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華,汪文勇
(湖南文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根據農村實際情況作出的重大決策。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各地圍繞鄉村振興在經濟、社會、文化組織、生態等方面如火如荼地開展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也面臨一些難啃的“硬骨頭”,鄉村文化建設就是其中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得又好又快,鄉村文化建設情況是其中重要的測評指標。當前,鄉村文化建設在硬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但在內涵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其中,作為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直接影響著鄉村文化振興的推進歷程,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能否按期實現,關系到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能否如期完成。因此,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現實課題。
如何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唯物辯證法原理告訴我們,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鄉賢文化作為扎根于中國傳統鄉村社會的一種文化現象,對農村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它能對鄉村文化的主體——農民產生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對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鄉賢文化是我國農村土壤中的一個突出文化現象。鄉賢一詞最早出自東漢,是國家在有所成就的官員或者為社會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在社會上具有崇高威望的社會賢達去世之后賜予他們的榮譽稱號。隨著時代的變遷,鄉賢的內涵和特征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當今社會,鄉賢是指有道德、有能力并受到村民一致尊崇認同的人。鄉賢根據不同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種類。如根據來源可以分為本地鄉賢、外來鄉賢,根據時間可以分為舊鄉賢、新鄉賢,根據作用可以分為文化鄉賢、科技鄉賢等。
鄉賢文化在古代封建社會基層治理中教化社會風俗、穩定社會秩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當前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鄉賢文化更加凸顯其獨特價值和特殊功能。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創新鄉賢文化,弘揚善行義舉,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建設,傳承鄉村文明?!?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新鄉賢文化,積極引導發揮新鄉賢在鄉村振興,特別是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睆闹醒胛募锌梢钥闯觯l賢文化對鄉村治理,特別是對涵養鄉風文明、穩定鄉村秩序、提升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
良好鄉風的形成絕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積累沉淀。鄉賢是在知識、教育、科技、道德等方面德高望重的長者或者有識之士,他們的思想、行為經過長期打磨積淀形成的優秀品質能夠形成一種無形磁場,深深感染和打動村民,引導村民追求積極向上的精神文化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引導鄉風向上向善發展,使村民不斷在內心反省思齊,自覺在思想和行動上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靠攏。
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村的社會風氣不斷好轉,社會秩序逐步穩定。但由于長期受封建傳統思想影響,部分農民還存在封建迷信思想殘余,在日常生活中違法亂紀的行為時有發生,對當地的社會治安、道德秩序產生了不良影響。鄉賢文化閃亮登場,能夠把人們的鄉土情結和故鄉情懷牢牢拴住,使人們在思想和行動上不斷規范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對照鄉規民約和法律法規,努力化解各種矛盾和沖突。因此,鄉賢文化在調和鄉村糾紛、化解鄉村矛盾、穩定鄉村秩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鄉賢包括文化名人、商界精英、社會達人、技術能手等,他們的人生經歷、勵志故事能夠深深打動當地鄉民,促使農民轉變“等、靠、要”的思想觀念,為追求更好生活質量擼起袖子加油干。河北石家莊人王新法退休后來到湖南省石門縣南北鎮薛家村駐村義務扶貧,擔任名譽村主任,他的行為深深打動了薛家村村民,村民在“王新法精神”的感召下踔厲奮發、真抓實干,摘掉了貧困帽。2017年,薛家村還被評為“全國文明村”。
在當前一些地方政府的工作目標考核體系中,鄉賢文化建設屬于可有可無的內容。在一些地方,鄉賢文化工作名義上有人負責,實際上又沒人負責;或者出現多頭管理的現象,實際上不受重視。由于缺乏系統完善的體制機制,不少基層鄉賢文化的運行和管理并不規范。一些地方的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工作的方式簡單粗略,與農民的交流溝通不夠深入。有些地方的農民反映,他們和鄉賢很少交流,甚至根本不認識鄉賢,對鄉賢的認可度自然不高,導致鄉賢不能很好地發揮其應有的影響力。
鄉賢文化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有很強的地域烙印。當前,地方鄉賢文化建設大多依靠行政力量和資源推動,鄉賢文化的內生動力存在一定的不足。其實,鄉賢文化長期在某特定地域沉淀,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質和鄉土情結。隨著時代發展,傳統鄉賢文化中的文化價值需要提煉、挖掘,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既保留傳統鄉賢文化的優秀品質又具有鮮明時代地域特色的新鄉賢文化,能夠更接地氣地感染農民,促進農民思想道德素質提升。傳統鄉賢文化如果不能很好地體現時代特色、地域風采,它的思想道德教育價值就會失去依靠和支撐,進而失去生命力。
經濟和道德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道德的水平和層次;反過來,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道德發展水平也對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反作用。同樣,鄉賢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上層建筑,也會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當前,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物質層面體現得更為突出。鄉賢群體給農民帶來的產業發展和經濟振興,使農民印象深刻。但從道德層面上看,鄉賢文化對經濟發展的能動作用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鄉賢文化中包含的涵養民風、追求向上向善的文化特質和氛圍,需要社會大力弘揚和提倡。政府部門、地方媒體、社會公眾對鄉賢群體在推動鄉村振興中的各種善舉和義舉要不斷加大宣傳和推介力度,在全社會營造敬重鄉賢的良好社會風氣。
鄉賢文化參與鄉村治理,需要完善的體制機制。當前,不少地方推出了“鄉賢回歸”“鄉土人才”等工程,但大多雷聲大、雨點小。關鍵原因在于地方政府重視程度不夠。如何體現重視程度呢?一是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要從講政治的高度重視鄉賢文化的發展。二是在組織上重視。地方政府特別是鄉鎮機構要成立專門的鄉賢文化組織機構,配備專門的工作人員負責此項工作,把此項工作納入年終考核體系,以此提高工作人員的責任心。三是要建立傳統溝通方式和互聯網溝通方式相結合的雙向溝通機制。建立鄉賢人才信息庫,通過實地走訪、電話、微信等溝通方式,提升鄉賢投身家鄉建設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四是建立鄉賢參與鄉村振興的具體程序和機制。通過組織介入,規范程序,建立系列鄉賢參與機制,如鄉賢參與的準入機制、退出機制、榮譽授予機制等。特別是在農民思想道德素質提升方面,要用鄉賢群體的高尚人格魅力,更好凈化農民的淳樸精神家園。
鄉村振興,文化先行。針對當前地方鄉賢文化建設大多依靠行政力量和資源推動,鄉賢文化的內生動力存在不足的現實矛盾,要從強化鄉賢文化的內生動力入手,減少過多的行政干預,調動農民認可鄉賢、接納鄉賢、學習鄉賢的思想自覺,形成文化自覺風尚。當前,鄉賢文化連續幾年被寫進了中央一號文件,地方政府在形式上更加重視鄉賢文化建設。農民作為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他們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程度與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密切相關。從供給側改革的角度來說,鄉賢文化要想真正影響農民,除了形式上需要地方政府強力推介宣傳,更重要的是在內容上實現鄉賢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傳統鄉賢文化要扎根本地風土人情,深挖本土文化基因,結合時代要求,做好鄉賢文化定位,提煉出農民喜聞樂見、催人奮進的新鄉賢文化品牌,實現鄉賢文化的時代價值。
要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培育鄉賢文化發展的廣袤土壤。增強各類鄉賢參與文化建設的主體意識,實現鄉賢與鄉民的共生融合。摒棄傳統的鄉賢界定含義,廣納四方鄉賢英才。百花齊放、不拘一格的鄉賢英才回歸造福家鄉,一定會對農民思想道德產生觸動;完善鄉賢文化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各類鄉賢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不斷提煉新鄉賢文化的特質,豐富新鄉賢文化向上向善的文化內涵。加大宣傳力度,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和形式宣傳新鄉賢典型事跡。如在內容上更多采用接地氣的群眾語言,在形式上把傳統和現代有機融合,用抖音、微視頻等現代媒介來宣傳,對農民思想道德的影響更能潛移默化,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鄉賢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對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的發揮,離不開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農民。當前,鄉村振興正在深入推進,鄉村文化振興需要地方政府更加用心、用力、用情,在農民思想道德素質提升這一領域下足功夫,為鄉村振興的早日實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