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鳳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重慶 401520)
“三農”問題一直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議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自身身體和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逐漸增強。旅游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人們對旅游的追求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1]。康養旅游作為旅游的新業態、新模式,以健康、養生為核心主題,滿足了消費者對健康養生的多元化需求[2]。重慶鄉村旅游資源豐富,發展鄉村康養旅游既可以促進鄉村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又能滿足旅游者多樣化的旅游需求。
關于康養旅游的概念,目前學術界還未統一。國家旅游局發布的《國家康養旅游示范基地》(LB/T051—2016),將康養旅游界定為“通過養顏健體、營養膳食、修心養性、關愛環境等各種手段,使人在身體、心智和精神上都達到自然和諧的優良狀態的各種旅游活動的總和”。任宣羽[3]提出,康養旅游是以良好的物候條件為基礎,以旅游的形式促進游客身心健康,增強游客快樂感,以達到幸福為目的的專項度假旅游。鄉村康養旅游,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鄉村地區的康養旅游活動。
2.1.1 鄉村旅游資源豐富
目前,重慶共有35 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和3 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鄉),如重慶萬州區長嶺鎮安溪村、九龍坡區銅罐驛鎮英雄灣村等6 個村,武隆區仙女山街道、銅梁區土橋鎮等3 地。大美重慶在鄉村休閑旅游中圍繞旅游六要素,深度挖掘并不斷創新鄉村旅游資源,并且融入森林游、康養游、親子游、采摘游、體驗游等不同種類的游樂體驗。例如,重慶上榜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的5 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分別是苗鄉養心古鎮游、酉陽鄉村旅游農耕體驗之旅、萬州開州鄉村旅游度假之旅、北碚合川最美鄉村研學之旅、永川江津美麗鄉村觀光休閑之旅。
2.1.2 特色文化資源豐富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現在旅游者早已不滿足于淺嘗輒止的旅游初級階段,更加向往和追求能令人精神愉悅且具有深度體驗的旅游高級階段。重慶的鄉村特色文化資源豐富,如重慶武隆區土地鄉的寨文化,犀牛寨、四合寨、雪峰寨等眾多傳統古寨分布于全鄉各處。青山翠谷中的犀牛寨中斗角翹檐的吊腳樓,古色古香,極具巴渝民居研究價值。寨內原住民保留著農耕時代的生產生活習俗,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令人興趣盎然,讓人仿佛置身于桃花源中。除寨子文化外,這里還有“九大碗”等非遺文化。
2.1.3政策支持
近年來,重慶市委、市政府為了促進重慶鄉村旅游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重慶市委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全市上下必須充分認識到“三農”工作的重要性,須臾不可放松,務必抓緊抓實,要緊緊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全市“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1]。重慶市旅游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里提出,打好“三峽、山城、人文、溫泉、鄉村”五張牌,加快發展鄉村旅游、溫泉旅游、三峽旅游等。
2.1.4 重慶旅游影響力不斷擴大
重慶旅游業隨著改革開放發端而起步,40 多年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從旅游短缺型城市到旅游大市的歷史性跨越。重慶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目前,重慶已形成長江三峽風光、山水都市風光、人文歷史、休閑養生、鄉土人文、武陵民族風情和工業旅游等七大國際旅游品牌。重慶旅游資源形態美、色彩美、動態美、工藝美、人文價值美、風土人情美,重慶榮獲“微博2019最具影響力國內游省份”。洪崖洞、輕軌穿樓等景點在抖音上爆紅,“網紅重慶”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旅游者來打卡。
2.2.1 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
近年來,重慶鄉村經濟發展速度逐步提升,村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以往相比已有大幅度增強,但是重慶某些鄉村雖然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建設卻仍然相對較薄弱,比如渝東南地區的偏遠山村。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較滯后,已成為制約鄉村康養旅游發展的短板。
2.2.2 農村空心化,人口老齡化
目前,鄉村空心化現象較為嚴重,雖然近年來一直重視城鄉協調發展,大量資源也向農村傾斜,但留在村子里的年輕人依然少之又少,大批青壯年人口流出,許多村莊存在不同規模的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等,金山銀山無人問,鄉村依然靜悄悄。鄉村康養旅游的發展需要人才支撐,而人才外流和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必然會影響鄉村旅游的發展。
重慶鄉村康養旅游的發展對于鄉村特有的資源有極大的依賴性,鄉村地區田園景觀美、空氣質量優、農耕活動多、人文資源豐富、食品原料新鮮、環境資源好,依托鄉村地區的田園景觀、空氣質量、農耕活動、人文資源、食品原料和環境資源,可以采用“鄉村景觀+康養旅游”“鄉村空氣+康養旅游”“鄉村農耕+康養旅游”“鄉村人文+康養旅游”“鄉村食品+康養旅游”“鄉村環境+康養旅游”的發展模式。
鄉村景觀不同于城市景觀,鄉村有著自己獨特的美,鄉村的美不僅承載了厚重的歷史,也承載了游子的鄉愁。不論是土房還是磚瓦房,不論是田園風光還是村民在田園勞作的身影,鄉村景觀都最貼近自然,也更富有煙火氣。鄉村獨特的美給人視覺上的享受,讓人忘記生活的煩勞和工作的壓力,讓人心靜下來,釋放壓力與苦悶,從而起到養生和預防疾病的作用。可以利用鄉村美麗的景觀打造養生庭院,在養生庭院中要突出鄉土特色并融入田園景觀,從而在土味中彰顯品位,在質樸中體現大美。
鄉村的清新空氣,可以洗肺、醒腦、康體,利用鄉村清新的空氣養生,即“氣養”。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具有養生功能,現代科學證明,當負氧離子濃度達到4 000 個/cm3時,可以滿足人類疾病預防及治療和健康長壽的要求[3]。在中醫或西方的心理療養中,都有一整套對氣的使用、保健研究,即氣功。氣功的基本訓練就是呼吸,達到肺的使用率超過10%的目標。可以聘請專業人員在空氣質量好的鄉村指導旅游者進行呼吸訓練和禪坐,從而調整呼吸節奏,最大程度地發揮肺的作用,調養生息,延年益壽。
很多疾病如心血管、高血壓、糖尿病和肥胖癥等發病率越來越高,且不斷年輕化,這些疾病對人的健康造成威脅。產生這些疾病的原因紛繁復雜,但又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缺乏鍛煉而導致的免疫力下降。“以動養生”是祖輩們的智慧,而最好的健身就是扛著鋤頭去種地[4],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勞動是最好的養生。可以在鄉村定時舉辦農耕文化體驗節,村民教旅游者使用農耕工具進行農事體驗,展示石磨、石臼、風車、蓑衣等農耕器具;還可以讓旅游者體驗本地特色的農耕活動,如推石磨、打糍粑等,讓旅游者感受農耕樂趣;還可以在村內開展認養一棵樹或認養一頭牛等活動,激發康養旅游者參與樂趣。
鄉村人文資源包括鄉村文化、民間習俗和傳統節慶等。鄉村人文資源是鄉村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人與人及人與天、地和諧統一的相處方式,展現了鄉村悠久且和諧的整體面貌,是以和養生的基礎[5]。鄉村的生活習慣、民俗活動以及對自然的敬畏思想等,都是養生的人文資源,讓游客參與鄉村豐富多彩的民俗藝術,或者讓游客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人,讓鄉村的人文活動陶冶游客的身心,實現鄉村養生與傳統文化傳承的雙贏[6]。
病從口入,不健康的飲食是產生疾病的重要原因。在經歷了大魚大肉的“洗禮”以及對綠色健康食品的追求,越來越多城里人更愿意去鄉村感受鄉村美食的生態自然和簡單樸實,“吃”成了到鄉村去的興趣因子。鄉村美食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地道,原料、配料是地方產出,制作方法是地方傳統工藝,器皿是地方的“土”器皿,就餐環境是在本地,四者合一才能構成地道的鄉村美食[7]。鄉村美食養生可以從選用綠色自產食材、使用特色餐具、營造鄉土風情餐飲環境、傳播健康飲食文化四個方面入手。選用綠色自產食材可以通過建立自己的綠色蔬菜基地、設小型佐料園和農家作坊的方式。特色餐具可以在實用的基礎上兼具造型創意,如用小木船、瓜果雕刻的小人等表現“獨釣寒江雪”,或使用當地的特色餐具,如瓦罐、竹筒等。營造鄉土風情餐飲環境可以農家生活為主題,營造充滿農家風情的餐飲環境,如采用傳統的四合院茅草屋等。傳播健康飲食文化可以舉辦相關的美食活動,介紹時令、習俗、文化、美食及美食療養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域的物產正是長期生活在該地的人們的最佳養生食品。例如,重慶很多鄉村在春天盛產柳葉、柳芽、馬齒莧、清明菜、灰灰菜、苦菜、魚腥草、穿心蓮等野菜,這些野菜能敗火、預防糖尿病、降血壓、預防貧血、預防腫瘤等。因此,可以在春天時吸引康養旅游者來鄉村采野菜、烹飪野菜、品嘗野菜,既能體驗到親自勞作的快樂,還能預防某些疾病。
中國“90 后”睡眠指數均值為66.26,普遍睡眠不佳。良好的環境有助于人的睡眠,而睡眠與人體健康有密切關系。鄉村睡眠環境與城市睡眠環境有很大差異,鄉村環境好,空氣清新,夜晚寧靜,清晨的鳥鳴、潺潺的溪流,鄉村的各種聲音構成了一首美妙的催眠曲,鄉村也有詩意的睡眠,幫助康養旅游者快速入睡且進入深度睡眠,進而實現“以睡養生”的目的[8]。
開展村莊綠化、亮化、美化行動,做好垃圾分類、污水處理等工作,實施村道整治、路面硬化、道路亮化和污水分流工程,建設村級文化廣場觀光帶,配備籃球場、文化公園、老年人活動中心和黨建廣場等場所,為本地村民和旅游者提供日常休閑娛樂的活動場所;改造升級農村電網,推進“智慧農業、數字鄉村”建設工程以及燃氣下鄉和“快遞進村”[9]。
深入實施“重慶英才計劃”,加大鄉村領軍人才支持力度;實施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吸引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繼續選派“三師一家”下鄉服務,定期聘請專業人士培訓鄉村人員,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提高鄉村人員的文化水平[10];給予大學生回鄉創業和城市人才回鄉創業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吸引人才回鄉創業。
利用互聯網,發展鄉村康養旅游,使鄉村康養旅游更加智能化和智慧化,滿足人們高品質的康養需求。引導在線旅游、電子商務、位置信息服務、社交媒體、智慧金融等平臺企業將產品和服務下沉到鄉村,健康有序發展鄉村平臺經濟;聘請專業人士開發諸如“村村游”等智慧化鄉村旅游平臺,方便旅游者掌握重慶各個鄉村的信息以及預訂相關產品等,鄉村康養旅游經營者也可以在平臺上宣傳推廣本村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