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5 日,我國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云大師圓寂,享年96 歲。
星云大師1927年8月出生于江蘇江都,12 歲在南京棲霞寺出家,1947年從焦山佛學院畢業,1967年在高雄開創佛光山。他畢生致力于弘揚世間佛教,積極推動兩岸佛教交流交往。
很多人因佛學認識星云大師,卻不知道他有著50 余年糖尿病病史;還經歷過2 次中風,如此依舊活到了96 歲高壽。醫生診斷他患糖尿病時,曾說他活不到80 歲。星云大師則說,自己是以“無心”的智慧學會“與病為友”,才得以長壽。
俗話說:人吃五谷雜糧,孰能無病?星云大師自幼便是小病不斷,甚至連瘧疾、爛瘡、肺癆等一些很少見的疾病,他也未能幸免。對自己糟糕的體質和疾病時常侵擾的痛楚,他也曾一度郁悶和排斥,但越排斥越憂愁,越憂愁越恐懼,越恐懼越痛苦,反而更加重了病情。看著刻意的趨逸避苦只能讓自己更痛苦,善于思考的他選擇了勇敢面對:既然甩不掉,擋不住,那就當作朋友吧。從此,他不再排斥,不再怪它,而是愛護它,呵護它,與它和平相處。
星云大師從不諱疾忌醫地反對藥物治療。他在不到40 歲時患上了糖尿病,醫生告訴他:這種病雖短期沒有生命危險,卻很麻煩,能在長期的消耗中產生可怕的并發癥,由此,醫生斷言他的壽命不超過80 歲。
聽說這個“朋友”如此強勢,星云大師該打針就打針,該吃藥就吃藥,在遵從醫囑的基礎上和糖尿病開始了和平共處。因為他能管好嘴巴、及時診治,病情一直被控制得很穩定。后來,糖尿病并發癥導致眼底鈣化,令視神經受損,他的視力日漸模糊。
2013年,他不得不到美國進行激光治療。醫生檢查了他的眼睛,曾形容他的眼睛就像一件破舊的衣裳,經過縫補只會變得更壞,因此斷定他的眼睛只能再看幾個月的光明。結果,不知過去了多少個“幾個月”,星云大師仍尚能辨識物品,四處弘法。
后來,一位眼科權威專家為星云大師檢查眼睛后,驚訝地說:“我在醫界服務20 多年,從來沒看過一位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多次激光治療后,還能保有像你這樣視力的。”
由此專家對大師的保健方法產生了興趣,聽說了他的“以病為友”后,也不禁感慨:既不懼懾于病,又不暴棄于病;既重視藥醫,更力行自養,讓疾病變成一帖良藥。這對于其他正經受病痛的一般人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好的榜樣。
他意志力強韌,在多次受訪時仍笑談病痛,曾告訴醫療團醫師“出家人不怕死”,也曾稱自己早已看淡生死,“人的一生活的歲數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留下的生命意義!”

星云大師一生受疾病折磨,但他與疾病相互尊重。他曾說過,“疾病是修道的增上緣,不要排除它,把病痛當成好朋友,人生會有不同想法,心情也會很輕松!疾病來臨的時候,你不必太畏懼它,可以把它當成朋友,互相尊重,互相體貼,互相照顧,疾病和身體也會共存共榮的。”
在與糖尿病斗爭的漫長過程中,星云大師積累了許多保健、養生經驗,其中,“慢”是他最強調的一點。
2)分析表明,勵磁涌流、潛供電流以及用戶中異步電動機均不會對重合閘成功率產生顯著的影響。影響重合閘成功率的主要因素為滑落性延時故障的延時長度。
星云大師說,人生不能一味地求速成,所謂“飯未煮熟,不能妄自一開;蛋未孵成,不能妄自一啄”,人間萬事都有其平衡之道。他把“慢”的養生功效概括為四個方面。
一是,慢工可以養藝。“慢工出細活”,精雕細琢就是要靠慢工慢慢來。
二是,慢步可以養生。現代醫學證明,慢步可以健體養生。長跑、快跑,適合運動員在競技場上大顯身手,真正的養生還是要靠慢跑。
三是,慢生活可以養壽。星云大師認為,現代人工作忙碌,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容易造成許多現代文明病。因此,應該把生活步調放慢一些,比如,吃飯不要狼吞虎咽,開車不要超速,講話不要太快,像機關槍,不要有太多的趕場,不要完全為別人而忙,也要為自己而活。思維反應不要老是太快,有時不妨遲鈍、笨拙一點;做任何事不一定都要跟別人比速度、比效率,也不必每日都要加班加點,經年累月不休假,即便是機器也會受不了而損壞。
四是,慢言可以養量。星云大師說,現實生活中,有的人拙于言辭,平時總是沉默寡言;有的人好發議論,喜歡高談闊論。“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好發表高論的人,不善克制自己,很多話不經思考脫口而言,一旦惹出麻煩,才悔不當初。
“面對各種疾病,大家要有一個態度,就是自己要做自己的醫生。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身體有病,最重要的是自我治療,自己做自己的醫師。自己心理健全,就可以克服困難;自己的毅力堅定,就可以克服一切的病苦。”
怎么對待疾病是一種學問,小題大做者有之,過猶不及者有之,安之若素者也有之。有時,對待疾病的態度甚至直接影響疾病的預后。這種態度,說到底是一種處病哲學。對付慢性病,最需要聰明的處病哲學。
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主任醫師王含說,當疾病確診后,老人要學著接納自己與疾病將要長期共存的狀態,接納不那么正常的自己。有一個詞專門用來形容與疾病共生的狀態,叫“帶病生存”。
但或許是因為抗爭觀念在人類進化和發展的歷史中太根深蒂固了,以至于有時難免會跨越執著和偏執之間的界限,從抗爭變成較勁。
王含醫生曾接診過一個患者,腦血管病遺留了輕偏癱,其實并不影響生活。但是多年來各處求醫,希望徹底治好,結果自然是勞而無功。而這也不僅加重了他的焦慮,家人也被折磨得痛苦不堪。
而王含的科室還有一個住了10年的運動神經元病患者。四肢癱瘓,氣管切開,由呼吸機輔助呼吸,全身只有頭頸部可以動。可這個常年臥床的“倒霉”的人,樂觀開朗,習慣了用氣聲交流、講笑話,甚至可以配合呼吸治療師試用新機型并描述試用的感受。每次查房,如果沒有什么特別的事情,他就非常禮貌地跟我們說:“我沒事,你們去忙吧。”
這個躺在床上的“廢人”,不僅寫書,還教了好幾個頑皮的孩子讀書,是我們眼中受人尊重的奇人。他的處病哲學徹底改變了疾病強加給他的人生,強大的精神力量讓疾病也奈何他不得。
摘編自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