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麗杰 丁娜娜 李益東 周恩慧 許二平
胃神經官能癥是一組胃綜合征的總稱[1],主要是由高級神經活動障礙引起自主神經系統功能失調進而致使胃腸功能發生異常的一種臨床常見病、多發病[2]。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與生活節奏的加快,胃神經官能癥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其中青壯年人群較為多發[3]。胃神經官能癥臨床表現復雜多樣,主要表現為神經性噯氣、厭食、嘔吐、上腹部不適、胃脘脹滿疼痛、痞滿等癥狀,還常常伴有神經衰弱、焦慮抑郁等心理癥狀[4,5]。現代醫學認為該癥無器質性病變,但其病機較復雜,臨床上尚無根治的方法,缺乏特效藥物,且療效一般,易產生依賴性,復發率比較高,且容易產生不良反應[6,7]。
在中醫學中并無“胃神經官能癥”這一病名,但根據其臨床癥狀可將其歸于“痞滿”“嘔吐”“噯氣”“反胃”“吐酸”“嘈雜”“胃痞”等中醫病證范疇[8]。中醫認為胃、脾、心、肝等臟腑是其主要的病位所在[9]。認為該病病機主要為憂思不遂所導致氣機郁滯、肝郁攻克脾胃,則臨床多表現為噯氣、呃逆、嘔吐等癥,肝郁化火,肝火擾動心神,則臨床多表現為神情錯亂、淡漠、焦慮、精神抑郁等心理癥狀[10]。
1.1 情志所傷 首傷心神《素問·靈蘭秘典論》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靈樞·邪客》載:“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類經·疾病類》亦載:“心總五臟六腑,為精神之主……皆聽命于心”。都說明心為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也,心在人的整個生命活動中起著主宰作用;心藏神,主持著人體的精神、意識及思維活動。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云:“情志之郁,則總由乎心”。《醫宗金鑒》亦云:“心靜則藏神,若七情所傷,則心不得靜,而神躁不寧也”,表明心與精神情志關系密切。《景岳全書》亦云:“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無不從心而發”。故情志所傷,首傷心神。《素問·靈蘭秘典論》載:“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說明心安則五臟皆安,心不安則五臟六腑都有可能出現問題。《吳醫匯講》提出“胃之權在心”,《素問·脈解》亦指出:“陽明絡屬心”,可表明胃的功能活動與心密切相關。心主神志與胃之體用息息相關[11]。若心之神機清明,則脾胃功能正常,脾胃運化調暢,氣血化生充足,功能正常;若心神受損,神無所依,慮無所定,則心氣渙散,影響脾胃正常運行,脾胃失于滋養,運化失司,則出現呃逆、納差、痞滿、胃脹等一系列脾胃癥狀。
1.2 將軍之官 起病之源肝為將軍之官,與情志關系密切。在五行屬性中,肝屬木,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郁,調理一身氣機,肝在志為怒,一般認為,怒既是中醫七情之一,也是不良情緒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12]。若肝失疏泄則會出現多變、復雜的病理變化,不但本經有病,且旁涉諸多臟腑,致氣機紊亂。如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提出:“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受病之所”,肝臟受病,往往影響脾胃的正常運行。怒則氣上,若患者憤怒焦慮、怒氣不息,則易導致肝氣橫逆乘克脾胃,患者常表現為消化受納功能異常,多出現嘈雜反酸、痞滿等癥狀。正如《景岳全書·痞滿》所謂:“怒氣暴傷,肝氣為平而痞”。若肝失疏泄、肝失條達,患者煩悶不樂、悲憂善慮,多為所愿不遂、抑郁多思致使肝氣郁結,脾土凝滯,導致脾胃不能正常運化水谷,多表現為腹脘脹滿、納呆食少等癥狀。
1.3 心肝與胃神經官能癥劉鐵軍認為:“脾胃病,心理病,久而久之半瘋病”[13]。脾胃疾病大多數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而中醫基礎理論認為,人的心理情志活動與心肝兩臟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如《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靈樞·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在生理上,肝藏魂,主疏泄,調氣血,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總統魂魄,主血脈,心肝二臟對情志的正常與否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表明心、肝兩臟對于情緒的影響至關重要,心肝兩臟,相互為用,共同調節情志,維持正常的精神心理活動,同時指出肝具有輔佐心神進行思維和情志等精神活動的作用[14]。從經絡上來看,心肝兩臟同為陰經,屬性相同,經氣相通;從五行屬性上來看,心肝兩臟,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主要從二者五行相生的關系來展現肝的疏泄作用對心氣和乏的影響,從而影響情志活動。若情志不遂時,心神失養,肝氣郁結,根據五行的相生相克,則導致脾胃運化失司,出現一系列消化不良的癥狀。
在總結前人經驗和臨床實踐的基礎上指出,該病主要由精神因素引起,發病時常伴隨著情志的改變,與患者的精神情志關系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臨床診療過程中,要多從臟腑生理病理聯系出發,注重心肝兩臟在情志方面的作用,提出疏肝健脾、寧心安神之法治療胃神經官能癥。
2.1 安養心神調治脾胃中醫學歷來重視“形神合一”的理論,“形為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認為心神清明是情志調暢的關鍵。因此,在臨床治療上要重視情志因素,重視心藏神的生理功能,要善用情志療法,調節精神活動以治其神,主張通過調心神來和脾胃,安其母以治其子,在診療消化系統疾病時不忘從心神論治。《本經》指出其“主補五臟,安精神”。李東垣在《脾胃論》中亦專門論述了“安養心神調治脾胃論”的觀點,《醫貫·五行》亦指出:“陽明胃土,隨少陰心火而生,故補胃土者,補心火”,都強調了從心論治脾胃的必要性。
2.2 疏肝解郁安養脾胃中醫理論認為肝臟對人的精神情志及心理活動調節亦具有重要的影響。“肝主疏泄”,“疏泄”一詞出自《素問·五常政大論》中,首見于“發生之紀,是謂啟陳,土疏泄……萬物以榮”。若肝氣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條暢,氣血和調,情志活動也正常。肝脾關系密切,肝脾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若肝氣沖和則胃氣順降,如肝郁氣滯則易脾胃升降不利,氣機壅滯,從而易致使肝胃不和,故應“醒胃必先制肝”。《類證治裁》云:“暴怒傷肝,氣逆而痞者,舒其郁。《金貴要略》指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反之亦然。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從肝論治脾胃疾病往往取效較好。
胃神經官能癥屬于功能紊亂性疾病,經醫學檢查未發現組織學器質性病理改變的一組精神神經癥狀[15],該病發生與加重心理及精神情緒等因素的改變存在較大的相關性,據報道半數以上的患者可伴有精神異常[16]患者的臨床癥狀可通過精神治療如暗示療法而短暫消失[4,17]。
目前,現代研究發現胃受自主神經的支配,情志變化能引起大腦皮層功能改變而導致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功能紊亂,同時胃神經官能癥患者多呈現內臟敏感性,長期精神緊張、焦慮或情緒波動等心理應激,會導致腦腸互動紊亂和腦腸肽分泌異常,引起胃運動障礙及胃分泌功能紊亂,則會出現胃動力障礙、內臟敏感性增強,從而導致噯氣、厭食、嘔吐、上腹部不適、胃痛、胃脹、痞滿等一系列胃脘部癥狀[11,18]。
綜上所述,胃神經官能癥是消化系統常見病、多發病,以青壯年人群較為多發。目前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無論是現代醫學還是中醫學,大多數學者認為該病的發生與精神情志因素關系密切[19]。本文指出該病病機與心、肝、脾、胃等臟密切相關,心神得養,肝氣疏泄,則脾胃健運,得以正常運行。因此,在臨床上除了注重脾胃外,還應注重調控精神情志對該病的影響,應心肝同調,方能從根本上防治此病,以達到長期治愈的目的。該理論在臨床實踐中取效良好,有利于發揮中醫“簡、便、效、廉”的獨特優勢,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