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尹剛 杜 易 季文杰
(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 江蘇 常州 213147)
建設類高職院校承擔著培養人才的重任,需要依托建筑行業提升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具有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敬業的工匠精神的緊缺人才,為建筑行業提供人才支撐。
1.1 用人單位的現實需求。卓越工匠實踐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其是否滿足崗位的需求。目前社會上用人單位已經破除了唯學歷的評價標準,需要人才具備高超的技能水平和綜合知識能力才能勝任崗位。一般來說,用人單位傾向于選擇具有突出技能和良好專業素養的人才,而卓越工匠的實踐能力就是用人單位看重的指標,它可以為用人單位帶來技能水平的提升,從而帶動行業技能水平的整體提高。卓越工匠的實踐能力也影響個人業績,評價一個人的標準是以業績來衡量,如果他具有突出的實踐能力,就會為用人單位做出更好的業績。
1.2 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只有具備實踐創新能力,掌握實踐技能,才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實現自身價值。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希望能夠學到與企業相關的知識和技能,能夠結合社會生產進行學習,需要實踐和知識技能相統一的教學模式。在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知識與能力兩方面的培養,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能力,實現生產與學習的緊密結合。
2.1 缺乏實踐能力的培養環境。卓越工匠的實踐能力需要長期的培養,需要堅持不懈的系統學習,學生除了學習專業知識之外,還要具有較高的職業能力[1]。目前,一些學校開設的課程都是理論和實踐分開,沒有將二者進行有機結合。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側重于學生專業知識能力的培養,對于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不利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學生在學習完理論知識之后不能及時進行實驗實訓操作,在這種環境下,使得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相脫節,不但影響教學效果,也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2.2 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不能有效結合。當前,一些高職院校面臨著畢業生就業率下降的困境,原因之一在于學生學習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要求嚴重脫節,不能很好的適應社會需求,學校在培養人才時不能積極了解社會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沒有靈活的根據社會變化去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只注重學生的知識能力培養,而忽視了實踐能力的培養。理論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忽略,不能充分發揮積極性,束縛了創新思維,不能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2]。理論知識的學習只是偏重于學生的簡單理解,而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懂得如何去做,但是不能形成發散思維,不能形成適應社會的實踐能力,嚴重影響到卓越工匠的創新能力培養。
2.3 教學評價方式不利于培養實踐能力。現在的教學評價方式較為單一,一般都是考試為主,注重學生對知識的單純記憶,不能較好的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也不能將其與工作環境相協調。評價方式單一,不能將所學專業課程綜合進行評價,無法拓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忽視了學生個體的差異性。
3.1 加強校企合作,推進產教融合多元業態創新。大力推進產教融合多元業態創新發展是培養卓越工匠實踐能力的必要舉措[3]。高職需要打破與企業之間的界限,以產業發展和企業需求為目標,大力培養卓越工匠的實踐能力,從而提升服務社會的能力。建設類高職需要大力發展產業學院,與政府、企業共建,實現資源共享、風險共擔、利益均分的合作模式,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具體產業發展目標,聚焦產業鏈,實現產教融合的良性互動。校企雙方整合各方面的資源,集資金、人才和技術于一體,共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社會培養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建設類高職要加大與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合作力度,要與企業真正形成良性發展,選派教師去企業掛職鍛煉,助力企業進行技術攻堅,共同攻克技術難題。安排學生到產教融合型企業進行實習,學習企業一線先進的實踐技能,從而優化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3.2 大力優化卓越工匠實踐課程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要引進教學工廠,提高實踐教學的水平。把企業的真實環境和實踐項目引入到學校的教學過程中,把企業項目、企業生產和學校教學有機結合,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學校教學車間承接企業的研發項目,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訓場所,實訓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生產技術攻堅和科研項目攻關,讓學生通過參與一些企業高質量研發項目來完成一系列的技能訓練,把握企業生產流程,同時把研發出來的科研成果提供給企業。通過教學工廠的生產研發過程,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實踐,解決學生操作技能水平低的問題,還可以實現科研項目孵化的問題,讓學生提前了解企業的發展方向。通過這些項目來把知識和技能形成產業發展任務,在工作技能操作訓練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3.3 探索多元化的實踐能力培養方式。目前國際上對于實踐能力培養的方式有很多,如澳大利亞TAFE 模式、德國雙元制等,這些模式都是發揮企業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到真實的職業環境進行訓練,突出教學環境的真實性,實現自身實踐能力的提高。要學習國際成功經驗,創設真實的職業環境,讓學生在真實環境進行頂崗實習,參與虛擬實踐操作,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實踐學習興趣,增強自身的實踐體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