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棖
欣欣向榮的鄉村面貌,離不開黨領導下的廣大基層干部的辛勤工作。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出臺一年來,廣大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狀態如何,我們通過一組故事來觀察。
“紐芬蘭漁場由哪兩支洋流交匯形成?”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天等縣高級中學高三(21班)地理課上,老師趙新文問道。教室后方,校長麥活洪和其他幾名老師正在聽課。
“王鳳金,你來答。”
“是墨西哥灣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
“正確!我們接著來回顧洋流對海洋生物的影響。”趙新文在黑板上寫下知識要點。
此時,麥活洪在筆記本上記錄:講練結合、師生互動較好,課堂氛圍可再輕松些。
有著27年教齡的麥活洪本是廣東省鶴山市第二中學副校長。2022年,作為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隊伍中的一員,他來到天等高中。
“實現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的強力支撐。我們參加幫扶的老師有10位,既有去天等高中的,也有去天等縣職業技術學校的。”麥活洪介紹,通過“組團式”幫帶,他們想把先進教學理念、成功辦學經驗盡快“移植”過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麥活洪到任后,在學校發起“青藍工程”師徒結對培養活動。由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班主任擔任指導老師,在教學、師德、業務技能上對青年教師予以指導。在不久前的兩次高三聯考中,學生成績有明顯提高。
“這里的老師責任心強,學生勤奮又淳樸,我打算幫扶兩年,綿綿用力,努力實現幫扶目標。”麥活洪說。
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扎賚特旗人民醫院急診室內,一個突發重病的中年女子情況十分危急。
剛來開展醫療幫扶工作不久的北京豐臺醫院急診科醫生劉常海沒有片刻猶豫,立刻組織當地醫生開展搶救。
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經過近3個小時的搶救,病人脫離了危險。
2022年7月,根據京蒙協作的需求,豐臺區精心選派由豐臺醫院張文、劉盛敏等5名醫生組成的新一批醫療幫扶團隊,來到扎賚特旗人民醫院開展為期兩年的醫療幫扶工作。
“目前扎賚特旗人民醫院急診科治療基礎病問題不大,但碰到一些危重病患可能缺乏經驗。我們通過臨床授課、手術指導等方式,不斷幫助他們提高診療能力。”48歲的劉常海希望能給當地醫生帶來更多經驗。
“2022年9月,一位60多歲的老人檢查出癌癥,起初老人想放棄治療。經過我們耐心解釋,老人放下顧慮,最終手術成功。”醫療幫扶隊隊長張文表示。他們還指導當地醫生,幫助他們完成前列腺、膀胱腫瘤等手術,讓幾名本想到大城市就醫的患者,在家門口的醫院得到了滿意的治療。
“走,去看看礦山公路。”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東流村黨支部書記劉中凡晃了晃手里的車鑰匙。駐村第一書記龔正小跑著上了劉中凡的皮卡車。
過去,東流村地勢崎嶇,路不好走。這些年,東流村的交通狀況得到很大改善。載滿農產品的貨車飛馳而過,翻山越嶺駛向城市。“不過,有些路還是需要提檔升級。”龔正說。
隨著皮卡車顛簸到礦山公路旁,劉中凡來到修路工人中間,詢問著施工進度。
“別看這條路不長,等路通了,就能過大卡車,貨物出山的速度就更快了!”龔正一邊檢查施工質量,一邊展望著。
村民養蝦想擴大規模,需要更穩定的電力支撐,龔正跑到縣里協調拉來一根專線;老鄉家門口的土路要硬化,涉及矛盾糾紛,劉中凡苦口婆心做工作;為了讓飲用水從有到優,劉中凡帶著龔正四處尋找水源……基礎設施提檔升級的背后,是當地干部和駐村干部的共同努力。
“這里要發展養殖,那里是蔬菜大棚……”龔正邊走邊指點。作為中央外辦派駐彭水的幫扶干部,龔正適應了大山里的冬天,也聽懂了老鄉們的方言。“去村民家里走走看看,聽村民說掏心窩子的話,才能把事情辦到老百姓的心里去。”龔正說。
看著不遠處剛剛建成的培訓中心,龔正說:“接下來,我們打算邀請農業專家給村民們上課,有了這個平臺,‘培訓+產業振興’將為東流村帶來更大改變。”
2022年冬天的一場寒潮后,烏蒙山區大霧彌漫,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娜姑鎮發基卡村內,5000多畝石榴經受著寒冬的考驗。
云南省委辦公廳派駐發基卡村第一書記易碩瑋緊急聯系了云南省農科院果樹專家,開展石榴防寒措施專題培訓。“農閑時不能閑,鄉村振興事務繁多,我們更要把工作做在前面。”易碩瑋說。
在易碩瑋看來,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工作任務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從脫貧到致富,工作標準高了。要完成目標任務,還得靠支部!”易碩瑋說,村里通過“組織引書記、書記引能人,黨員帶頭示范、能人帶動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動力。
如今,通過“黨組織+合作社+黨員+農戶”發展模式,村里成立了專業合作社7家、家庭農場20家,解決了87戶116人的就業問題,戶均增收1.8萬元。
別看現在黨組織有力,但組建干部隊伍并不容易。為了從能人里選干部、發展黨員,易碩瑋沒少下功夫。書勇合作社負責人楊勇會技術、懂市場、人緣好,易碩瑋不斷做思想工作,終于說服他出任村小組長。在換屆工作中,村里素質高、能力強、作風實、敢擔當的優秀年輕黨員進入村“兩委”。
2023年春節前,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田家河鄉香卜路村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門冰異常忙碌。進門對接養殖戶,出門聯系經銷商,即將出欄的土雞,可得賣個好價錢。
香卜路村海拔2500多米,氣候陰寒、土地貧瘠,沒啥產業。過去,村民有養雞的傳統,但都是散養幾只,從未想著能賺錢。“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在外打工。”門冰說,村子“空心”,癥結在產業“空”、人心“散”。開過數次村民大會后,門冰決定利用閑置土地發展家庭土雞養殖。
在質疑和觀望中,村民趙會霞先行先試,建雞棚、買雞苗,參加養雞技術培訓。門冰還幫她對接北京、蘭州、成都等地市場,拓展銷售渠道。兩年下來,趙會霞養的雞增加到近千只。“2022年純收入有3萬元呢。”趙會霞說。
眼見趙會霞成了養雞大戶,村里人紛紛算起經濟賬:比起打工,養雞既能掙錢,又可顧家。如今,村里成立了養雞專業合作社,全村土雞養殖戶達106戶。
養殖業上了軌道,門冰又琢磨起種植業。他和村干部一起做功課,請教專家,赴外地學習先進經驗,最后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在2022年種下150畝萬壽菊。
“產業興帶來鄉村興,家家戶戶走上致富路。”門冰說,下一步,他們將努力提升品牌競爭力,讓特色產業更有前景。
2022年底,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大河鄉大河村的枸杞田里,張進甲同20多位老鄉忙碌著。大家人手一只竹籃,盛滿了肥料。張進甲走在前頭,彎腰、雙手稍用巧勁,肥料便被均勻地撒在田里。
“這是寧夏農科所新開發的有機肥,冬天施肥更利于枸杞樹養分積累。”50歲的張進甲做著動作示范,“大家看,施肥宜深不宜淺,田埂的雜草也要清掉,不然都會幫害蟲越冬。”
身為大河鄉林業站干事,張進甲成為科技特派員已近十年。精通枸杞病蟲害防治、果園管理等技能的他,一年到頭不停歇,走村入戶傳技術,十里八鄉的村民們多半做過他“徒弟”。
為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張進甲制訂了詳細的“課程表”,每個時節對應著的農技應用,他總能及時告訴鄉親們。“大河鄉種植經濟林的農戶都存著他的手機號,每次他都有問必答,隨叫隨到。”村民齊亞軍說。
曾經黃沙滾滾的荒灘、鹽堿地,變成一片片果林。經濟苗木不僅防風固沙,而且帶動了村民增收,這讓張進甲信心滿滿。
張進甲望著成片的枸杞地,眼中滿是期待:“春暖花開時,地里又是一串串小紅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