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欣欣 馬駿 連亮
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南通市 226007
江蘇是全國教育強省,在職業教育方面也起著引領性的作用,在新職業教育法及現有產業結構升級推動下必須進行職業教育的自我革新,找出適合江蘇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策略及途徑,因此本文提出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產業學院建設,通過產業學院產教融合路徑建設以增強江蘇職業教育的適應性,以促進江蘇職業院校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為其他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要了解適應性這一概念首先應弄清適應的意思,簡單表述即為大自然的生物適應環境的一種能力。當前將適應引進到教育范疇,即為教育與企事業單位發展是否平衡,是否直接能從教育嫁接到社會應用中。進而推出教育適應性的概念即為學生或學員能否滿足企事業單位的高精技術要求、能夠無縫銜接企事業范圍的能力。職業教育又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更注重與行業發展的適配性,與行業聯系更為緊密。行業的需求是職業院校專業改革的方向標,也是動力源之一;職業院校辦學的初衷是培養能夠滿足行業要求的高水平技術人才,進而校企合作是兩者能夠在方向的統一的唯一途徑,所以本文提出增強教育適應性研究,并以產業學院的建設工作為主導進行研究。
張謇職業教育的踐行理念是知行合一,其中行是最重要的部分,與當前產業學院發展思路完全吻合。產業學院是行業產業參與到職業教育,為學校提供企業所需高新技術及新型實驗實訓設備。其實質是指學校與企業建立的一種關于職業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育的新型辦學理念,從而培養出符合快速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既有利于學校的專業發展又有利于企業進行人才的更新迭代,為企業補充新生力量。
當前開展產業學院建設工作普遍是因為政策的規定與主導,學校的辦學多數也是從自身便捷角度考慮,嚴重的阻礙了與企業進行交流學習機會。但實質上教書育人是公益的,從而容易導致職業院校占據道德的高點,在產業學院合作中很少考慮企業行業的主導性;另有一分部分是學校積極的參與產業學院建設,但是企業僅從當前的利益角度考慮,不主動不積極,出現了學校“一頭熱”的現象。所以學校與企業始終存在思維差異,不能在同一高度考慮問題,雙方開展技術性交流較少,影響了產業學院的落地建設工作,推遲了校企融合育訓一體的實現。
校企合作涉及工作較廣,如招生工作、教務工作、教學工作、實習實訓工作、企業人事、企業業務部門、企業生產技術部門等,需要處理對接工作繁多,實際往往存在錯位。對于職業院校而言,旨在為學生找到較為合適的對口企業,技術技能應用型較強的實驗實訓崗位,從而彌補學校的實訓缺失,增強職業院校的在招生工作的魅力;對于行業企業來說,產業學院建設沒有直接的收益,同時重要的崗位實習生不能勝任,需要有多年從業的豐富經驗,所以學生大都接觸學習的技術技能含金量較低的工作。另外從長遠的角度來說,學校與企業均缺乏主動積極的原動力,也缺乏調節校企合作中的中間管理部門,沒有保證產業學院長期實施的運行機制。
當前發布的關于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產業學院建設的文件正常較多,但大都沒有實質性的措施及約束,均是以鼓勵為主。行業企業的經營理念是追求利益至上,其經濟利益目標明確,大大阻礙了行業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產業學院的積極性,在政策沒有明確的減稅或經濟的支持下,企業很難將校企合作落到實處,往往將校企合作敷于表面。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的出發點是通過產業學院的建設來彌補學校在實驗實訓上的不足,為學生爭取真實的一線生產實訓平臺,保證學生在畢業時能實現與企業無縫對接。從兩者的出發點比較,行業企業較為被動,其首先考慮的是盈利與否,這種情況下易出現企業“招聘難”與學生“對口就業難”的雙重問題。
校企合作產業學院的推進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參與,但過多的政府部門介入反而影響了高層的凝聚力,難以形成不同政府間的合力。當前產業學院建設始終沒有實質性的突破,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均是教育部門,其忽視了行業企業在產業學院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校企合作產業學院涉及的部門有行政、財務、教育、稅務等部門,在實施過程中如有個別部門保障工作不及時,就會影響產業學院工作的有效落實。
同時校企合作產業學院建設工作缺乏實質性的政策文件,早期的早期教育法沒有對產業學院等校企合作進行具體規定,2022 年最新的《職業教育法》剛剛發布,但還只是宏觀指引,未對產業學院建設作具體的實施指引。如產業學院實施中學生的實訓崗位很難確定,實習學生的正當利益難以保證;教育中學校與學生的有效法律關系不明確,產業學院實施中易出現糾紛;同時實施過程中學校與企業間的法律關系也很難界定,沒有具體的規章制度進行約束,也會導致產業學院實施矛盾分出現。
學校與合作企業文化存在差異,融合不夠。國家的政策規劃是主導當前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學校的辦學理念主要是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書育人存在天然的公益性,易使學校本身占據道德制高點,進而產業學院合作中忽視企業的主導地位,導致校企合作雙方難以平等參與,開展校企文化融合交流主動性不夠,難以推進校企共同體的創建。高職院校不管是民辦還是公辦均是一立德樹人為核心,學校文化以公正公開自由民主,但企業以生存為主,即企業文化是利益至上,其更多的強調競爭與管理;學校企業不同的文化塑造出的學生與員工存在天然的差別,都在潛移默化下收到環境的影響,造成校企雙方缺乏穩固的內在合作動力。
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最合理路徑是校企合作產業學院建設工作不能只存在形式的合作辦學,而應從科技創新、教學提升、技能服務、文化推廣等眾多角度進行深度融合,進而向校企命運共同體發展。在此基礎上提出如下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提升路徑,分別從制度、機制、文化等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應當調動龍頭企業發揮示范作用。產業學院建設是由地方經濟與行業上下游產業群共同發展推動的,是多主體參與的理實融合型學習基地,兼具教書育人與產業特性。企業是產業學院建設的主體,其在設計、生產、制造、管理等方面應在本行業名列前茅。進而將先進的前沿技術融入實踐教學中,為產業學院建設注入新技能,同時發揮自身在行業中的引領示范作用,鼓勵行業中其他企業積極參與產業學院建設協同育人。第二,企業引入教育教學,將企業需求灌輸于日常教學工作。雖然政策一直是鼓勵校企合作,但由于種種問題,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太高,因此產業學院構建的育人平臺尤為重要。職業院校主動邀請企業參與產業學院專業建設及相關的教研課題與教學改革,進而共建產業學院技術指導委員會,規劃新的專業建設及企業需求型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符合崗位需求的典型任務與技能標準。同時開發校本教材與課程,推行活頁式專業教材與模塊化教學,確保貼近企業實際生產,增強人才培養的改革力度,發揮產業學院產教融合融合育人能力。第三,實施校企育訓一體混合所有制技工教育。當前部分學校在建設產業學院時的產教融合路徑是將企業部分車間引入學校,從而建設集生產教學于一體的產教融合型實踐基地,校企雙方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實踐基地,推進產業學院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同時學校結合企業技術與專業建設的需求,進行生產型實踐活動,以生產實踐為主導,以專業典型工作任務為引線,推進產教融合課程與高技能人才培養。產業學院必須加大宣傳力度,認真推行產教融合人才培養,保證招生宣傳與教學內容的一致性,實現校企育訓一體,互利共贏。
校企產業學院的管理問題始終是多數學者在研究中的重點與難題,產業學院不是單一運行,是多主體參與,應該由多方共同管理,協同發展穩中求進。但實際管理實踐中,參與方由于產業學院建設出發點、利益、管理機制及日常維護工作等觀念各不相同,偶爾還會出現意見對立互相推諉,進而造成運行不順暢阻力重重,影響了各參與主體的積極性。
在產業學院管理觀念上,參與主體應求同存異取長補短。學校屬于公益性單位,有時候辦學活力不夠、制度僵硬、效率低下;企業屬于盈利機構,實行的是市場化管理制度,適者生存利益至上的運行體制與職業教育體系運行制度差異性較大。校企雙方應打消非黑即白的傳統觀念,認真厘清雙方的差異,實現在校企合作中融合共建。在管理制度上,應當明晰參與各方的權利與義務,建立產業學院管理辦公室,由辦公室對實施中的重大問題進行決策。同時在產業學院各級部門的組成、分工、制度、管理、權益等方面制定詳細的制度體系,確保執行過程中有章可循,提高日常運行中出現的各類突發問題的處理決策效率。
高等職業教育分快速發展,離不開強大的師資隊伍;同時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也不能缺少高學歷高技能人才的支撐。產業學院的師資團隊起著傳輸知識、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社會服務等多方面任務,成為了職業教育與企業協同發展的橋梁。在此背景下提出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其是校企雙方共同的目標與責任。
從學校的角度出發,應加強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相融合的教學理念,避免過度重視理論學習而忽視實踐教學。學校應通過不同方式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定期安排教師在校內校外等實訓基地進行專業實踐學習,鼓勵教師參加專業技能大賽提升實操能力。同時建立產業學院教師教學培訓與實踐基地,多安排青年教師下企業進行培訓或一線操作學習;重視教師的科技研發能力,鼓勵教師積極開展各種實踐項目的自主開發與設計,參與企業可以項目合作提升可以水平。從企業視角出發,應大力支持產業學院建設工作與投入,增派企業高管與高技能技術人才,共同參與產業學院的建設與落實;同時為產業學院建設提供穩定的企業指導教師,與學校教師共同承擔起人才的培養工作。
本文基于張謇教育思想對產業學院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找出問題的根本并提出解決措施,為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和發展提供有利的理論參考;同時為國家在職業教育政策的制定上提供幫助,最終實現我國職業教育的飛速發展,進而為行業企業提供高技能人才,解決社會用工難和就業荒兩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