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杰
(定西市岷縣麻子川鎮畜牧獸醫站,甘肅 岷縣 748400)
近年來,岷縣堅持“立草為業、草畜并舉、生態優先、循環發展”的理念,圍繞“產業興旺、助農增收”的目標,聚力推動養殖企業(合作社)擴大再生產,大力提升特色產業發展水平,強化項目支撐能力,著力構建畜牧業發展新格局。
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岷縣畜禽飼養總量達95.4萬頭(只),存欄量達53.9萬頭(只),其中:牛14.3萬頭,羊17.3萬只,豬7.1萬頭,雞15.2萬只;出欄量達41.5萬頭(只),其中:牛5.3萬頭,羊11.4萬只,豬8.2萬頭,雞16.6萬只。肉蛋奶總產量2.2萬t,畜牧業總產值31.5億元,人均畜牧業收入3 120元。全縣共扶持培育養殖企業(合作社)123個,其中:養牛企業(合作社)29個,養羊企業(合作社)47個,養豬企業(合作社)42個,養雞企業(合作社)5個。先后取得岷縣黑裘皮羊、岷縣蕨麻豬等地理標志認證。同時,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全縣畜牧業發展的決定》,按照“多養多補、少養少補、以獎代補”的方式,通過“差異化、階梯式”獎勵扶持,充分激發出了養殖企業(合作社、場、大戶)的生產積極性,全縣畜牧業向標準化、規模化和集約化轉型升級。
通過靠實鄉(鎮)防疫主體責任,深入開展春秋兩季動物集中免疫工作,強化檢疫和抗體檢測等硬核舉措,岷縣動物疫病防控形勢穩中向好。2021年共完成畜禽免疫124.48萬頭(只),其中免疫牲畜口蹄疫49.49萬頭(只),免疫家禽禽流感、新城疫39.6萬羽,免疫羊小反芻獸疫7.84萬只,免疫豬瘟3.84萬頭,注射羊三聯四防苗6.8萬只,免疫羊痘苗1.93萬只,在蒲麻、閭井、鎖龍3個鄉(鎮)累計免疫牲畜炭疽疫苗14.98萬頭(匹、只),重大動物疫病免疫密度達到了應免數的100%。全年檢測各類畜禽血清4 550份,合格4 366份,畜禽抗體檢測平均合格率為95.96%。
蜂產業是岷縣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縣畜牧部門聚焦技術瓶頸,不斷加大對養蜂戶的培訓力度,2021年開展養蜂技術培訓51期2 010人(次),有效增強了產業科技內生動力。截至2021年底,全縣養蜂戶達6 000多戶,蜂存量8萬多箱,年產蜂蜜1 000 t,產值約1.25億元。同年,“甘肅省蜂業技術推廣總站岷縣技術服務站”和“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岷縣試驗站”在岷縣掛牌成立。
岷縣立足產業發展實際,聚力謀劃實施大項目、好項目。2021年共實施畜牧類項目82個,總投入資金4 663.61萬元。同時,謀劃爭取縣級特色優勢產業專項資金839.05萬元。項目支持和資金投入為岷縣畜牧業發展提供了保障。
岷縣進一步優化農業保險產品,不斷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2021年承保牦牛56 510頭、藏系羊24 182只、能繁母豬1 835頭、育肥豬3 273頭、肉牛5 949頭、肉羊13 624只、雞20 678只、貓尾草2 107.63 hm2、中華蜂51 036箱。
近年來,岷縣畜牧業盡管在總量和規模方面有所擴大,但還是以“小而散”為主,不論是總量還是集中度都不高。全縣散養戶畜禽飼養總量約70.2萬頭(只),占全縣畜禽飼養總量的73.58%,縣內規模養殖場僅十幾家,規模化養殖比重嚴重偏低,產業示范帶動作用不明顯。
岷縣畜牧養殖業還沒有完全擺脫傳統生產方式,與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資源化“五化”標準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在優質飼草推廣種植方面,尤其是集中連片飼草基地建設、飼草料加工方面發展較慢;在肉羊養殖、加工、銷售等關鍵環節沒有形成有效鏈接,抱團意識淡薄,鏈接通道狹窄,致使養殖主體收益降低。此外,肉羊改良進度較緩慢,飼養品種單一,且高端品種較少,導致產業在高質量發展上亟需補鏈延鏈強鏈。
雖然岷縣近些年“三品一標”認證數量大幅增加,蕨麻豬、黑裘皮羊、貓尾草等特色畜牧品牌建設初具規模,但品牌效應較弱,沒有形成市場影響力。此外,企業自身缺少文化支撐和品牌意識,重創建輕推廣,主打品牌主要以省內市場為主,沒有真正強起來、走出去。
合作組織是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對上接受政策、技術、信息,對下引導、培訓、服務、帶動農戶。現有各類合作社實際發揮作用不強,近兩年畜禽及其產品市場價格波動較大,政府扶持經營主體專項資金被整合,致使經營主體主動投入擴大再生產的積極性受挫。
岷縣從事畜牧業生產的絕大部分業主用地主要以租賃或流轉方式獲得,前期投資完成后,由于土地原因,已經形成的投資難以成為“有效抵押物”,導致一些養殖場貸款困難或所貸數額較少、周期較短,無法繼續擴大再生產,有的養殖場甚至因資金鏈斷裂倒閉或轉產。
盡管動物防疫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但獸醫與家畜比例嚴重偏低,動物防疫體系建設仍較薄弱,應急處理能力欠缺。此外,鄉村獸醫出診一般靠鄉際公交或摩托車,機動性能差,工作效率低。現有鄉村獸醫大多半農半醫,專業技術水平低,難以形成抵御動物疫病的有效屏障。
一是專業技術人員理論水平較低。畜牧系統盡管在干部職工的政策理論和專業技術上花大力補課,但是干部整體老齡化較嚴重,慣于沿用老方法、老經驗,沒有跟進學,學用結合還不夠緊密。二是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在入戶指導培訓過程中,技術人員缺乏主觀能動性,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影響了農戶養殖收益。此外,培訓方式過于單一,通常以會議講授為主,缺乏現場實操演練,脫離生產實際,培訓效果大打折扣。
3.1.1 確定引領目標 基于勞動力流失現象,可以通過直補機械裝備解決勞動效率低的問題,也可以以村、社為單元構建作業聯合體,推行“小規模、大群體”模式。同時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在貸款補貼、項目建設、家畜引進、農業保險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解決農戶后顧之憂,全力做好鄉村振興的領路人。
3.1.2 強化企業扶持 對于養殖加工企業的扶持,不建議資金投入式的“輸血”幫扶,政府層面可委托成立第三方評估機構,對企業經營、管理、財務等狀況進行綜合考量,針對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同時慎重把握幫扶的“度”。
3.2.1 建立聯結機制 就岷縣而言,大型飼草種植、畜禽養殖加工企業的土地均來自流轉租賃,企業要通過雙方滿意的利益聯結機制與農戶建立穩固的聯結體,農戶以生產要素入股企業,形成共進退、抱團發展的利益聯盟,進一步凝聚發展合力。
3.2.2 加強技術指導 鑒于廣大養殖戶技術短板問題,企業要在幫帶過程中將最新種植、養殖、加工集成技術逐步應用到農戶實際生產中,提高產業科技貢獻率。
3.3.1 強化培訓指導 畜牧主管部門要加強技術培訓,針對不同畜禽、不同生長階段,及時優化培訓方案,提高養殖戶應用前沿科技的能力。
3.3.2 推動草畜一體 要從下到上全面實現草畜一體化,鼓勵從業者將種草和養畜有機結合起來,通過降低飼料成本提升養殖效益。
3.4.1 強加工提收益 通過強加工提升農戶養殖收益,帶動產業發展的積極性,引導更多下游加工企業入駐岷縣,從畜禽活體銷售向深加工轉型。同時,致力于提升產品品質、拓展產品銷路,對現有已形成加工規模的蜂產業,強化品牌引領,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重拳”產品,拓展產品銷量。
3.4.2 配套冷鏈物流 強化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疏通鄉鎮、縣域乃至省際運輸渠道,使產品真正“走出去”,實現利益最大化。
政府要發揮引領作用,高位推進產業發展;企業和農戶在固本強基的同時要向外拓展,強化協同協作;通過產業發展拉動三產,走種植、養殖、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循環發展的路子,才能穩步推進岷縣畜牧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