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芳云,朱旭,余晨光
(1.廣西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柳州 545006;2.武漢理工大學 汽車工程學院,武漢 430070;3.武漢理工大學 現代汽車零部件技術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武漢 430070;4.武漢理工大學 汽車零部件技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武漢 430070)
進入新時代,人民對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及精神層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推動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創新。2020 年教育部頒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要推動廣大教師進一步強化育人意識,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見功見效。”在開展課程思政實踐時,應準確把握課程思政的內涵,結合專業課程實際深入剖析課程思政的內在機理,積極探索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科學構建課程思政平衡生態系統。
何為課程思政?何玉海[1]認為課程思政是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是一種教育方法,是在全員參與下,對學生予以全方位、全過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譚澤媛[2]認為課程思政是學校利用所有非思政課程開展思政教育的體系,而不是具體的課程;李國娟[3]認為課程思政是讓所有課程都有育人功能,直擊高校課程體系和教育實踐中存在的“痛點”;許小軍[4]認為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專業課程中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教育的內容融為一體;徐興華等[5]認為課程思政的初衷和主旨就是為了調動高校內部資源,開展好新時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終極目標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
從字面上看,課程思政由“課程”和“思政”兩個詞語組成,“思政”是中心詞,“課程”是修飾詞。課程思政通過運作整個課程來實現,解決好專業課程教育和思政教育脫節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類課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因此,課程思政的基本內涵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內容上要“融入”,應根據不同課程的特點,形成不同的方式方法,要因勢而化、因時而進和因勢而興去挖掘課程思想政治元素;二是方式上要“隱形”,應以“春風化雨”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將思想政治元素滲透到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而非弱化專業課程本身的教學;三是模式上要“全員”,不僅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而是全體教師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發散到各類課程中,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汽車動力學是汽車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主要介紹汽車綜合性能的評價方法,提供從事汽車設計、試驗等所需要的專業知識。課程團隊在課程思政實踐過程中大力挖掘思政元素,梳理出具有普遍意義的“五個堅持”,進而總結出專業課程課程思政的內在機理。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培養人。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融合,結合課程相關知識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同頻共振,交相輝映。例如在講授汽車經濟性時,介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藍天保衛戰、世界能源狀況尤其是中國能源消耗等背景,教育學生在汽車開發中樹立“節能減排從設計做起”的意識,為建設“美麗中國”添磚加瓦;在講授汽車制動性時,給學生展示交通事故現場的圖片和視頻,告誡學生在汽車開發中要堅持“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原則,為建設“平安中國”貢獻力量(圖1);在講授汽車平順性時,讓學生述說乘坐拖拉機和高級轎車的感受,引導學生在汽車開發中始終圍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需求,為建設“魅力中國”盡其所能。

圖1 思政教案:制動效能的恒定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程講授,傳授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更是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的系統思維和創新思維。該課程主要講授現代汽車的多方面綜合性能,團隊教師十分重視學生唯物辯證思維的培養,在介紹汽車動力性與經濟性時,告知學生兩者既有關聯又有矛盾,引導學生用唯物辯證法的思想分析和處理問題。針對不同類型汽車的實際需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合理匹配動力裝置參數。在介紹汽車操縱穩定性與汽車行駛平順性時,同樣運用唯物辯證思想來分析研判前后兩者的關系。這種學習方法不僅適用本課程的學習,對學生今后在工作過程中分析和解決工程問題,也深有裨益。
汽車行業正在朝“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以下簡稱“四化”)的方向轉型升級,課程在闡述基本的理論依據基礎上,為學生傳授最新、最前沿的理論知識,以滿足行業轉型升級需求。例如在介紹汽車動力性與經濟性時,引入純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動力性和經濟性分析與計算,并解析行業中十分關注的電動汽車動力裝置參數匹配問題;在介紹汽車各項性能時,均引入汽車智能化、輕量化控制方面的內容。教師團隊中的行業企業專家也參與課程授課與研討,注重解讀中國汽車行業轉型升級及現階段汽車設計過程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使學生保持對行業發展動態的敏銳,涵養行業情懷和家國情懷。
積極拓展實踐途徑,弘揚工匠精神,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課程以“正確設計、高效駕駛及合規試驗一輛賽車”為目標,引導學生開展結構參數、使用參數和性能參數的匹配,強化汽車開發中的法規意識。以賽車實際設計制造過程中的問題為牽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主動性,及時有效地將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轉化,同時將實踐中的經驗即感性認識再上升到理論層面,這個過程提高了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理論知識傳授與工程實踐鍛煉的不斷轉化、相互融合,也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工匠精神”。
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用教師的優秀人格、高尚品質和知識的獨特魅力去感染學生,用教育影響學生。對于學生學習的效果,教師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考察,可以是課堂上對學生發言的評價,可以是課間和同學們的“噓寒問暖”,亦可以是課后的問卷調查。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通過教學軟件獲取學生學習效果也更容易、更便捷。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建議,發現學生學習中的瓶頸,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困惑,這也是課程思政的重要組成部分。團隊教師從一絲一毫的細節做起:“幾點到教室?有沒有拖堂?調不調課?每堂課備課多長時間?有沒有和學生交流溝通?有沒有對學生提出的疑問及時解答?如何出試卷?平時有沒有對學生提出明確紀律要求?”等,始終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己任,秉承回歸育人本質,開展言傳身教。
課程思政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運用生態學方法,其核心是使生命主體與所處的環境相適應,克服從個體出發、獨立思考的方式,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發展。美國學者麥茜特指出:“生態學的前提是自然界所有的東西是聯系在一起的,它強調自然界相互作用的過程是第一位的。[6]”借用生態方法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構建課程思政平衡生態系統(圖2),運用生態系統觀來認識事物,是把“課程”與“思政”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它的各個部分(育人意識、目標導向、自然融入和學情反饋等)構成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子系統,共同形成一個有機的活體。

圖2 課程思政平衡生態系統
“破除思想堅冰,涵養育人智慧”。部分工科教師認為專業課程教學中涉及思政課內容會使教學變得枯燥,甚至出現思想政治教育無用論的觀點,這是混淆“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概念。若只是將課本知識照本宣科地傳遞給學生,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明顯相對較弱。課程在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還肩負著為民族的存續和發展傳遞文化基因的使命[7],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的”。課程本身體現著國家意志,每門課程自身都可以與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和社會等相適配,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汽車動力學課程團隊挖掘出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與唯物辯證、與行業轉型、與創新實踐和與人文關懷相互作用等重要融入點,不讓知識僅停留在純知識的范圍內,不斷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教育是對信仰追求的實踐活動,是人與人精神的契合,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8]。課程思政的發展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握好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努力做到教民之所需,育民之所求。教師在課程思政的建設中應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科學前沿、生態環境和社情民意,以“鉆釘子的精神”深度挖掘課程本身的思政元素。以汽車動力學課程為例,將汽車行業的“四化”發展趨勢、碳中和碳達峰的“雙碳”戰略和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前沿技術巧妙對接到相應課程內容上;對于制動防抱死系統ABS、電子穩定性程序ESP 等“卡脖子”技術的講解合理安排到教學過程中;科學設計課程重、難知識點的講授,由表及里,層層遞進,做到深入淺出,學生更易理解和掌握。
“潤物無聲,靈動施教”。不少工科教師將課程思政視為“植入”,較難挖掘課程本身的思政元素,十年如一日的授課方式,突然改變,難免會僵硬甚至“變味”。為實現自然融入,融合融通,第一,加強“頂層設計”,需要對課程的知識脈絡進行系統梳理,有序推進課程思政的建設;第二,抓住“牛鼻子”,找準“切入點”,要帶有問題意識地講授,而不應“面面俱到”;第三,牢記“初心和使命”,始終秉承教書育人,注重言傳身教,重視學生的精神需求和情感共鳴。據此,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去分析解決問題,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引導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時,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民情”,通過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形成思政教育上的協同效應。汽車動力學課程團隊教師都是“全國首批黨建工作樣板支部”的成員,他們不忘初心和使命,是一支“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服務社會、為人師表”的德學雙馨的教師隊伍。團隊教師在修訂課程教學大綱,增加思政育人目標的基礎上認真梳理各章教學內容,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完成思政案例庫建設,再針對思政案例,討論如何具體實施,科學設計教學內容,合理選擇教學方法。這種非灌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被吸收,自然而然、潤物無聲地開展德育教育。
制定評價體系,熔鑄前進動能。實現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目標,僅靠教師一方是不夠的,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即學情反饋。學情反饋是為了了解學生對知識內容的吸收程度和對知識實際效用的理解,也是教師實現優質教學的要求。學情是學生的實際,是教學的中心環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情是動態呈現的,需要教師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并發展學生的個性,“一只羊和一群羊一樣放”的觀念不適用于當今教學。以學生為中心,耐心傾聽與收集學生的訴求,不是“走形式”而是“聽心聲”,積極收集學生反饋意見,狠抓落實再出發,在教學中學會“試錯”并不斷地改進。汽車動力學課程團隊在教學中主要通過課堂教學軟件、課程前段和課程結束后的問卷調查及課間與學生的交流溝通獲取學情反饋。通過教學軟件獲取每節課學生學習數據,實時調整課堂教學內容和節奏;通過課程前段的問卷調查知曉學生對本課程學習的適應程度、有無學習困難等情況,及時對學困生采取相應幫扶措施;通過課程結束后的問卷調查了解課程教學改革中的存在問題及學生在課程學習后對知識、素質和能力提升的自我評價,以利于教學的持續改進,不斷提升學生的課程思政學習體驗感、獲得感和滿足感,形成閉環管理。
“進入新時代,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必須回答的根本問題”。汽車動力學課程在教學實踐中突出價值引領,讓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接觸、碰撞和融合。“如鹽入水”施教,方能“如魚在水”。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推進課程思政的建設,使其煥發新活力、展現新氣象。持續涵養風清氣正的育人環境、書香濃濃的課堂環境、熱帶雨林式教學環境和沁人心脾的心靈環境,為新時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