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宗信 ,李寬瑩,龐 勇 ,王寶春 ,徐鑒民 ,李冠男 ,王永旭
(1.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2.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林果花卉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20;3.蘭州藝涵園藝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20)
首先,根據我國北方耕地情況研究可知,北方的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高粱、大豆等。由于北方水資源較南方少,氣候較寒冷,所以北方多以耐干旱、耐低溫的作物為主,北方常見水果有蘋果、梨、杏、棗、柿子、葡萄等。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農業發展目標為“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即“以糧為綱”,這也是由當時國情所決定的。戰爭剛剛結束,一切百廢待興,人民還處于“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狀況,發展糧食產業迫在眉睫,但隨之而來的就是水果這些經濟作物的發展遭遇冷淡期,葡萄的種植面積減小,種植力度減弱,一般為小型家院栽培種植。到20 世紀80 年代,國民經濟逐漸好轉,人們正在從“吃得飽穿得暖”向“吃得好”轉變,這時我國的經濟作物也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期,各種各樣的水果都開始了大規模種植。其中,葡萄的種植規模也在逐漸擴大,并開始從國外引進一些優質基因的葡萄種子,如常見的巨峰葡萄就來源于日本。引進優質基因的葡萄使葡萄的味道更加豐富,也使得人們越來越喜愛葡萄,并意識到種植葡萄也能夠帶來財富,葡萄的種植逐漸遍布全國,從南方到北方都有一定規模的葡萄種植區域。到20 世紀90 年代,農村的種植結構大規模調整,葡萄這類經濟作物的規模顯著增長,很多農民都開始種植葡萄,而且逐漸開展大面積高效種植,并引入了許多機械設備到農業種植上,使得葡萄產業大規模增產,葡萄產業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1]。
葡萄之所以能成為受歡迎的經濟作物之一,在全國各地都開展種植,主要原因之一是其營養價值高、用途廣泛、結果早、產量高,而且味道老少皆宜,相關的附屬產品多,葡萄干和葡萄酒也受到了市場的歡迎,所以這種經濟效益極其明顯的作物受到了全國各地農民的青睞。葡萄對生長環境要求一般為溫度較高的環境,需要平均溫度在15 ℃以上才可以很好地生長,新疆正是因為常年溫度較高,所以成為聞名全國的葡萄生產地,葡萄種植的“主力軍”。但是,葡萄對溫度的要求導致了北方葡萄的種植只能集中在春季和夏季,而且大多數需在暖棚內種植。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更多品種的葡萄被引入,北方晝夜溫差大的特點更為葡萄“增光添彩”,葡萄在晝夜溫差較大的情況下可以儲存更多的糖分,使得葡萄的味道更加香甜。例如,山西省曲沃縣里村種植紅地球葡萄畝產值最高可達4 萬元;陜西省子長市楊家園則鎮的拱棚葡萄更是幫助當地的人家實現了脫貧致富;陜西省禮泉縣三聯村的“禮園紅”和“中國紅玫瑰”品種的葡萄種植面積在2021 年達4 萬畝,年產值5 億元左右,實現了“小葡萄”串起“大產業”的目標。因此,在我國北方地區推行葡萄種植有著廣闊的市場和美好的前景,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和農村農民實現脫貧致富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2]。
過去,我國的信息化建設較落后,且著重研究的科技主要為教育、航天、交通等,對于農業方面的科技研究較少,對農業的要求只有產量要求,缺乏科技創新的力量,導致了農業的生產和發展一直都是人力資源和傳統種植技術,甚至對一些已有的機械設備也運用得很少,信息體系建設更是嚴重不足。而反觀國外,在農業信息技術上的發展可謂既前衛又新穎,20世紀90 年代以來,美國在農業方面撥款15 億美元,且都用于建設農業信息網絡。現在,美國已經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農業計算機信息網絡系統;法國建立了可以覆蓋全國的病蟲測報計算機網絡系統,這對農業種植過程中遇到的蟲害問題進行了有效的防治;英國建立了覆蓋全國的農業計算機信息網絡系統,這如同一張網覆蓋了全國的種植基地;日本國內82 個農產品中央批發市場和564 個地區批發市場以及海關等都已實現了聯網,使農產品生產者和銷售商可以及時方便地從網上查出每天、每月及年度的各種農產品的銷售量等信息[3]。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讓各地域都可以輕松地管控該區域的農業發展,減輕農民的種植工作強度,極大地提高了農民收入。
除此之外,國外的水果銷售一般為專門的營銷公司來負責,或者是和果農聯合起來舉辦合作協會,進行統一的種植和銷售。在此過程中,科學的種植方法、專業的檢測設備、統一的包裝方法、合適的銷售方法和途徑都是水果種產銷一體化過程的關鍵,同時關注國際形勢、國外的市場需求情況和貿易國的相關政策,使得水果在信息技術的幫扶下不僅能夠滿足國內的產銷,而且還能走出國門,銷售到更多的國家,這實際上就是把握了市場。然而,我國在農產品的銷售方面缺乏專業的銷售團隊和科學的市場調研與規劃,更多是就地銷售,而且很多都是農民挑擔售賣。此外,與果農合作的企業實力不夠,管理方法不科學,設備不先進,缺乏相關方面的人才和國家政策的支持,而且還面臨著各自為政、無序競爭的問題。造成農產品附加值低,農產品價格低,農民蒙受巨額損失,并最終阻礙了農產品的發展[4]。
在我國北方的葡萄種植問題中,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缺點就是品種結構太過單一,僅以巨峰葡萄和紅提為主,口味單一,而且巨峰葡萄在運輸中還不占優勢。此外,葡萄成熟期不同,中晚熟的品種較多;葡萄酒的生產技術和效率低,而且很多農民由于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并不會進行葡萄酒的釀造;北方的溫度較低,日照時間較短,葡萄干的曬制技藝也較為落后;葡萄的優秀品種也主要依靠進口來獲得,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導致成本較高。隨著葡萄品種商業化趨勢的增強,我國北方葡萄品種更新面臨越來越多的知識產權障礙,嚴重阻礙了我國北方葡萄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因此迫切需要培育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優新品種來促進我國北方葡萄產業的發展。
我國北方葡萄產業種植面臨的問題還有育種苗木繁育體系不健全和葡萄苗木的繁育體系建設滯后。苗木的生產和銷售行業缺乏管理制度以及相關的監督,導致其質量問題突出,市場上的苗木質量參差不齊,魚龍混雜,尤其是品種純正的標準化脫毒良種苗木生產還未啟動,這在根源上造成葡萄的生產面臨一定的不可知風險,沒有合格的苗木很難生長出合格的葡萄[5]。
雖然,我國北方的葡萄產量一直處于一個上升的狀態和趨勢,近20 年沒有出現大幅度的波動,但是整體水平與我國其他地區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與國外的先進地區相比更是相去甚遠。我國北方的葡萄種植產業與全國其他葡萄種植區的競爭力相比還處于劣勢,出口情況也較差,出口國家較少,包裝和設計也較為落后,基于此,我國北方的葡萄種植產業應奮起直追。除此之外,北方的無公害、綠色果品生產剛剛起步,濫用激素現象時有發生,并仍有不同程度的農殘超標情況,這直接影響了我國北方葡萄在高端市場上的競爭力[6]。
根據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實施蔬菜、水果等園藝產品集約化、設施化生產”的要求,我國北方的葡萄種植產業也迎來了發展機遇。在經過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集約化生產和銷售、生產設施機械化和信息化后,我國北方的葡萄產業一定能夠提質增產,并在全國的葡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時,葡萄產業的興旺發達能夠拓寬農民的收入渠道,提高其收入水平,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實現我國北方葡萄產業變大、變強的目標[7],促進我國葡萄產業持續發展。
首先,要想從根本上改變葡萄的品質就是要改變葡萄的品種,我國北方葡萄的優秀品種種植主要依靠進口,這不僅增加了成本,而且不利于葡萄產業擴大面積,大范圍種植。因此,要想真正在源頭上提升葡萄品質,獲得更多的利潤,就要擁有一定的自主知識產權,即在選育和種苗的標準化生產上依靠我們國家自己的力量,要堅持做到葡萄品種“自育為主、引種為輔”。結合北方的地域環境特點和氣候條件來選擇更加適合的葡萄品種來種植;加強相關育種試驗,選擇更高品質的葡萄品種;充分借鑒其他地區的經驗,加強學習指導,促進北方農民葡萄種植技術的提升和知識儲備的增加;加強研究國外引進的品種,篩選適合在北方生長發育的優良品種并加強砧木的引進與篩選,為我國北方葡萄產業的發展提供品種資源支持。除此之外,將葡萄干、葡萄酒的生產技術也引入到北方的葡萄產業基地中,同步發展葡萄的副產業[8]。
想要提高葡萄的市場效益,就要進行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例如可以建立農業合作社,把農民的土地收集起來,由專業的種植人員進行集體種植,并向農民提供土地租金和收取服務費,由合作社進行葡萄的售賣,進行系統的包裝、冷藏、無菌操作等,再送往銷售點,最后將利潤進行分配。這樣不僅減輕了農民的種植壓力,提高了農民收入,而且大幅度提高了葡萄的產量和品質,同時為葡萄產業提供了組織化和專業化的發展。除此之外,還要為實施產業化發展戰略積極創造有利的環境,例如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鼓勵我國北方的龍頭企業進行售賣協助和種植基金投入,利用互聯網進行直播售賣,或者與旅游公司進行合作,開辟葡萄園的風景游玩區域,不斷拓寬農民的收入渠道,同時也促進葡萄產業的發展[9-10]。
建立我國葡萄產業經濟信息系統,研究世界葡萄主產國的相關信息和政策,長期跟蹤世界葡萄市場變化與我國葡萄產業發展趨勢,制定我國外向型葡萄產業的政策支持體系,以此大力提高我國葡萄質量和國際競爭力,鞏固和擴大國外市場份額。通過增加葡萄出口,帶動整個葡萄產業的發展。同時,把開拓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結合起來,逐步完善市場體系,大力搞活流通,提高產品銷量。
重視葡萄產業技術研發中心與技術推廣體系的有效對接,研究葡萄生產數字化技術,開展農村果樹信息服務網絡技術體系與產品開發應用研究。構建面向葡萄研究、管理和生產決策的知識平臺,為葡萄生產的科學管理提供信息化技術,保證基層果樹生產技術人員與時俱進,掌握葡萄現代生 產技術,為葡萄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加快葡萄新品種、新技術等信息的進村入戶和推廣[11]。
綜上所述,文章研究了我國北方葡萄產業現狀,充分挖掘其問題和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利用科技的力量助力葡萄產業的發展,掌握葡萄現代生產技術,實現葡萄產業助力鄉村發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助力鄉村實現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