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慶剛 周業軍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已進入走深走實的關鍵階段。1月28日舉行的重慶市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工作推進大會強調,要找準工作抓手,做強一批重大平臺,推進一批重大改革,抓實一批重大項目,實施一批重大政策,以點帶面推動工作出進度、出形象、出成效。這充分彰顯了重慶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向縱深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重大發展平臺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戰略性載體,對深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起著創新試驗、示范引領、引擎帶動作用。
一是建設高標準科技創新平臺,協同共建全國科技創新新高地。重點瞄準“卡脖子”技術及川渝主導產業的核心短板,優化創新空間布局,加大力度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高端研發機構,積極引進國內頂級院校和研究機構來渝辦學或設立分支研究機構,積極開展川渝聯合交叉研究,強化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努力打造國家級創新中心,高水平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與西部(成都)科學城聯合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二是建設高能級產業集聚平臺,協同共建現代化產業新聚集地。深入推進“園區再造”工程,提高各園區服務質量,圍繞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推動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深度耦合,高標準打造產業鏈條完整、配套體系完善、內生動力強勁、綜合效益突出的成渝重大產業平臺,大力培育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充分發揮產業集群的引領帶動作用。
三是建設高能級對外開放平臺,協同共建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充分發揮成渝地區國家物流樞紐數量多、對外開放通道齊全的優勢,加強成渝地區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共同打造內陸開放門戶和“一帶一路”對外交流中心,高標準實施高層級開放合作項目。未來,依托共同建設川渝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積極聯合申報自由貿易港。
四是建設高標準要素交易平臺,協同共建統一大市場新示范地。在全國加快建設統一大市場的背景下,成渝地區應積極打造高標準一體化要素交易平臺,促進技術、土地、資本、數據等各類生產要素在成渝地區的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推動各類產權、資產保值增值,助推技術、土地、資本、數據等各類生產要素在更高層面上實現融合發展。
當前,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向縱深發展要以改革為先導,向改革要動力,推動體制機制一體化改革向縱深發展。
一是推進公共基礎設施一體化改革。公共基礎設施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骨架、動脈。為確保成渝兩地在規劃目標、項目布局、重大政策等方面協調一致,要積極推進公共基礎設施一體化改革,共同打造綜合化、網絡化、多樣化、便捷化的交通運輸體系,合力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共同做強中歐班列(成渝)品牌,優化暢通東向開放通道,打造國際航空門戶樞紐,合力推進多式聯運發展。
二是推進政務服務市場一體化改革。統一川渝市場進入標準、行業準入標準和市場監管標準,推動市場監管協作和聯合執法,構建跨區域市場監管聯合執法機制。建立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推行川渝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等證書或證件一體化管理,實施川渝兩地互認,逐步打通“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觀光等場景的相互應用。
三是推進商品要素市場一體化改革。下大力氣突破行政壁壘,打破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構建互認機制,暢通經濟循環的痛點堵點,促進各類商品要素資源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暢通流動。統一公共數據收集格式和標準,制定成渝公共數據共享共用的制度,助力數字經濟發展。
重大項目建設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穩定器”“動力源”,抓項目就是抓發展。
一是以有效性和精準性為原則,抓實重大項目規劃。搶抓政策機遇,謀準項目著力點,統籌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惠民生、防風險,推進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發揮基建的基礎性作用,實施城際高速鐵路、陸港空港水港樞紐等重大項目,打造便捷化的交通運輸體系,提高互聯互通水平和多式聯運銜接水平。在重點領域或行業實施一批技術含量高、支撐引領作用強的重大產業項目,為未來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二是以高質量建設為目標,抓實重大項目過程管理。圍繞重大項目高質量建設目標,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審批核準程序,減少不必要審批,保證項目盡早開工。做深做細前期工作,抓緊抓實項目建設進度,推動在建項目提速放量。
三是以發揮乘數效應為關鍵,抓實重大項目撬動效應。重大項目投資要有效,關鍵在于充分發揮乘數效應。著力優化布局重大項目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構建以國家政策性投資為基礎、市場型投融資為補充的多元化投融資體制,創新重大項目投融資模式,吸引各種市場主體結合自身資源參與重大項目建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
重大政策體系是確保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向縱深發展的重要保障。
一是實施產業發展激勵政策,打造創新型先進產業基地。實施科技創新激勵政策,鼓勵優勢產業加大研發投入,打造高質量產業集群。實施金融支持政策,鼓勵優勢企業開展跨地區、跨行業并購,打造一批具有顯著引領帶動作用的創新型大企業。實施“專精特新”和民營企業扶持計劃,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促進民營經濟不斷繁榮。
二是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建設全國重要人才高地。瞄準戰略性產業發展需要,花大功夫、下大本錢在國內外引進院士、國家級人才、關鍵人才、領軍人才等高層次人才。積極組建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引育創新研發團隊。從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等多方面健全人才工作機制,著力打造全國重要人才高地。
三是加快創新型金融資源集聚,協同共建西部金融中心。順應戰略新興產業的資金需求特點,在促進傳統金融機構不斷發展壯大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引導創業投資基金和天使投資人重點支持初創期和成長期科技型企業。向全國前三大經濟圈看齊,未來積極聯合申報中國第四個證券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