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璐,淮 妮,邊 瑞,趙文華
(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機電學院,陜西 咸陽 712046)
2012年11月,易觀國際董事長于揚首次提出“互聯網+”理念。到目前為止,“互聯網+”理念已經在我國傳播、推廣近十年。期間,隨著互聯網行業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普及,互聯網思維滲入各行各業,有力推動了各個傳統行業的產業變革和結構重組,逐漸形成了“互聯網+”新型融合模式,對我國傳統行業發展走向以及經濟生態結構產生了深刻的歷史影響。于揚認為,“互聯網+”可以形成一種鏈接不同行業產品和服務的跨界公式,利用這個公式能夠開創更多用戶場景和創新發展思路[1]。此想法一經提出,各行各業的從業者都開始思考如何將互聯網平臺和互聯網思維引入本行業發展,建立新的行業發展方向。
2015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我國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報告指出,科學全面的“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制定,能有效推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相關高精尖技術與我國現代工業有機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等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進而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更廣闊的行業領域和國際市場[1]。隨后,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為我國“互聯網+”思維模式融入制造行業、服務行業提供了行動方針,有力推進拓展互聯網應用領域,為各個傳統行業與互聯網行業共建經濟發展新形態起到顯著促進作用。“互聯網+”新業態的逐漸成形和不斷發展,對傳統行業從業人員的跨界融合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都提出了更高、更專業的要求。
在“互聯網+”經濟發展形態的歷史潮流之下,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國家和社會輸送專業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同樣走到了謀求發展、思變革新的岔路口。在互聯網思維快速發展和普及的行業趨勢之下,高等職業院校所設各個專業的現有人才培養模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還有待商榷,加之畢業生在就業、從業過程中反饋所遇到的創造力不足、創業技能欠缺、職業生涯發展受限等問題,更是實時提醒著職業院校要及時根據不同專業的自身特點合理調整人才培養模式。面對協同創新、跨界融合、交互應用的行業需求,如何在培養職業院校學生熟練專業操作技能的同時,實現對其創新性思維方式的訓練,開發深層次的創造力,增強創新創業核心競爭力,適應快速迭代更新的社會發展形式,是高等職業教育必須迎接的新挑戰。
本文以“互聯網+”發展模式為支點,以社會需求和行業需求為導向,根據咸陽職業技術學院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現行人才培養方案,按照“理論基礎、實踐提升、創新培育”的整體思路,有機結合“創新課堂、實踐積累、校企合作、以賽促學”等多元化形式,探索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
對于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而言,其目前的人才培養方案設置側重于專業理論以及專業實踐課程,重點培養學生的理論基礎和專業實操技能,而在創新創業方面僅僅設置職業生涯與就業指導一門理論課程,未設置創業實踐課程或創業技能指導課程。在課程設置方面未能形成完整的創新思維培養環節,缺少帶領學生參與頭腦風暴、交流創新想法、提升創新思維能力的輔導和培育模塊,存在創新創業教育浮于表面、創新創業技能指導不足等問題,導致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知僅僅停留在淺薄的理論層面,不能有效地轉化為自身能力的提升,在實際應用相關技能的場合學生往往表現得束手無策。
現行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創新創業思維培養方面本就不足,尤其是創新實踐方面更是少之又少。在平時的課程學習和實訓練習過程中,學生少有將思維火花和新穎想法付諸實踐的機會。實踐機會不足的現狀直接導致學生缺乏與創新創業教育老師溝通交流新穎想法的積極性。腦海中富有創造力的點子往往就這樣一閃而過,無法落地實現,故而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得不到切實提升,難以積累實踐經驗。因此,在面對一年一度的“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等機會時,作為教師常常看到學生空有創新想法,卻因實踐經驗不足、團隊合作不暢、問題處理不當等原因錯失機會,難以將創新想法成形和進一步推廣。
創意的誕生和產品的創新都離不開思維的碰撞和交流,在討論和思辨過程中激發更好的創意和想法,是完善和健全創新思路的良好形式。尤其對于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而言,學生在工程實訓課程中,通過實際操作對加工機床、設備產生更進一步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萌生改進設備和裝置的新想法、新創意,同時在專業理論課堂中也可能產生具有價值的創意和想法,但一方面由于缺乏與同學、老師的深入探討和交流,另一方面高等職業院校現階段普遍缺乏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學生難以獲得從創意到產品的實踐平臺支持,最終因創新土壤匱乏導致學生對創新創業逐漸失去信心和興趣。
為了培養富有創造力、創新思維、創業能力的專業技能人才,高等職業院校必須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強創新理念的培育,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教學環節的始終。在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恰當融入創新思維和創造力訓練[2],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傳統工業機器人技術行業可能存在的創新點,在理解、領悟課本知識的同時,把“互聯網+”新業態開放、變革、交互的核心動力深度融合到傳統工業機器人技術行業之中[3]。此外,通過在教學環節中增設創新創業類的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創新訓練環節,讓學生全程高度參與從創意到產品的創業過程,以創新創業課程為驅動,提升學生在創新創業方面的理論知識儲備和創業能力。
以目前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為例,缺少學生參與創新創業過程的機會和平臺。如果僅僅依托“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大型賽事,學生積極性不足,參與度不高,且參賽機會有限,難以獲得系統化的能力訓練和提升。職業院校相關教師應該認識到,可行性強的創新創業項目的提出源于學生扎實的基本技能和先進的創新理念,后期項目成功落地、實現轉化的前提是團隊成員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一定的創業基金積累,這些都需要長期持續的人力、財力和智力的投入。
對于職業院校而言,充足的實踐機會和豐富的平臺支持是真正幫助學生建立自主創新意識、提升團隊協作能力、學習創業技能的重要途徑[4],在人才培養模式中,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創新創業實踐機會,鼓勵營造“全民創新”的校園文化[5],培養學生敢于創新、積極探索的精神,同時增加資金投入,以實踐活動帶動學生探索創新和創業的更多可能性,培養具有互聯網思維模式的專業技能人才。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將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落到實際應用和生產中,為滿足這一目標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豐富的實訓課程以訓練基礎操作技能,設置崗位實習以制造應用鍛煉實操技巧。學生在實訓課程磨煉技能的過程中,以自身作為體驗用戶,積極思考在產品制造、裝配、設備使用及操作等流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打磨各個環節的不足,探索用戶潛在需求,挖掘創新創意。另一方面,在學生走進企業崗位實習的環節中,基于企業生產制造過程發掘企業需求,從中提取創新思路,進而把參與學校創新創業活動積累的經驗投射到更廣闊的“互聯網+工業機器人技術”行業發展新模式中。相關教師以學生在課程實訓和崗位實習過程中的調查研究結果為參考,融入互聯網思維對用戶需求開展深入分析,改進并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基于行業需求和社會需求實現對人才創新創業意識、互聯網思維培育的內在推動。
我國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傳統行業借助互聯網思維不斷變革,加速推進產業重構和轉型,在這樣的時代潮流下,行業需要更多富有創造力和創新技能的專業人才[6]。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的重要環節,科學合理、與時俱進的人才培養模式是輸出高質量人才的奠基石。以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為例,當前人才培養模式的重點在專業知識和實操技能上,這導致培養的人才走向社會后并不具備基本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阻礙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影響行業“互聯網+”模式變革進程。建立健全創新創業培育環節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備創新意識的專業技術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課題。
高等職業院校的相關教師和學生要清醒地意識到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到創新創業教育對于形成完整、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必要性。把握當下“互聯網+”經濟發展新形態與創新創業教育環節的重要內在聯系[7],教師和學生要充分發揚創新創業精神[8],積極投身到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活動當中,持續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多樣化創新創業課程的開設是完善高等職業院校創新思維訓練和創業技能培育環節的首要任務。在具體的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置上,應高度重視創新創業類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開設,同時輔以相關勞動理論及勞動實踐課程。以互聯網思維為核心的創新創業課程可以幫助學生學會用互聯網思維來思考問題,學會用信息化時代的視野去看待問題,以更全面、更新穎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通過理論知識與創業實踐活動有機結合的方式,拓展創新思維,由創新創業導師帶領學生完成從創意火花、頭腦風暴、創業計劃書開始,到團隊協作、產品孵化、后期推廣等一系列激發創造力、提高創業能力的創業環節, 加強創意交流和創業指導課程建設。勞動理論課程及實踐課程的開設,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引導他們合理解決實際問題,避免“紙上談兵”。對于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通過科學的課程配置,切實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操作技能,保障職業院校雙創教育落到實處。
創業導師作為學生訓練創造思維、鍛煉創業技能過程中重要的引路人,其自身過硬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具有前瞻性的開創意識對學生的雙創發展和后續職業生涯發展尤為重要。高等職業院校不僅需要不斷提升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的業務能力,有效提升創業導師的綜合素養和專業水平,還需要投入更多的師資力量專注于創新創業教育,壯大師資隊伍,保障教師指導創業項目的質量。與此同時,高職院校還需要廣泛吸納具有豐富實踐經歷和工程經驗的企業導師[9],借助企業導師更多樣化的思維和視角拓展學生的創新思路,在生產制造方面提供更符合實際需求和標準的指導意見。建設以校企合作為橋梁的創新創業教育校企雙導師機制,推行校內創業導師和企業創業導師共同指導創業項目的多線程模式,從多個角度完善培養學生創造力和創業能力的雙創教育體系。
多元化創新創業平臺的建設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實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平臺的建設主要包括創新創業活動和創業實踐基地。一方面,豐富的創新創業活動可以帶動學生積極參與創業實踐,沖破局限、開放思維,打磨自身創業技能。形式多樣的創業活動和比賽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校園氛圍,實現“以賽促學”,進而幫助學生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生態。高等職業院校應注重開發多樣的創新思維訓練活動以及創業賽事,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在創業實踐中豐富經驗、突破自我。另一方面,高等職業院校應加速建設多功能創業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多功能創業實踐操作平臺,保障創意落地,從而反向帶動學生投身于創新創業活動當中。進一步地,創業實踐基地的建設可以滿足創意產品轉化的需求,協助推動后續項目孵化和推廣,是創新創業教育形成閉環的重要前提。
“互聯網+”新業態的蓬勃發展對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創新創業技能標準。高等職業教育在面對這樣的社會和行業發展趨勢時,積極思變革新,查漏補缺,改進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富有創造力、具有創新思維、創業能力的高水平專業技能人才為目標,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才能推動畢業生優質就業,為國家和社會輸出高質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