,反女性。
明朝女性的社會地位,已經引起全社會的不滿。雖然不敢公開宣講,但是,當時的人們也感知到熊熊烈火在地下燃燒并運行。
正因為人們感到了社會待遇的不公平,要為被壓制的女性振臂一呼。所以,人們有強烈的欲望,要讓“八仙”之中有一位女性。
《東游記》的作者吳元泰,收集一些民間傳說,滿足了人們的這一愿望。
《東游記》中“八仙”的人員設置,就是呼應當時社會的呼聲。由此,我們可以明白,何仙姑為什么一直深受喜愛。
一個社會形態是否尊重女性,是考量這個社會形態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準。
關于何仙姑的出處,我們來讀一段《東游記》中關于何仙姑的描寫。
《東游記》第二十二回 仙姑得夢成仙
何仙姑者,廣州增城縣何素女也。生而頂上有六毫。唐武后時,住云母溪,年十四五歲時,夢一神人云:“食云母粉,當輕身不死?!崩杳餍延X,乃自思曰:“神人之言,豈欺我也。”
于是日食云母粉,方知果是輕身。其母因其時當已及笄,欲議擇婿。姑堅執立誓不嫁,母竟不能強。
一日,于溪上遇鐵拐、采和,授以仙訣,常往來山谷,其行如飛,每日朝去暮回,持山果歸。遣其母。母問其故,但云去名山仙境,與女仙論道耳。
后漸長成,論說異常。武后聞其特異非常,遣使召之到闕,至于中途,忽然失去,使臣四下尋覓,竟不能得。
景龍中,鐵拐引之,白日升仙而去。天寶九年,見于麻姑壇,立五色云中。大歷中,人見其于廣州小石樓,刺史高皇目擊之,乃上其事于朝。
上文是明清時期的白話文,沒有難懂的地方,我就不再譯成現代漢語了。
首先,何仙姑是武則天時期的廣州增城縣人,現在是廣州增城(縣級)市。其次,何仙姑夢到一位圣人告訴她,吃云母粉可以讓身體變輕,還能長生不老。云母粉就是云母石的粉末。云母石,中文別稱:綠柱巖,為硅酸鹽類礦物白云母的片狀礦石,系從花崗巖和偉晶巖中采得,主要含水硅酸鋁鉀,是道家煉丹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古代道家煉丹最常用的是“五金八石”。五金:金、銀、銅、鐵、錫。八石:朱砂、雄黃、云母、空青、硫黃、戎鹽、硝石、雌黃)
接下來,吃了云母石粉的何仙姑,果然身輕如燕,“往來山谷,其行如飛”。
何仙姑每次飛到山上修煉,回來時都會帶一些山果給媽媽吃。
到了婚嫁的年齡,父母給她選夫婿,她卻堅決不嫁人。隨后,在山中遇到鐵拐李和藍采和,授她成仙秘訣,她就成仙了,成了何仙姑。
后來,武則天要見她,半路上,何仙姑自行跑了。
再后來,就隨著鐵拐李升仙而去。
這段描寫實在是簡單、平滑,而且敘述得大而無當。
明代洪自誠所撰的《仙佛奇蹤》寫道:何仙姑為廣州增城一位叫何泰的女兒。生時頭頂有六條頭發。十六歲時夢見仙人教他:“吃云母粉,可以輕身而且長生不死。”于是她照仙人的指示,吃云母,發誓不嫁,經常來往山谷之中,健行如飛。每天早上出去,晚上帶回一些山果給她的母親吃。后來逐漸不吃五谷,武則天遣使召見她去宮中,在入京中的途中忽然失蹤。之后白日升仙。唐天寶九年,出現在麻姑壇中,站立在五朵云中,其后,又出現在廣州的小石樓。
《東游記》和《仙佛奇蹤》是同一時期的作品,至于哪部在先,我沒有足夠證據來指認,如果一定要我來判斷兩部作品的先后,我愿意相信《仙佛奇蹤》在先,《東游記》在后。因為,吳元泰的《東游記》就是剪刀漿糊加溜縫的雜拼。
我們還是來看看在增城地區留存下來的一些關于何仙姑的傳說吧。
前些年,因為工作的關系,我多次到增城。到了增城,接待我們的人,一定會帶著我們去參觀何仙姑家廟及與何仙姑傳說相關的一些地方。
何仙姑家廟位于現在的廣州市增城區小樓鎮小樓墟,據說,始建于唐朝。明代時做過大規模的修繕,清朝清咸豐八年(1858)重修。如今是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何仙姑家廟是磚石臺梁式結構,是四進院。第一、三進院前廊為封火山墻;第二進四柱一間,五架拜亭為硬山頂,其正脊和垂脊均有反翹裝飾。廟內外裝飾以木雕、灰雕、磚雕為主,飛檐板上遍布花鳥戲曲人物,工藝精湛優美。家廟正面山石門楣鐫刻著隸書門額“何仙姑家廟”,為咸豐八年戊午嘉平黃培芳所書。山門兩側鐫刻著一幅行書對聯“千年履舄遺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出自清代同治年間的吏官王映斗的手筆。上聯中“履”“舄”二字均指繡花鞋,意思是一千年前何仙姑投井、她的繡花鞋留在井邊的故事。下聯反映了何仙姑家廟歷史悠久和人們對何仙姑的崇敬。
宗廟內有仙姑殿、廟頂仙桃、仙姑井、三忠廟、八仙堂等景點。每年家廟有兩大節慶:何仙姑誕辰與得道成仙日。農歷三月初七相傳是何仙姑的誕辰,八月初八是何仙姑的得道日。這兩個日子,信民善眾自發舉行盛大紀念活動,萬人空巷,場面蔚為壯觀?,F應信眾要求,重修何仙姑家廟,占地14000 平方米,增建仙源牌、家廟廣場、八仙會館、仙姑殿、云母溪、仙姑碑林等一系列配套景點。目前已翻修家廟、家廟廣場等。
由上述兩段文字,我們可以得知“何仙姑”是廣東增城人。
順便說幾句閑話。我從各地方編撰的神話傳說文本中,看到“何仙姑”至少有三個故鄉。且都能把“何仙姑”的事跡妥帖地安排在編撰者所需要的地方,以證明“何仙姑”就是他們本地人。近幾十年來,因為旅游業的興起,各地都在搶注歷史名人的故鄉。比如武則天有兩個故鄉、諸葛亮有三個故鄉等,不一而足。各地搶注這些歷史名人的故鄉,也不完全出于商業目的,更多是為了激勵、激發當地的文化發展??墒?,有一些人物故鄉的搶注,我就有些不太理解。比如有兩個地方爭搶西門慶的故鄉。西門慶是小說中的人物,是莫須有的,竟有人花費那么多時間、經費和才華,去立論點、找論據、侃論證,實在有些得不償失了。
言歸正傳吧。
我個人傾向于何仙姑是廣東增城人。據說唐代時,增城確實有這么一位深受廣大百姓喜愛的積善積德的何氏女性,因為過于喜愛,便把這位何氏女性稱之為仙。民間有好口碑,流傳出去就越來越神化,最后,只能是“騷人墨客費評章”,記錄、加工、刊印在一些文學作品集里?!稏|游記》《仙佛奇蹤》《中國神話故事》等,其中的“何仙姑”大概就是這樣誕生的。
神話中的人物,流傳廣泛了,一些人就信以為真,就努力地去挖掘人物的出生地、祖宗八代、村里鄉親、兒女親家等,還有的人嚴肅認真地撰寫說明文式的介紹文字,然后鄭重地告訴讀者:這些都是真的!
何仙姑即使有真身在廣東增城生活過,也被不斷地神化、仙化,變得半人半仙了。
《中國神話故事》中關于何仙姑的傳說,比其他文本更具體、更具驚艷的效果。
“何仙姑原名何瓊,唐高宗開耀元年出生于廣州增城一戶普通人家。據說,在何瓊出世的那天,一團鮮艷的紫氣籠罩在何家茅屋的上方,一群仙鶴在紫氣中上下飛舞,不一會兒,一只壯碩的梅花鹿馱著一個扎著小辮兒、身系紅肚兜的女童飛奔闖入何家,就在這時何母生下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女嬰?!?/p>
這是歷史小說中常用的手法,我們不去評價,只知道何仙姑的原名叫何瓊??聪旅孢@段:
“何瓊長得美麗靈秀,她從小就喜歡一個人在云母溪邊嬉戲。十四歲那年,她在云母溪畔遇見了一位白發蒼蒼的長胡子老翁。老翁向她詢問了一些當地山水的情況,何瓊一一作答,老翁非常高興,便從自己的背囊里取出一枚新鮮的蟠桃送給何瓊。何瓊接過,謝了老翁,然后就將蟠桃吃下了。老翁看她吃完,滿臉笑容地點點頭,轉身就不見了?;丶液螅苇傄贿B幾天都沒有饑餓感,雖然沒有吃任何東西,精力卻比以往更旺盛了。一個月之后,何瓊又在云母溪邊遇到了那位老翁,這次老翁把她帶到云母山上,教她如何采集云母以及怎樣服食云母。何瓊按照他說的話,每天到云母山上采食云母。漸漸的,她感覺到自己身輕如燕,往來山頂,行走如飛。此外,她還能辨識山中的各種仙草靈藥,采摘下來,為附近的百姓治療各種疾病,而且她還能預知未來,周圍的人都認為她是神仙,因此都稱她為‘何仙姑’?!?/p>
“何仙姑”的雅號,就是這樣來的。
《中國神話故事》中對“何仙姑”其他事跡的描寫,與另外一些文本基本相似,這里就不摘引了。
何仙姑對后世的影響,尤其是對女性自覺參與社會活動的影響是很大的。清代的蒲松齡在《聊齋志異·青娥》中就寫道“有女青娥,年十四,美異常倫。幼時竊讀父書,慕何仙姑之為人?!?/p>
行文至此,我們明白了道家所說的“仙”,都是尋常百姓,而不是住在云層之上天兵天將。同時,我們也知道了“八仙”中為什么一定要有一位女性。
只有能為百姓解除疾苦的人才能獲得神仙的稱號,如此,當下也應該有可以稱作神仙的人。
神仙是人,只是做了常人不肯做或做不到的一些善事,才成為神仙。因為“八仙”都是我們身邊常見的人積德修煉“成仙”的,所以,廣大的老百姓也十分愿意接受他們,流傳千年的俗語“八仙獻壽”,就充分說明了人們對“八仙”的熱愛與信任。
但還是要感謝吳元泰的《東游記》,讓人們相信神仙是普通人積善積德而成;相信女性為社會進步修善修德同樣可以成為神仙。
這篇文章的題目,是取自初唐時期的詩人盧照鄰的詩句“只羨鴛鴦不羨仙”,只是我反其意而用之了。嗨,鴛鴦有什么可羨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