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點點
(湘中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湖南 邵陽 422000)
當前,少數民族的音樂資源有待進一步挖掘,這樣既能在現代社會中傳承少數民族文化,又能充分發揮民族音樂傳播民族精神的功能,甚至可以傳播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所具有的人文思想,熏陶人們的心靈,民族音樂的“泥土氣息”還會使人們更加熱愛大自然。少數民族地區往往自然環境惡劣,道路設施落后,人口相對較少,經濟相對不發達,這些因素對傳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帶來了較大困難,如何有效開發少數民族音樂資源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為此,本文著重研究現階段有效開發少數民族音樂資源的途徑,以便更好地傳承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為中國音樂藝術事業的健康發展作出貢獻。
人類的生活豐富多彩,人們既要為衣、食、住、行而奔波,也要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一般來說,不管是原始社會的人,還是現代社會的人,都對音樂有極大的喜愛之情,這源于音樂有優美的旋律和豐富的情感。少數民族音樂基本上是對人們生活狀態的描述,它可以讓勞累一天的人們感到精神上的放松,更使少數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充滿詩情畫意。少數民族音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地人的思想情感,這些歌曲能讓外界人更好地了解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認同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及民風民俗。在不同的少數民族地區,其音樂都是對少數民族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像云南苗族以“山歌對唱”來表達愛情,青藏高原地區的藏族民歌曲調質樸、聲調高亢,以情歌(拉伊)為主,能帶來令人神往的感覺,如索朗旺姆演唱的《走出大山》,以及拉姆措演唱的《瑪吉阿瑪》等都體現了藏族民間音樂的情感表達風格。
少數民族音樂一般都是思想內涵極其深刻的藝術作品,描述了原住民的生活場景,塑造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表達了音樂創作者對淳樸的民族生活的熱愛與贊頌。這些少數民族音樂不只是原生態少數民族社會文化的縮影,還對現代人的生活起著一定的啟迪作用。人類社會本身就是多樣化的,在不同的時代,各地區少數民族的生活環境不同,思想觀念不同,其喜、樂、哀、愁的程度也不相同,這就決定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也獨具特色,他們所創作的音樂形式更是千差萬別。少數民族音樂形式基本上都反映了本民族的生活,表達了音樂創作者對少數民族生活的謳歌[1]。進一步講,少數民族的歌曲形式沒有脫離他們生活的環境,像蒙古族生活的廣闊草原決定了他們的音樂音調高亢、氣息悠長,令人回味無窮。
音樂是豐富人們精神世界的重要形式,它能承載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情感,不斷向外界展示少數民族的獨特文化,讓更多人了解少數民族,融入少數民族的生活。通過聆聽少數民族音樂,人們能夠了解少數民族的悠久歷史和他們艱難的發展過程,進而了解少數民族人們的樸實生活和真情實感。他們樸實無華的行為,崇德向善的情感,都是人類所具有的美德,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具有巨大的育人價值,在物欲橫流的今天,這些美德應得到大力提倡。例如,侗族的代表性音樂為“大歌”,演唱者由各類人群組成,包括男、女,老、少,形式獨特、旋律優美,表達了侗族人的民族情感,表現了侗族音樂獨有的人文特色,傳唱千年也經久不衰。
中國音樂文化豐富多彩,內容包羅萬象,其中,少數民族音樂更是獨具特色,令人回味無窮。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源于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實踐,能讓欣賞者感受到當地的民風民俗。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音樂文化更是取得了較大發展,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然而,在少數民族地區,雖然音樂資源十分豐富,但是,因地理位置偏遠,傳承人員欠缺,少數民族音樂并未獲得較好發展。與此同時,由于西方流行音樂不斷涌入,國內很多年輕人都傾向于學習西方音樂,覺得民族原生態音樂不合時宜,甚至鄙視演唱少數民族音樂的人[2]。不僅如此,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許多動物、植物都瀕臨滅絕,創作少數民族音樂的天然資源庫受到重創,這嚴重阻礙了當代少數民族音樂創作的前進步伐。總體上講,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年輕人不僅對少數民族音樂失去興趣,也沒有從思想上重視少數民族音樂,似乎少數民族音樂只是人們閑暇時消遣的樂曲,人們根本沒有意識到,少數民族音樂承載著本民族的精神。以上種種因素使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舉步維艱。
中國的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每一個民族的音樂元素都展現出濃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它們對于弘揚中華傳統音樂文化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其中,少數民族音樂是中國少數民族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創造的藝術成果,形式多樣,內涵豐富,代表了某一歷史階段人們的情感和理想。當全球化趨勢越來越突出時,外來文化大量涌入中國,向中國人傳遞著各種各樣的“他者”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也要“走出去”,面向世界,才能彰顯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顯示我國的文化軟實力。現今社會,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音樂在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方面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少數民族音樂,更能體現高尚的民族精神,大力開發少數民族音樂資源可以發掘民族風情、民族文化內涵。同時,不斷開發優質的少數民族音樂資源既可以培養現代人的民族文化意識,又能反映不同民族的精神面貌[3]。
少數民族音樂資源極其豐富,一旦得到充分利用,讓少數民族音樂發揚光大,就能為我國音樂藝術事業增添光彩。如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樂團隊建設也開展得紅紅火火,這些音樂團隊在很大程度上起著傳播音樂文化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新的時期,要想有效開發少數民族音樂資源,可以加強民族地區的文藝團隊建設,讓文藝團隊將不同少數民族的音樂特色展示給公眾,并在此基礎上組織群眾進行音樂藝術交流活動,增強人們對少數民族音樂的理解,讓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少數民族音樂。例如:可以多種形式開展少數民族音樂文藝活動,像民歌演唱、樂器演奏、戲曲表演等都可以,作為政府部門,也要相應地組織一些大型音樂交流會,號召每個少數民族選派優秀的民族音樂歌手和代表人員參會,將本民族音樂分享給其他民族,大家相互借鑒、相互學習,不斷展示少數民族音樂的特色[4]。在音樂文藝團隊表演結束以后,再安排各個民族音樂的歌手和代表人員進行點評,以便創新少數民族音樂,豐富少數民族音樂資源。
要想傳承優秀的少數民族音樂,首先要開發優質的少數民族音樂資源,打造具有傳承價值的少數民族音樂作品。目前來看,民族音樂的傳承手段不再單一,已經擺脫了傳統的傳承民族音樂的套路,采取了更加先進的傳承方式,如多媒體手段就能很好地傳承民族音樂。同理,要想有效開發少數民族音樂資源,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運用高效的信息技術開發并宣傳少數民族音樂,比如,采用互聯網、多媒體等多種形式的宣傳彰顯少數民族音樂的文化魅力。同時,由于時代的變化,少數民族音樂也要與時俱進,融入現代社會,比如,可以將傳統的少數民族音樂表現方式與現代思想理念進行融合,為其在當下的高效傳承奠定基礎。
進一步提升少數民族音樂資源的開發效果,既是對少數民族音樂資源的創新,也是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軟實力的展現,民族音樂承載著少數民族的文化,集中表現了少數民族的生活理念和精神追求。若想更好地開發少數民族音樂資源,就要充分利用少數民族民俗節日活動,盡可能發揮民俗節日文化空間的功能,以便達到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群體性傳承效果。例如,在有的少數民族地區,傳統的紅白喜事活動和節日活動十分活躍,像巴東、長陽地區土家族的“跳喪鼓”歌舞就非常引人注目,它依托土家族的傳統習俗,拓展出新的功能,能給人帶來眼前一亮的感覺。久而久之,這種傳統的少數民族音樂就不可能失傳,反而會更加吸引公眾,以獨具魅力的民族音樂促進少數民族傳統民俗的復興。
音樂文化主要是通過個人表演、群體表演等形式呈現于世人眼前,具有“陶冶情操、催人向上”等效果。如今,時代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的生活追求也更加多元,音樂文化既滿足了人們的聽覺需求,又滿足了人們在精神層面上的需求。在少數民族地區,音樂文化不只能讓人們娛樂,還對生態文明建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推動作用。從這個層面來講,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融入人文精神建設,構建和諧的音樂文化生態,可以提升現代少數民族的生活質量[5]。例如,在開發少數民族音樂資源的過程中,協調好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和生態環境的關系,以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景觀為主,兼顧遺產保護,增強周邊居民的地域認同感,在保留原有建筑生態的基礎上,創新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生態,讓少數民族音樂資源更好地美化生活環境。
可以將少數民族音樂資源融入城市景觀設計,不僅要注重對環境的裝飾,還要注重人文內涵的打造,使其與人們的思想融為一體,形成精神上的長久共鳴。不同地區都有自己的英雄人物,這些英雄人物現在已成了備受尊崇的歷史人物,將其通過少數民族音樂展示出來,會讓人眼前一亮,人們會回想起曾經的歲月,感嘆過去的滄桑,更加珍惜當今的幸福生活。為此,城市景觀設計師可以將具有英雄歷史人物內涵的少數民族音樂藝術引入旅游景點,再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與當地景觀設計合理地融為一體,形象地展示于相應的角落中,使其為人們帶來內心的震撼。不難想象,少數民族音樂所展現的歷史人物會激發人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彰顯民族音樂特有的品質。
總之,為了更好地傳承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提升民族自信,很有必要傳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讓博大精深的民族音樂藝術為現代人的生活注入新的養分,在讓人們充分體驗民族文化鄉土氣息的同時,增強人們的愛國意識。長期以來,音樂藝術創作人員都會借助民間音樂元素豐富自己的作品,民間音樂元素為音樂藝術家的創作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靈感。然而,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沖擊尤為強烈,以至于許多人忽視了中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存在,民族民間音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族意識覺醒的當下,我們應將其發揚光大,充分挖掘民族民間音樂的精髓,大力開發少數民族音樂資源,傳揚少數民族音樂,讓少數民族音樂為中國音樂事業的蓬勃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