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慶
(西藏農牧學院,西藏 林芝 860000)
自精準扶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全區上下一心,西藏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到目前已經實現了全區74 縣全部脫貧摘帽,62.8 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圓滿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1]。但是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強調:“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在銜接的過程中,有效預防返貧是重要一環,只有化解返貧風險,鞏固脫貧成果,才能順利實現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2020 年3 月20 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指出,當前,脫貧攻堅已取得決定性勝利,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絕大多數實現脫貧。由于多方面原因,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些脫貧人口存在返貧風險,一些邊緣人口存在致貧風險,必須把防止返貧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2]。2021 年12 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鄉村振興的前提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要持續抓緊抓好,讓脫貧群眾更上一層樓,要持續推動同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切實維護和鞏固脫貧攻堅戰的偉大成就[3]。西藏地區在推進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程中,同樣面臨著返貧的風險,特別是偏遠地區返貧風險依然很大。2022 年1 月27 日,在西藏自治區黨委農村工作會議上,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正強調,要深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著力促進農牧民持續增收,守住不發生返貧的底線[4]。因此,在后續的鄉村振興工作中,必須扎實做好預防返貧工作,全面推進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5]。在預防返貧的過程中,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扎扎實實做好預防返貧工作。自精準扶貧以來,西藏的扶貧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也是不能忽視的。特別是在推進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程中,防范返貧的任務異常繁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非常大,個別地區難免會出現一些脫貧工作不實事求是、瞞報、漏報、數據失實的現象。同時,不從實際出發,在脫貧過程中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的現象也比較突出。一些地區的脫貧攻堅只為完成眼前既定目標,缺乏長遠規劃,導致脫貧后勁不足,成效大打折扣,可持續性不強,給返貧帶來一定風險,進而影響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黨的歷史和實踐表明,只要能夠堅持實事求是,做任何事都會取得成功。因此,在推進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程中,上級決策部門必須增強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能力,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和基本原則,制定好各項預防返貧的方針政策,加強頂層設計,建立科學完善的預防返貧的體制機制,為推進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政策保障。鄉村振興第一線的基層工作者,要嚴格落實上級領導部門的決策和部署,端正工作作風,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原則,查漏補缺,把上級各項預防返貧措施落實到位,杜絕扶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一切從實際出發,不弄虛作假,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全局觀,不斷探索符合本地區實際的可持續脫貧道路,增強脫貧實踐的實效性,有效化解返貧的風險,推進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從長遠來看,有效預防返貧,推進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根本之策還是要靠發展。西藏偏遠地區之所以返貧風險大,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這些地區受自然、社會條件的限制,存在嚴重的發展障礙,交通不便、教育不發達、醫療條件差、人力資源缺失、信息閉塞、思想落后等問題突出。倘若自然條件與社會條件的“硬件”問題解決不了,那么各種扶貧措施的“軟件”再好也發揮不出效力。因此,必須加強以農田水利、道路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偏遠地區的醫療、教育、科技以及人力資源的投入,提升偏遠地區的社會發展水平;同時要著力改變偏遠地區的社會條件,加強對偏遠地區人民群眾的技能培訓,引導群眾走出去,加強偏遠地區群眾與外界的交流,轉變偏遠地區群眾的思想觀念,提升偏遠地區群眾的文化素質;努力消除自然條件差地區的經濟發展障礙,夯實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根基,增強偏遠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和內生動力,為偏遠地區的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有效防止返貧。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也是鞏固脫貧成果、有效化解返貧風險的根本舉措。
在產業振興的過程中,首先要夯實好原扶貧產業,利用好原扶貧產業在推進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的重要作用。自精準扶貧以來,西藏共打造了3 037 個扶貧產業項目,帶動了23.8 萬貧困群眾脫貧[1],同時也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西藏地區原扶貧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鄉鎮產業,生產粗放、附加值不高、缺技術的問題突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發展,也影響了其在鞏固脫貧成果和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推進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程中,要繼續發揮好原扶貧產業的重要作用,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又好又快的原則,將質量提升放在重要位置。加強對原扶貧產業的技術支持,努力提升產業的技術含量。解決好資金供給問題,在一定時期內保證產業資金幫扶相對穩定,保證前期的資金投入扎根、開花、結果。
其次要大力推進農業的現代化。無論何時,農業始終是農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可持續脫貧和鄉村振興的根本所在。2022 年1 月27 日,王君正在西藏自治區黨委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三農”工作高質量發展,促進農牧業高質高效、農牧區宜居宜業、農牧民富裕富足[4]。推進農業現代化,具體而言就是要以科技創新、經營管理創新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發展智慧農業、設施農業,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完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體系,尤其重視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大力研發推廣優良畜種和糧種,開展“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將優良農產品搬上網絡平臺,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促進農業新業態的形成和發展,延長農業的產業鏈和價值鏈,促進農牧民持續增收。
人民群眾精神狀態的提升是鄉村振興的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實踐證明,貧困群眾的脫貧內生動力不足,脫貧志氣的缺乏、文化水平低等精神上的貧困問題不僅是導致返貧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推進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攔路虎”。只有解決了貧困群眾精神上的貧困問題,擺脫精神上的貧困,才能徹底斬斷“窮”根,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脫貧,才能為鄉村振興注入靈魂。隨著精準脫貧的深入開展,西藏農牧區群眾的精神狀態越來越成為推進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因素。調查中發現,仍有一部分群眾存在脫貧意識淡薄、脫貧能力不足、“等靠要”思想突出等問題。2020 年西藏雖實現全部絕對貧困人口脫貧,但其中仍有11.1 萬人是通過社會保障托底脫貧的[1],實際上這些人并不是全部喪失勞動能力,其中有一部分人是因為脫貧意識淡薄、“等靠要”思想嚴重等精神貧困而導致貧困。追其原因,一方面是長期的輸血式扶貧政策,經常會出現“干部干、群眾看”的現象,貧困群眾不能主動參與到脫貧實踐中,一些基層扶貧工作人員圖省事給錢給物,群眾養成了“等靠要”的不良思想,甚至靠窮吃窮,不愿脫貧。另一方面,受歷史因素的影響,貧困群眾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無論是在新思想的接受上還是在新技能的學習上都存在嚴重的困難,導致群眾脫貧能力不足,這是導致返貧的重要原因。調查中發現,西藏貧困地區群眾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特別是40 歲以上的人群,基本都是小學文化水平,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寥寥無幾,甚至還有相當比例的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存在。
同時,某些消極因素加劇了貧困群眾脫貧意識淡薄的問題,容易導致返貧。擺脫貧困實際上就是貧困群眾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滿足家庭生活資料的過程,扶貧則是在外力的幫扶下實現這一目的的過程,本質上都需要貧困主體通過自身的努力去獲取生活物資。某些貧困群眾在心理上表現出利益限制的道德規范有余,而利益驅動的欲望不足的格局,嚴重影響了貧困群眾主體性的發揮。另外,受輕視物質利益價值取向的影響,部分貧困群眾形成了有錢花光、沒錢不花的消費觀,這種消費觀念造成部分家庭入不敷出。如果這種輕物質、知足、寡欲的思想和有錢花光的消費觀念不改變,那么扶貧只是無底洞,不會徹底改變貧困狀況,即使能夠脫貧也不會長期持續,隨時可能會再度返貧。
因此,必須加強對脫貧群眾的思想教育,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引導脫貧群眾逐步樹立勤勞致富、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樹立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斗志,提升脫貧的內生動力;引導脫貧群眾樹立科學的積極向上的生活觀,積極主動地去創造財富;引導脫貧群眾樹立起勤儉節約、適度消費的價值理念,從享受性消費轉向生產性消費,這樣才能徹底斬斷“窮”根,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脫貧。
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有效遏制返貧的重要屏障。
首先,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真正無生活保障能力的家庭托好底。這些家庭缺少勞動力,主要以孤寡老人、殘疾人家庭為主,基本無經濟來源,主要靠幫扶救濟才能保證最低生活水平。這類家庭較脆弱,發生一點變故就會出現返貧現象,需要給予特殊關注。
其次,建立健全醫療保障制度,實現各群體應保盡保。醫療支出是導致返貧的重要誘因,特別是家庭成員中有患慢性疾病的,需要常年服藥,雖然醫保可以報銷一部分,但自費部分負擔依然沉重,這類家庭在脫貧后容易導致返貧。特別是西藏地區海拔高,高原病頻發,雖然藏民長期生活在高原地區,已經適應了這里的氣候,但實際上由于高原因素的影響,西藏地區群眾的發病率要高于非高原區,特別是包蟲病、結核、肝炎、骨關節疾病等疾病發病率較高。在全國范圍內因病返貧的比例占30%左右,而通過對西藏的返貧原因的調查發現,因病致貧返貧的比例要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占到全部返貧人口的50%以上。據西藏自治區扶貧辦統計,從2016 年到2019 年,西藏地區因病致貧返貧的人數達到6.33萬人[6]。雖然到2020 年末西藏已經實現了因病致貧返貧人數清零的目標,但是因病返貧的風險持續存在,預防因病返貧仍然是西藏預防返貧的重點關注工作。好在自2017 年10 月起,西藏人保將農牧民納入承保范圍,提供大病保險保障及包蟲病定額給付保障,256.82 萬農牧民實現了應保盡保;截至2018 年上半年,大病保險賠付累計支出5 030.46 萬元[7],有效緩解了城鄉居民特別是農牧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
再次,做好邊緣戶的保障工作,堅決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2020 年4 月21 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要求,社會保障不僅要兜好既有貧困人口、低保人口和失業人員的底,同時還要將邊緣戶納入保障范圍[1]。西藏曾是全國唯一貧困集中連片區,全區74 縣均為貧困縣,不僅貧困人口多,而且邊緣戶也多,這些邊緣戶家庭收入不穩定,致富能力也相對較差,家庭情況稍有變化很容易就陷入貧困,過去幾年新增貧困戶和返貧戶很大一部分都是來自邊緣戶家庭。邊緣戶家庭經濟基礎差、底子薄,對家庭的突然變故缺乏抵御性,極容易返貧。
最后,做好搬遷戶家庭的保障工作,這類家庭主要面臨著就業和社會適應問題。因此,要進一步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后的幫扶措施,著重解決好易地搬遷與搬遷人口就業問題以及搬遷后的社會適應問題,實現搬遷人口的就業機會創造與生活環境改善同步推進,確保這部分人住得下、能融入、可致富,大力提升易地搬遷脫貧效果,這樣才能有效遏制返貧[8-9]。
大力推廣農業保險,是有效遏制返貧的另一項重要屏障。在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的同時,要加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推廣力度,增強百姓對農業保險的了解,通過其經濟補償功能分擔農業生產中的風險,避免自然風險損失,保障農業生產,穩定收入,可有效防止返貧[10]。受到西藏獨特自然環境和地質結構的影響,西藏的自然災害和地質災害頻發,藏北高原的廣大農牧民經常受到雪災的威脅,牲畜凍死凍傷的情況非常普遍,這成為這一區域返貧的一個重要誘因。在藏東南的峽谷地帶,泥石流、崩塌、滑坡災害經常發生,給當地群眾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良影響。而西藏農牧區自然條件相對較差,基礎設施薄弱,生產資料少,產業單一,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一旦遇到自然災害,會迅速返貧,特別是牧區,如遇嚴重的自然災害,造成牲畜死亡,其損失是不可恢復的,幾十年的財產會化為烏有。以那曲安多縣和林芝察瓦龍鄉為例,安多地區海拔高,經濟形式單一,主要以放牧為主,抵御災害的能力較弱,且該地區冬季寒冷多雪,經常會使百姓的牲畜受災;察瓦龍地區地處多山地區,交通閉塞,在調查期間察瓦龍鄉個別鄉村仍然沒有通水泥路,而且該地區一年有好幾個月都被大雪封住出山的道路,同時,該地區村莊集中在江河沿岸,可耕地面積有限,地質災害較頻繁。隨著我國保險業的飛速發展,保險業以其獨特作用在精準扶貧中越來越受到重視,越來越深地融入農業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11-13]。2017 年11 月18 日,林芝發生6.9 級地震,共計3 150 戶農房受災,人保財險西藏分公司賠付671.85 萬元[7],大大減輕了受災家庭災后重建的壓力,有效遏制了返貧的發生。
總體來說,返貧并不只是某一個因素造成的,往往是由多種因素綜合造成的,具有多維性特征,而且其中有些返貧因素并不是在短期內能夠消除的。因此,在預防返貧的過程中,必須堅持整體推進和長期建設的總原則[14-15]。在思考如何預防返貧的過程中,必須增強辯證思維,首先要有整體意識,綜合考慮返貧產生的各種風險,堅持綜合施策,不能只重視其中某一些因素而忽視另一些因素;其次要堅持長期建設的原則,在化解返貧風險的過程中不能操之過急,要有一個長期規劃,建立健全穩定脫貧和預防返貧的長效機制,從而有效遏制返貧,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實現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