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桂榮 陳萍 武聰 黃志立
1.江蘇汽車技師學院 江蘇省揚州市 225006 2.江蘇省揚州技師學院 江蘇省揚州市 225003
2020 年4 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對做好經濟工作、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與時俱進的新要求。汽車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支柱性行業,是兼具現實重要性和長遠戰略性的行業,一個強大的汽車產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關鍵支撐。我國汽車制造業需要按照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順應技術和產業發展潮流,盡快補短板、強基礎、鍛長板,不斷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2018 年,國家《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高質量發展”這個新表述概念。目前,根據國內外的發展經驗,綜合多方相關文獻研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定義,主要可以包括這幾個方面:滿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生產過程清潔高效;能夠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產品質量不斷提高;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大的市場空間,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人均增加值不斷提升,企業效益保持在較好水平。
揚州汽車制造業較早起步,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生產小配件和汽車修理起步,后來逐步形成了汽車零部件生產、汽車制造、改裝的局面,逐漸成為了揚州市工業經濟的產業支柱。
截至2021 年底,全市汽車及零部件規上企業299 家,全市汽車及零部件規模以上企業中,開票銷售億元以上企業93 家,其中,超百億元1 家,50 億元-100 億元1 家,10億元-50 億元10 家。整車企業主要有:濰柴亞星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集團儀征分公司、江淮輕型汽車制造有限公司等;建成了江都汽車產業園、儀征汽車工業園、邗江區揚州(北山)汽車產業園以及維揚經濟開發區等幾大汽車產業園區。
根據2022 年1 月份揚州市政府發布的《揚州市“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到,到2025 年,將打造智能及新能源汽車等2 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等。
通過相關文獻研究,綜合汽車產業園區、相關行業的走訪調研顯示,揚州市汽車產業存在的一些問題,是汽車企業在發展中面臨的一些共性問題,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汽車產業核心技術包括內燃機技術和新能源汽車及智能網聯技術,雖然揚州市汽車產量規模較大,不斷實現技術突破,但在乘用車方面缺少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龍頭企業,在核心技術競爭力方面仍然較弱。目前汽車產業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如發動機控制系統、抗干擾檢測技術等,仍然被國際汽車巨頭控制,國內企業較多從事加工制造環節。
在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變革中,與國內其他省市相比,揚州市新能源核心零部件生產企業的缺乏,嚴重限制了揚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在智能網聯化方面,揚州市在車規級芯片、智能線控等領域的核心技術基本沒有,與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技術存在較大差距。
汽車產業作為支柱產業,政府在產業發展和集聚過程中往往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產業變革背景下,產業政策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揚州市政府通過產業規劃實現了幾個汽車產業集聚,但以產業政策為導向的汽車制造業集聚或多或少地造成資源要素錯配、效率較低、技術互不合作現象,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無序分工格局。再加上行政邊界限制聚集市場化發展,造成與其他各地級市之間對汽車產業人才、資本等要素的爭奪,削弱了揚州的汽車制造業的競爭力。
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是巨大的,他們能夠適應新的生產工具,更快地接受新技術,并轉化為先進生產力。汽車產業集群要具有核心競爭力,不僅要具備自然資源、較好的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而且更要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特別是一些中小型企業的揚州汽車產業集群,人力資源呈現整體實力不強的現狀,影響了產品開發的質量。
當前全球一體化,合作共贏、共創輝煌成為主基調。目前揚州的汽車產業集群內實現相互合作、資源共享的企業不多;對于規模偏小,產品結構雷同的配套企業,沒有通過分工的整合、細化,來實現集群內企業之間既分工又協調、既競爭又合作的良好氛圍;產業集群所具有的優化資源配置、降低成本、外圍經濟和區域經濟的競爭優勢發揮不充分,不能形成抱團一體化發展的競爭力,創新研發能力沒有釋放出來,產業集群的效應沒有發揮出來。
汽車產業與互聯網等新興科技聯合,實現跨領域發展。通過“共享”平臺,汽車企業及互聯網企業在零部件和整車領域合作,強化制造與開發,形成“研發一制造一服務一研發”的閉環系統,縮短產品開發周期,提高產品研發質量,構建新型產業生態圈,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新技術以及新興產業的融合發展,需要不斷完善細分領域的標準。沒有統一的整車和零部件標準,無法實現模塊化和標準化生產與定制。如果揚州不能參與這些產業標準制定,比如對一些技術考核標準與技術評定標準等,這對揚州后期進一步研發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會有所制約,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進一步發展難以支撐。
對于產業發展而言,經濟行為主體形成的相互獨立、相互聯動的動力合力,為實現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經濟目標,稱之為汽車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機制。外源動力包括消費、政策等,內源動力包括創新、人才、營銷、組織等。
1.創新動力因素。曾經在發展之初,由于自身技術低下,我們國家許多汽車企業只能做一些國外品牌的仿制產品等。究其原因主要是低下的產品競爭力,缺乏的企業高端人才、不強的創新動力。為了推動產業新技術、新材料研發與應用的創新動力因素,提高品牌的國際競爭實力、要素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產業的有效供給能力,這就要求汽車制造業應該提高企業設計能力、科研能力和質量管理能力,大力研發新技術。
2.人才支撐因素。創新的核心資源和第一要素是人才,加快培養和引進高技能人才、領導人才、經營管理人才等,積極探索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新模式。健全培育人才的體制機制和制度措施,營造精益求精的敬業風尚和勞動光榮的社會信仰,激勵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
3.營銷模式因素。優良的營銷模式能夠及時挖掘客戶不斷變化潛在的需求與現實的需求,增加用戶的黏性,確立切實可行的汽車制造業經營與發展目標。傳統的汽車營銷模式主要指集零配件供應于一體的4S 店模式等,隨著形勢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汽車營銷模式問題凸顯,運營成本高等。不同于傳統的營銷模式,蔚來、小鵬等采用直營或直營+加盟模式,特斯拉等國外車企采用線下體驗店和網聯直銷模式,大大地改變了營銷的僵局,促進了產品發展內源動力的提升。
4.組織因素。企業進行創新的基礎是企業內部資源,內部資源包含了社會資本、組織模式、知識儲備等企業要素。但資源本身并不能帶來直觀的經濟收益和促使企業創新,因此,企業還必須具備現有資源整合的能力,或能夠重構資源、實現跨組織整合或跨層次,以應對企業外部所面臨的變化進而提升競爭力。同時,大量研究也表明公司治理特征也是影響企業創新行為的重要因素。
1.產業變革、國家政策。國家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汽車產業的發展,不斷出臺相關產業政策。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將確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方位、發展目標,從整體視角以及長期時效規范行業發展。同時,政策與制度將有利于降低交易與運營成本、彌補市場失靈,保障創新驅動,對汽車產業及汽車企業進行政策扶持,推動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2.汽車消費需求的升級。近年來,我國經濟總量不斷升高,人民物質生活越來越好,“安全、高效、便捷、經濟、綠色”出行成為人們消費需求升級的主要方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想要占據優勢,必須滿足用戶不斷變化的需求,推動企業內部不斷發展,創新運營方式及自身產品,從傳統的引導消費向滿足用戶需求變化轉變,從而適應消費主導市場的時代到來,實現供需關系平衡與穩定。并且,產業發展活力不斷被激發,推動新的發展領域產業不斷被衍生出,成為撬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巨大外源動力。
加快培育產業集群,推進汽車產業科學合理布局,突破產業鏈關鍵環節,是揚州市實現由汽車制造市向汽車制造強市轉變、構建自主可控的產業體系的關鍵。
汽車產業的發展需要制訂可持續且長期的戰略方針,唯有良好的內外部環境,才有利于汽車產業的發展,因此政府部門的配套服務體系不可或缺。首先,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緊跟發展趨勢、政策導向,結合我市實際,有針對性的招引適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其次政府應出臺更多優惠政策,對新能源、智能網聯等汽車產業的關聯與主導產業建設項目,可適度免征基建方面的地方性行政規費,對好的車企的發展生產予以支持和激勵,同時對引進更多的汽車產業龍頭企業,以貼息貸款、科技投入等手段予以支持,促進企業的穩健發展。最后,揚州市政府應該積極引導些有機會上市的、新型的、技術含量高的、智能型的、緊俏型的車企上市,幫助其廣泛吸納資本,拓寬融資渠道,進而助推更多車企的產業化發展。
當前汽車產業的競爭更多體現為產業鏈的競爭。在汽車產業鏈發展過程中,需要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到產業鏈的最核心環節,尤其是關鍵核心和基礎共性技術的研發部分。應每年商討揚州汽車產業發展狀況和存在的亟須解決的問題,制定汽車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加大地方政府財政投入,高校、科研機構聯合,著力攻克一批對產業發展具有帶動性強的關鍵核心、全局影響和基礎共性技術,并加快轉化科技成果,盡快實現產業化發展。利用汽車協會,建立汽車產業創新聯盟,引導骨干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所等創新主體組建汽車制造業技術創新中心,建立跨產業協同創新平臺和矩陣式的研發能力布局,攻克應用軟件等一批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在夯實基礎共性技術基礎和關鍵核心上,推進汽車產業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等的工程化、產業化。
引導汽車企業樹立品牌意識,依托政府品牌培養計劃,提高揚州汽車企業的影響力。首先,在企業內部制定品牌管理體系,建立嚴格的風險控制和質量管控系統,貫穿企業研發創新、生產制造、銷售服務等各個環節,夯實品牌發展的基礎。其次,通過關鍵核心和基礎共性技術突破,提升產品質量,積極“走出去”,實現品牌國際化發展,提高揚州汽車制造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龍頭企業是品牌培育的關鍵,要依托揚州市重點汽車企業不僅擴大企業規模,還要增強揚州品牌知名度。積極鼓勵企業有序重組,依靠市場手段實現資源集中、集聚,鼓勵揚州市汽車制造業產業鏈內以及跨產業的技術、資本、品牌等以相互持股戰略聯盟等模式,形成強強聯合,積極打造揚州地方龍頭企業。對于汽車及零部件骨干企業,通過兼并重組來擴大其規模,建立合理有效的汽車產業體系。出臺相關政策,發揮“長板效應”,培育行業隱形冠軍。
產業集聚離不開各類經濟開發區和產業園區的發展,揚州政府要做好汽車產業發展規劃,避免產業園區同類競爭。逐漸擺脫產業政策扶持,依靠市場機制實現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合理配置,通過集聚效應吸引細分領域企業集聚,提高產業規模效應和整體協作能力,實現上下游關聯企業在各分工園區內集聚和合作。
現代化汽車產業作為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需要一大批高尖端復合型人才,揚州汽車產業集群特別是一些中小型企業的人力資源呈現整體實力不強的現狀:缺少技術開發領軍人物;汽車專業技術研發、設計、服務人才培養滯后;普通技術人才結構不合理、整體素質不高等,影響了產品開發的質量。
立足揚州產業基地,規劃和建設與現代化汽車產業發展相匹配的國際一流的共性技術研發、檢測服務和信息共享平臺。通過與相關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建立相關零部件的檢測平臺,為各類研發和制造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技術支撐;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社會科技資源綜合利用和高效配置,形成優勢集中,促進揚州汽車產業功能區內企業共同提升的發展模式。通過建立汽車產業聯盟,可促進集群內部企業的聯系、溝通和合作,實現企業間資源優勢互補、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促進行業整合,強化聯合行動效應,提高產業集中度。
由于汽車產業正處于變革中,產業標準將會隨著生產的發展不斷更新,因此揚州市也要積極參與國家、省內標準平臺建立中去,支持企業制定實施并積極填補相關領域的標準空白,支持市內企業、科研院所、汽車協會積極參與制定國家、國際標準,搶占行業話語權。汽車產業發展需要完善的配套設施。當前,抓住新基建機遇,大力發展新能源、智能網聯等基礎設施,不斷增加配套設施供給。
綜上所述,揚州的經濟發展離不開汽車產業的發展,揚州汽車制造業高質量的發展,對促進揚州經濟轉型發展、揚州產業結構變革、提升揚州經濟總量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牽一發而動全身,揚州汽車制造業如何高質量發展擺在了揚州市政府面前。當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歸根到底需要通過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予以實現,這就需要我們一起努力,砥礪前行,發展好揚州汽車制造業,為建設“好地方”的揚州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