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琛,陳朝明,郭 盼
(1.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9 ;2.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南京中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1)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骶髂關節及脊柱附著點炎癥反應為主要表現的自身炎癥性疾病[1], 其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患病人群以男性多見,高發年齡為20 ~30 歲。其起病隱匿,患者中軸關節、骶髂關節及脊柱附著點受侵后可出現炎癥性病變,引起脊柱強直、纖維化,主要早期癥狀以疼痛為主,常為下腰背炎性疼痛伴晨僵,部分患者可出現下肢大關節如髖關節、膝、踝關節非對稱性腫痛,癥狀進行性加重,出現重度疼痛者的占比可達45.0%[2]。晚期會出現受累關節畸形、強直,腰椎和胸廓活動受限,致殘率高,對患者的身心損害極大,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且本病尚無特效治療藥物[3]。針灸作為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AS 的治療中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筆者通過檢索整理針灸治療AS 的相關文獻,現從針刺治療、灸法治療、相關綜合療法等方面對相關研究進展進行歸納綜述。
AS 屬中醫學“痹證”范疇。《癥因脈治·痹證論》云:“痹者閉也,經絡閉塞,麻痹不仁,或攻注作疼,或凝結關節,或重著難移,手足偏廢,故名曰痹”,上文形象地描繪了風濕類疾病的表現,并說明其多由經絡閉阻、寒濕凝結所致。針刺可起到疏通經脈、祛除寒濕的作用,對AS 有顯著治療作用,下文將對普通針刺、火針、內熱針、溫針、針刀、穴位埋線等治療形式進行介紹。
普通針刺以毫針針刺為主。孫桂英[4]選取86 例AS 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給予針灸(取大椎、腎俞、腰陽關、橫骨、承扶等穴),對照組給予常規西醫治療。治療后,兩組的各項臨床癥狀、體征、化驗指標均顯著改善,觀察組的上述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字錦珍等[5]認為,針刺可以調和陰陽、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暢通,從而可改善AS 患者的癥狀。其選取136 例AS 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予常規口服藥物治療,觀察組予口服藥物聯合針刺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有效率94.1%,對照組有效率79.4%;隨訪6 個月、12 個月、18 個月發現,觀察組復發率更低。研究表明,針刺可刺激神經根, 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減輕炎癥反應,營養受損神經,改善AS 引起的神經根性疼痛,還可降低AS 復發率,提高相關遠期臨床治療效果。
火針療法是將金屬針燒紅,快速刺入選定的部位以溫經散寒、通經活絡,常用于治療痹證、痛證。孫公武等[6]將50 例AS 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給予火針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療法進行治療,均連續治療4 周。結果顯示治療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何蕾等[7]用火針療法治療AS(取穴以背部夾脊、督脈、膀胱經穴為主),3 個療程后評價療效發現,總有效率81.25%,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減輕、晨僵改善明顯,且無明顯不良反應,治療安全性較高。
內熱針是一種特制針具,其可通過針芯內鈦合金電熱絲均勻恒溫加熱針體, 使熱效應滲透到筋膜疼痛點,松解軟組織,緩解慢性疼痛, 改善肌筋膜張力,增加關節活動度, 減輕機體炎癥反應。因此, 以內熱針治療AS, 符合AS 的病因病機特點,優勢突出。殷瑞霞等[8]選取60 例AS 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采用內熱針刺激夾脊穴療法進行治療(分4 次進行),對照組選用柳氮磺胺吡啶聯合扶他林片進行治療。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脊柱疼痛與夜間疼痛評分、Schober 試驗結果、胸廓活動度、治療有效率等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王軍威等[9]選取62 例中晚期AS 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給予內熱針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針刺治療。治療后,兩組的體征、實驗室檢查指標均有改善,但內熱針組的改善效果更為顯著。提示內熱針在改善AS 患者臨床癥狀、延緩中晚期AS 患者病情進展等方面的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溫針法最早見于《傷寒論》,是一種于針刺后在針尾加置艾炷或艾絨,點燃后使熱力綿延持續傳至針身,以起到防治疾病效果的方法。其溫通經脈、行氣活血作用較好,適用于治療以筋骨、關節處腫痛、麻木、活動不利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痹證。楊國忠[10]對32例AS 患者采用溫針灸療法(取穴以華佗夾脊穴為主)進行治療,治療3 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價發現,患者的臨床癥狀有較大改善,總有效率90.6%。許紹菲等[11]選取72 例AS 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接受溫針灸治療,主穴取華佗夾脊穴,配穴選取腎俞穴、大椎穴、委中穴、百勞穴以及肝俞穴。持續治療30d 后評價療效發現,觀察組患者的癥狀較前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療效為94.44%,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56%,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針刀由中醫傳統“九針”發展而來,結合了針灸技術及閉合性松解術。其可通過深入病變部位,快速切割、剝離粘連攣縮的筋膜組織,起到止痛祛病、改善骨關節病變的功效。研究表明,AS 患者行針刀治療后外周血IL-6、IL-2、TNF-α 等免疫指標顯著改善[12]。鄢衛平等[13]將120 名符合納入條件的AS 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其中對照組采用雙氯芬酸鈉進行抗炎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針刀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為73.33%,且在患者癥狀、實驗室指標(C- 反應蛋白、血沉等)的改善方面,治療組的效果均更為明顯。這表明,針刀治療AS 療效顯著。針刀較傳統手術創面小,治療周期短,術后恢復較快,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穴位埋線是指在針灸經穴理論指導下,通過專用埋線針將可吸收羊腸線或膠原蛋白線埋入對應穴位,對穴位持續刺激,增強人體免疫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以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朱俊嶺等[14]選取36 例AS 患者采用辨證穴位埋線法進行治療,選穴以夾脊、督脈經穴、八髎穴為主,結合壓痛點取穴。視證型可加取陰陵泉+ 足三里祛寒除濕,加腎俞+ 太溪滋補腎陰。以消毒羊腸線埋入對應穴位,2 ~3 周治療1 次,治療3 次后評估療效,結果顯示總有效率為94.4%。與單純針刺法相比,穴位埋線可起到持續性刺激的作用,遠期療效較好,臨床易操作,值得臨床應用。
灸法(又稱“灸焫”)是以艾絨為主要灸材,點燃后直接燒灼或間接溫熏體表穴位或病變部位的一種治療方法,通過溫熱刺激經絡以溫通氣血、祛風除濕,以達到治療病痛,預防保健的目的。
《本草從新》曾言:“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通十二經”。灸療具有理氣血、逐寒濕的功效[15]。研究證明,灸療可改善局部血運,減輕炎性反應,縮短炎癥期,緩解AS 患者的臨床癥狀。廖文軍等[16]在研究中將48 例寒濕痹阻型AS 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采用柳氮磺吡啶對對照組24 例患者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上為實驗組24 例患者加用艾灸療法進行治療。治療3 周后,實驗組患者的癥狀量化評分、C 反應蛋白、血沉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其體征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無顯著差異。說明艾灸可增強對寒濕痹阻型AS 的治療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體征,緩解其疼痛癥狀,改善其預后。
督灸,即長蛇灸,因其灸面廣,鋪于督脈一線,又稱為鋪灸[17],其取督脈施治,艾炷大、火氣足、溫通力強,非一般灸法所及。督脈經為六陽經交會之處,總督一身陽氣,在督脈上進行艾灸,可起到溫通督脈,升提陽氣功效,以達到疏通背部經絡,調理臟腑氣機的目的。何靜等[18]采用Meta 分析系統評價督灸治療AS 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選取878 例患者,包括治療組444 例,對照組434 例。Meta 分析結果顯示,督灸治療AS 能夠顯著提高相關治療有效率。杜文忠等[19]選取AS 患者58 例,為其采用督灸療法進行治療,3個療程后評價療效發現,總有效率達93.1%。黃輝等[20]采用Meta 分析的方法分析8 項研究(共654 例患者),其中試驗組362 例,對照組292 例。試驗組的治療方案均為單純長蛇灸,對照組的治療方案為常規西藥治療或針刺療法。通過研究分析得出,相較于藥物或針刺等干預措施,長蛇灸在治療AS 方面具有療效優勢,在降低TNF-α、IL-12 水平等方面的優勢尤其明顯,此療法可作為臨床治療AS 的有效、安全手段。
綜上所述,灸法治療AS 簡便易行,療效顯著,副作用較西醫常用療法少,有非常廣闊的相關應用前景。
張唐法[21]倡導“針以治其外,藥以攻其內,針藥結合”的經典治療模式,提出針刺配合中藥方劑可調節人體陰陽平衡,內外兼治,取得良好療效。何慶勇等[22]選取37 名AS 患者,取穴大椎、秩邊、環跳、風市、命門、足三里等穴位,并依據患者證型加以配穴;中藥選用獨活、海風藤、狗脊、骨碎補、補骨脂、杜仲、桑寄生、炙甘草等。通過針刺相關穴位以通督溫陽、舒筋止痛,予中藥以調肝補腎、祛風除濕,臨床有效率為97.3%。這表明, 針藥并用治療AS 可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
劉謙等[23]選取符合標準的60 例AS 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給予鋪灸治療,治療組在鋪灸基礎上加用針刺治療,穴位選取以足少陰腎經穴為主。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90%,對照組總有效率86.7%,且除肢體困重外,在其余臨床癥狀、體征等療效評價指標的改善效果方面,治療組均優于對照組。這表明,針刺結合鋪灸治療AS 的療效顯著。
趙敬軍等[24]選取36 例AS 患者,行掌根揉、彈撥法、按揉法、腰椎斜扳法等推拿手法后,結合取穴以夾脊穴為主的針刺治療。治療后患者的脊柱活動度明顯改善,各項相關臨床癥狀均有所好轉。說明推拿與針刺相結合的治療方案可調節AS 導致的患者脊柱解剖層面的病理改變,有效減輕患者的相關癥狀。
吳正冰等[25]選取AS 患者60 例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抗炎治療,治療組在西藥基礎上,加用毫火針結合腹針治療。治療3 個月后,治療組的癥狀、功能活動指標及各項血液檢查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這表明,毫火針結合腹針療法治療AS 的療效顯著,可改善患者的脊柱活動功能,縮短炎癥期,提高其生存質量。
孫桂英[26]應用針灸結合藥物灸法治療AS 43 例,取大椎、腎俞、承扶、腰陽關、橫突、氣穴、環跳、風市等穴位行針刺治療。選取狗脊、桂枝、杜仲各15g,白芍、沒藥各12g,熟地黃10g,施行藥灸。另選取43 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均口服柳氮磺胺吡啶進行治療)。治療1 個月后,評估兩組療效。結果顯示,治療組的臨床癥狀、體征、化驗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針刺結合藥灸治療AS 安全有效。
近年來,其他針灸療法例如蜂針、銀質針及熱敏灸等在AS 的臨床治療中也得到了大量應用,并取得了較好的療效[27-29]。在應用傳統針灸療法的基礎上,針對AS 的中醫治療已發展成以針灸為基礎的多元化治療,現代科學電、光、熱等的結合,為AS 患者提供了更多可選治療方案,以后的相關臨床研究將有更多的方向、更多的發展空間。
AS 作為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慢性炎癥反應可能對患者的滑膜、關節造成損傷,侵犯脊柱、骶髂關節及周圍關節,病變呈慢性進行性發展,早期往往癥狀輕微,容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AS 在中醫學中歸于痹證范疇,其根本病機在于先天不足,后天失養,肝腎虧虛,外邪入侵[30]。《華氏中藏經·論骨痹第三十八》云:“骨痹者,乃嗜欲不節。傷于腎也。腎氣內消。”腎氣虧虛是導致AS 發病的關鍵。針刺可通過刺激穴位調整臟腑功能,以起到疏通經絡,益腎填精之功效。針灸具有方法多樣、操作簡單等優點,易于臨床推廣。但目前針灸治療AS 的相關研究仍存在不足[31],如大多僅對臨床經驗及療效進行描述總結,而基礎研究及相關機制研究相對缺乏;很多實驗設計缺乏詳細的操作過程描述,療效判定標準不一致;大多沒有進行辨證分型;針灸治療早中期AS 療效顯著,但相關研究多缺少遠期療效追蹤。AS 引起的長期疼痛及較高的致殘率極大地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在患者群體中,焦慮、抑郁等心理狀態較常見,臨床治療中應及時關注并治療AS 的并發癥狀,做到整體治療,從而改善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狀態,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32]。
綜上所述,以針灸為主的中醫綜合療法對AS 的治療效果顯著,尤其是能顯著減輕AS 患者的癥狀,恢復其脊柱關節功能,提高其生存質量。此療法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治療方法,我們應充分發揮針灸治療的優勢,以進一步提高相關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