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宋燁,蘇娟,東莎莎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濟南果品研究所,山東濟南 250014)
2021 年10月,中共山東省委農業農村委員會印發了《山東省推進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五年行動方案》的通知,提出要推進農產品流通系統建設,利用5 年時間,建設國家級農產品區域冷鏈物流基地10個,低溫儲藏保鮮設施達到3 000 座、存儲量超過1 200 萬t。2022年4月,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山東省“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暢通高效、安全綠色、智慧便捷、保障有力的現代冷鏈物流體系;到2035年,全面建成現代冷鏈物流體系。
“全國農業看山東”,山東是我國農業大省,糧食、水產品、奶制品、蔬菜、水果等產量豐富,其中果蔬產業是山東農業的重要代表。發展果蔬現代物流是打造高端果蔬品牌、豐富產品結構和層次,提高產品質量安全,實現果蔬提質增效的重要途徑[1-3]。但由于果蔬儲藏呈現生物表征多樣化、品質劣變個性化、技術措施差異化等特征,同時山東省果蔬儲藏物流相關研究與產業化進程相比其他產業稍慢,導致果蔬冷鏈物流技術體系和產業化應用水平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差距較大[4-5]。冷鏈流通和信息化監管會增加果蔬流通成本,目前山東省內部分地區的果蔬仍以原始狀態上市和貯藏,導致蘋果、櫻桃、藍莓等特色果蔬采后易腐、貯運損耗高、優果率低。據統計,山東省每年有60%的果蔬為當季銷售,其余35%~40%需要冷藏,而冷鏈物流是保證果蔬品質、穩定果蔬市場價格的重要因素[1]。本文針對山東省果蔬流通現狀和冷鏈物流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果蔬冷鏈物流發展建議,以期探索并構建適合山東各地區批發市場、超市、電商等多元流通渠道的流通模式,實現山東果蔬的減損增效。
近年來,山東省注重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在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五種運輸方式的建設上投入大量財力和人力,目前“五縱四橫一環八連”高等級公路網已經形成,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企業為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滿足居民對農產品的多樣化需求,不斷加強自有冷鏈設施裝備的升級改造,引進國際先進設備,加強技術管理,冷藏、冷凍、冷運能力不斷提升。
在諸多利好政策引導下,山東省的物流業發展水平明顯提高,一體化運作、網絡化經營、信息技術服務和供應鏈管理能力明顯提升,山東省作為果蔬大省,也逐漸向引領我國果蔬產業發展的強省發展。調查發現,目前山東省冷鏈物流相關農產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肉類、奶制品以及水產品。2018年,全省蔬菜產量為8 192.0 萬t,同比下降22.9%,占全省主要冷鏈物流農產品的63.64%;水果產量為2 788.8 萬t,同比下降15.4%,占全省主要冷鏈物流農產品的為21.67%。
果蔬采后仍維持著基本的生理代謝,是一個高度協調的復雜生命體,其成熟、衰老和品質劣變受諸多因素影響,果蔬在儲藏、物流環節出現的腐爛變質問題一直是果蔬產業發展的瓶頸。發達國家和地區已建立了完整的果蔬生產銷售冷鏈系統[6-7]。據調研,山東省仍有部分不發達地區冷凍冷藏企業的制冷技術相對落后,仍保留著老舊的制冷工藝和技術。冷藏專業技術的落后,導致制冷效果差、能耗高,冷鏈成本居高不下;使真正進行商業性貯藏的品種較少,實現冷鏈物流貯運的品種更少。有些技術性難題,如乙烯代謝、品質劣變、生理失調機制及調控等采后生物學諸多重要科學難題仍有待攻克,儲藏物流過程中環境因子與品質劣變的耦合效應等仍需進一步澄清,高附加值特色果蔬的防腐保鮮技術工藝仍然不成熟,特別是易腐果蔬(如櫻桃等)保鮮綜合技術體系還未系統完善,技術熟化度仍較滯后[8-9]。
由于我國新鮮果蔬采后產地商品化加工、冷鏈物流相關研究落后,產業化進程起步較晚,技術裝備及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缺乏適用于各省本土化果蔬采后加工物流需求的技術裝備,結構合理性、設備成套性和技術匹配度均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所以產業效益有限[6]。目前我國包括山東省在內的大部分省市的果蔬冷鏈流通率僅為22%,預冷保鮮率僅為10%,損耗率高達30%,果蔬加工轉化率僅為20%~25%,果蔬經常局部性過剩,導致供給側瓶頸問題突出,農民增產不增收。
近年來,各級政府和企業在果蔬物流硬件設施上做了大量工作,但總體來看,大多數果蔬物流企業是從過去傳統體制下的貯運、貿易、批發行業轉型而來的,貯運設備只能適應通用性貯運,質量上難以滿足果蔬冷鏈物流的要求,如裝卸搬運設施不配套,果蔬專用的運輸工具和冷庫總儲存量不足,影響了果蔬的運輸效率和運輸品質。洪衛[1]在《對山東省果蔬冷鏈物流現狀及發展對策探究——以山東壽光蔬菜冷鏈物流為例》中指出,山東省作為農業大省,果蔬產品產量豐富,然而冷鏈物流的落后導致易腐果蔬的貯藏、運輸、銷售等環節存在斷鏈現象,冷鏈運輸率只有10%~20%,冷藏運輸量僅占易腐貨物運輸量的25%,社會化冷鏈需求得不到滿足,水果蔬菜損耗浪費巨大。因此應大力發展果蔬冷鏈物流,以保證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減少損耗,提升品牌競爭力,從而提高農業經濟的整體效益。
果蔬的冷鏈物流不僅需要科學有效的保鮮措施,更需要快速響應消費市場動態的信息系統,以滿足冷鏈物流時效性高的特點。果蔬的流向和流程,以及由此產生的效率和效益均與果蔬物流的信息密切相關。智能、高效的果蔬物流是保持果蔬品質、延長貨架期、減少損耗的重要措施[10-11]。隨著物流企業經營方式與理念的轉變,更加需要采用自動化、智能化的技術裝備以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生產運營效率。目前,山東省冷鏈物流尚未建立起全省乃至全國體系統一的信息化系統,易造成果蔬尤其是蔬菜的“滯銷”。王建強[8]提出,目前國內大部分省市的果蔬物流存在智能控制技術與裝備不完善等問題,且當前果蔬物流信息系統所能提供信息的類別和質量大多不能滿足用戶的實際需要,缺乏有效的信息導向,果蔬物流的流向具有盲目性,流程不合理,果蔬生產與消費環節信息嚴重不對稱,這些問題是導致“賣難”現象的重要原因,也是導致果蔬運輸途中損失嚴重、影響果蔬保值增值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山東省對冷鏈物流的需求旺盛,但由于冷鏈設施投資成本巨大,眾多企業對冷鏈物流的投資持謹慎態度,導致冷鏈設備的投入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足,冷鏈流通率和運輸率遠不及發達國家。
目前山東省果蔬物流呈多元化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爭相進入果蔬物流業,大多是農村小農戶的個體經營、分散的個體商攤或個體運輸,少數為實力較強的物流中心、快遞,還有各種類型的批發零售商等。但各家企業實力不一,不同個體自成一家,缺乏龍頭企業和核心競爭技術,各物流企業間合作不緊密,冷鏈物流技術共享率低,限制了果蔬冷鏈物流的發展。據統計,冷鏈大型企業占市場份額的比例不足5%,“假”冷藏車如二手海柜改裝冷藏車在市面上仍然存在[1]。各物流企業自成一家增加了冷鏈物流的成本,且中小企業經營規模及服務標準不統一,沒有形成區域化、規模化、連鎖化的服務網絡,無法提供市場需求的全程綜合化的冷鏈物流服務。
為滿足消費者對果蔬產品及時性、持續性、多樣性及安全性的需求,亟需發展冷鏈物流,針對山東省的具體情況,提出以下對策。
果蔬冷鏈物流的發展離不開大型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因此應支持山東省現有的果蔬冷鏈物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著力發展壯大大型果蔬物流企業,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要素投入和成果轉化;培育一批具有國內競爭力的果蔬冷鏈物流高新技術企業;建設若干省級、市級果蔬物流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形成一批帶動性強、特色鮮明的果蔬冷鏈物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共同推動果蔬物流產業的發展。
鼓勵冷鏈物流企業優化整合資源,拓展服務網絡,擴大業務范圍,拉長物流鏈條,壯大一批跨品類、綜合性行業龍頭企業;引導大型生產、流通企業整合開放內部冷鏈物流資源,開展重點品類全鏈條社會化服務,打造一批精益化、專業化行業領軍企業,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冷鏈物流企業集群;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提升基礎服務水平,深耕細分領域和特定場景,強化精細化管理能力,有效滿足個性化、多元化市場需求;支持冷鏈物流企業與生產流通企業深化戰略合作,提升冷鏈綜合服務能力[12]。黃穎秋[13]聚焦城鄉融合發展的視角,創新提出冷鏈物流企業兩個需要遵循的理念:一是暢通城鄉之間冷鏈物流的供應鏈市場渠道,實現生鮮農產品“一冷到底”;二是全面推動冷鏈物流大型企業規模化和質效齊升。
布局一批能夠實現果蔬采后品質調控的基礎生物學理論研究、前沿技術、裝備研發及相關技術集成和示范應用的國家實驗室等平臺和一系列全鏈條技術研發和應用的實驗基地,從而有效推進果蔬冷鏈物流科研基地建設。在果蔬產業優勢發展區,如煙臺、蒙陰、章丘等地建設一批能引領世界果蔬物流科技發展的創新平臺,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影響力的科研技術基地,促進果蔬冷鏈物流產業的發展。舒潔[14]提出,政府可在冷庫建設方面提供一定的財政和技術支持,具體措施包括設立物流發展專項資金、增加社會資金的融入渠道,加大對果蔬冷鏈物流用地、用電等的政策支持。勵莉[15]也認為應加大對鐵路、公路、航運等冷鏈運輸設施和冷藏車、冷藏箱等冷鏈設備的投入,以保證果蔬產品的全程冷鏈物流,減少運輸損失。
根據果蔬的采收季節、消費冷鏈需求周期及山東省各地果蔬產區的實際情況,探索發展產地預冷、產區集配、區域調運共享式“田頭小站”等移動冷庫;在田頭采供網點合理設置移動冷庫掛車停靠甩掛場地、集裝箱式移動冷庫裝卸站點,配套建設保障設施設備,鼓勵組建移動冷庫大車隊,組織跨區域調配作業,提高移動冷庫設施設備利用率。
此外,還應利用繞城高速公路沿線可開發地塊建設“近城而不進城”的銷地冷鏈集配中心,支持和鼓勵果蔬、水產品、肉類等全國性和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大型流通連鎖企業建設完善規模適度的冷凍、冷藏存儲庫及低溫收發貨冷鏈設施設備;推動冷鏈配送接貨站點建設改造,合理布局生鮮運輸車輛臨時停靠裝卸點,優化城市冷鏈配送通道網絡和新能源冷藏車充電設施,加強冷鏈配送車輛通行管理;加快城市冷鏈前置倉、移動冷柜冷庫、智能冷鏈自動售賣機等“最后一公里”冷鏈設施建設與應用,引導有條件的住宅小區加強生鮮投遞柜、社區配送站等建設。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物流設施的國際化和物流服務的系統化,市場和產業對果蔬物流提出了更精細化和集成化的技術要求[16-17]。因此,亟需將以云計算、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挖掘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有效地應用于果蔬物流運輸系統,突破果蔬物流智能化管控技術瓶頸,為山東省果蔬的大規模流通提供核心載體,實現果蔬生產與消費環節的信息對接,滿足不同消費者對果蔬優質便利的個性化需求和實際需要。同時,利用海量用戶消費數據,結合數據挖掘等技術進行精確分析,預測用戶對不同品類果蔬的購買、退貨等行為,提升果蔬電商的購物體驗。張曉娜等[2]在綜合闡述國內果蔬物流發展現狀基礎上,以果蔬冷鏈物流配送路徑優化為目標,通過合理假設,構建出車輛配送路徑優化模型,并通過蟻群算法進行優化求解,最后結合實例證明了該優化模型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目前,蘋果產業大數據平臺已覆蓋了蘋果生產資料投入到貿易等的全產業鏈環節,能夠實現對蘋果種植的精準化管理,提高果品質量。
冷鏈是果蔬儲藏物流質量安全的保障,也是未來一段時間內果蔬流通的重點發展方向。從冷鏈冷源、冷量保持、溫度調控及裝備優化等方面切入,開展流通節能降耗、節本增收等技術研究已成為果蔬保鮮技術突破的關鍵[13,18]。因此,下一步應集成全省特色果蔬,如蘋果、櫻桃、藍莓、大蔥、芹菜等,推廣產地預冷、冷藏、運輸、銷售、安全貨架期等現代冷鏈流通關鍵技術和裝備技術成果,開展特色果蔬多元化流通模式技術示范與先進物流裝備推廣,探索并構建適合山東各地區批發市場、超市、電商等多元流通渠道的流通模式,助力山東果蔬的減損增效。如何在“互聯網+”背景下實現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創新性發展是人們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分析的問題,王建強[8]結合互聯網環境,提出基于互聯網環境的我國農村果蔬冷鏈物流流通模式。陳綺[9]也提出了“互聯網+”下基于第四方物流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模式的發展建議,探索新型流通模式以期助力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降本增效。
依托山東省內從事果蔬相關研究的科研院所和大學,針對導致采后腐爛、影響果蔬采后運輸效果的諸多重要問題,通過多組學技術開展不同遺傳背景的果蔬采后生物學研究,鑒別獲得影響采后物流品質變化的重要基因或蛋白,闡明其調控機制及其與環境的耦合效應;從而通過基因編輯等生物技術獲得果蔬新種質,實現果蔬冷鏈物流技術的創新和果蔬產業發展的新突破[19]。
瞄準山東省果蔬儲藏物流產業關鍵問題,重點加強同科研院所、企業等機構的合作,通過合作研究、引進材料和技術平臺、召開項目工作交流會等方式,加大果蔬儲藏物流高端智力引進力度,打造國內果蔬儲藏物流科技交流與合作基地,統籌推進山東省果蔬儲藏物流科技與產業“走出去”;積極遴選優秀的果蔬儲藏物流專家,推動發展果蔬產地商品化加工和冷鏈物流優勢學科建設,大力組織開展果蔬產地商品化加工與冷鏈物流等方面的研究,力爭在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科研水平提升、產業服務優化三個方面取得突破。
目前山東省冷鏈物流行業尚處于快速發展期,但相對于發達國家和我國其他先進省市而言,冷鏈行業集中度較低,標準化程度較低。冷庫、冷鏈設施投資規模大、運營成本高、回收周期長,山東省各地應加強統籌規劃,有序組織實施,在“產、儲、運、銷”環節上相互銜接、有效協同,避免一哄而上、重復投入,防止大面積閑置或廢棄。同時,強化政策支持,用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補齊鄉村、山區等區域冷庫、冷鏈設施的短板,助力擴大農產品外銷半徑,提升附加值,實現豐收又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