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玲,唐憲,徐金鐸
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海南三亞 572000
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海岸帶海陸交錯區生產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在凈化海水、防風消浪、維持生物多樣性、固碳儲碳等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主要分布于中國南部和東南部沿海灘涂[1]。20 世紀50 年代來,中國的紅樹林遭受了嚴重的人為破壞,面積不斷減少[2]。但從20 世紀90 年代開始致力于紅樹林的生態保護和修復,同時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中國大力推進紅樹林保護和修復,紅樹林的保護與修復更是受到空前的關注和重視,扭轉了紅樹林面積持續下降的趨勢[3-4]。
立地類型劃分的目的就是通過對立地條件進行分析研究,掌握一定區域內植物生長的環境條件特點,依據立地特征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分類型因地制宜地確定其適生的植物種類和栽種技術,使植被恢復獲得最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5]。該研究以三亞鐵爐港周邊區域為研究對象,對保護區周邊地塊造林的適宜性進行評價,初步分析其主導因子及評價,探討出其造林適宜性,旨在為該保護區周邊地區適地適樹造林,建設科學的紅樹林生態修復提出科學依據。
三亞市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鐵爐港保護區)(18°15′30.44″N~18°17′16.93″N,109°40′24.45″E~109°43′04.27″E)位于海南省三亞市海棠區南部,主要為鐵爐港港灣沿岸濕地。該保護區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25.7℃,氣溫最高月為6 月,平均28.7℃;氣溫最低月為1 月,平均21.4℃。全年日照時間2534h,年平均降水量1347.5mm。保護區總面積292km2,鐵爐港瀉湖水域面積7.46km2,岸線長度22.14km。
該研究以2020 年衛星影像圖為工作用圖,采用現地調查方法,選擇不同立地條件和植被條件,使用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塊,調查保護區周邊范圍地塊的利用現狀及開展造林的難易程度。設置樣地進行調查,包括植被情況、土壤因子和環境因子等立地因子,并參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據紅樹林生境的特性,選取土壤質地、土壤水分、土壤pH、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厚度、地表徑流、污染程度和指示植被8個因子作為劃分立地類型的依據。
根據野外調查資料,并結合各種環境因子,篩選出土壤質地、土壤pH、土壤有機質含量、地表徑流、污染程度和指示植被6 個立地因子作為主導立地因子。
土壤質地:生長于潮間帶上的紅樹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條件。分布于高潮線與低潮線之間的濱海鹽土是紅樹林生長的基質。根據沙粒含量的不同,將其分為以下3 類:砂質壤土、壤質砂土和砂土。
土壤pH:根據pH 值的范圍不同,將其分為以下3 類:偏酸土壤(pH<6.5)、適宜土壤(6.5≤pH≤7.5)、偏堿土壤(pH>7.5)。
土壤有機質含量:根據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比例不同,將其分為以下3 類:中等(1%~2%)、缺乏(0.6%~1%)、極缺(<0.6%)。
地表徑流:根據地塊距離地表徑流的遠近,將其分為以下3 類:近、遠、無。
污染程度:根據地塊被污染情況的程度,將其分為以下3 類:重、輕、無。
指示植被:根據地塊是否存在現狀林分及林分情況,將其分為以下3 類:喬灌草、灌草、無。
利用加權指數和法的總分值的計算公式為:A=∑a+w,其中A 為加權指數和,a 為各評價單元的單因素評級指數,w 為各評價因素的權重,n 為參評因素的個數,將其總分值作為地塊宜林地的評價(表1)。該次n=6;評級指數a,根據評價因素所對應的劃分等級來取值,該次評價因素的指標劃分為三級,一級a=5、二級a=3、三級a=1。根據總分值的大小來確定各評價單元的適宜等級,最適宜總分值在22~30之間、適宜總分值在16~20 之間、次適宜總分值在6~14 之間。

表1 宜林地類評價因素分級指標及評價指數Tab.1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Index of Evaluation Factors of Suitable Forest Land
鐵爐港保護區周邊(除村莊、農田、河流外)共計小班254 個,總面積399.84hm2。該地塊土地宜林最適宜面積92.06hm2,占面積的23.02%;適宜面積145.14hm2,占面積的36.30%;次適宜面積162.64hm2,占面積的40.68%(圖2)。

圖2 三亞鐵爐港紅樹林保護區周邊宜林等級分布Fig.2 Distribution Map of Suitable Forest Grades around Sanya Tielugang Mangrove Reserve
所篩選出的宜林為“最適宜”地塊,優先選擇符合相關規劃,進行優先造林,造林樹種選擇可以根據其地塊的立地因子特點進行針對性選擇;對于評價為“適宜”的地塊,可先進行適當土壤改良工作或針對此類地塊的立地特點,有針對性選擇耐旱、抗逆性強的樹種,以提高種植的成活率;對于評價為“次適宜”的地塊,尚不具備直接造林的條件,可以先進行適當改良措施或進行相關改造工作,待條件滿足后,再選擇合適樹種進行栽植。
研究結果顯示,篩選出鐵爐港保護區周邊造林適宜性因子有土壤質地、土壤pH、土壤有機質含量、地表徑流、污染程度和指示植被6 個,評價出適宜面積占總面積的59.32%,最適宜面積92.06hm2,適宜面積145.14hm2。其研究結果為該保護區現狀的生態修復提供參考依據。
根據調查結果,提出鐵爐港保護區周邊造林中的主要措施:①針對不同立地條件的小班制定不同的措施進行精準改良或針對不同立地條件設計不同的樹種,以提高種植的成活率,特別是土壤質地、pH和有機質含量的改良。②加大垃圾管理及清運工作,定期、定點、專人負責垃圾清理工作,對遺留的建筑垃圾及時清理。③對周邊的養殖塘進行分步生態改造,逐步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