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蓓
在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為了應對高考大多采用了“題海戰術”,只重視閱讀答題技巧的傳授,而忽視了閱讀能力的培養,致使語文教學逐漸陷入僵局。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不斷摸索創新閱讀教學模式,以提升閱讀教學的成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廣義的深度教學就是學生在老師的積極引導下進行具有挑戰性的學習,把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學習當中,獲得學習效果的這一過程。首先,在深度教學當中,教師是深度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學生則是深度學習的主體。其次,只在真實的情境之下進行知識的建構,這才是深度教學的內涵。此外,只有師生之間互動,才能達到深度教學的效果。狹義來說,深度教學主要是強調學習的過程,而這一復雜性和知識的系統性,只憑高中學生的個人能力是無法完成的,這就需要高中教師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實現深度學習的真正意義。
就現階段來看,教師過于依賴于讀本已經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雖然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認知,但學生很少有機會能自己去品味作品,這樣就限制了學生的閱讀思維,導致學生缺乏閱讀體驗。語文學科的語言性是非常強的,高中閱讀教學中很多作品思維的深廣度是不同的,如果學生的思維不能達到這一標準,在閱讀當中就會艱難前行。除此之外,很多教師語言教學和實際的教學內容聯系非常弱,導致學生的學科素養不能得到提升,課堂也沒有得到有效的升華。
高中階段的一些閱讀文本必須通過學生自身的感知才能實現深度的理解,一味地由教師主導的閱讀體驗,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毫無益處。在教育改革當中,我們的教學目標沒有改變,還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但是在高中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把這三個教學目標相混淆,導致學生的學習缺乏目的性。雖然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可以豐富自己的閱讀認知,但是這種閱讀認知只是被動地去接受,學生不能從心底去感悟閱讀文本,也就不能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自己放在教學設計、教學方法選擇的主體地位上,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種單向式的灌輸教學,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毫無意義。
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學生所學習內容非常豐富,但是很多學生不知道什么是精益求精。比如,對于一些名著只是略懂一二,會去背一些片段,但是對整個名著的理解浮于表面。此外,還有一些老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會讓學生去背一些相關的知識和內容,比如魯迅作品的寫作手法,或者是郁達夫的寫作特點,巴金的《家》中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等,以此來對付考試,這種浮于表面的閱讀教學,對于高中學生起不到任何的促進作用,反而會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開拓。高中學生思維意識、邏輯性、氣質、性格等都已經具有穩定性,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已經發展到一定的高度,老師完全可以把課堂交給學生,而自己只需要做好輔助作用,一味的主導式教學會限制了學生的能力發展。
閱讀的識記就是讓學生先初步感知文章,最基礎的就是讓學生掌握字、詞、句。然后初步感知作者的大致情感,把握文章的內涵,增加學生對閱讀文本的體驗。比如,我們在學習《蘭亭集序》的時候,就要初步了解文章的一些生字詞,還有文章的大意,以及初步品讀這“天下第一行書”。像是一些“癸丑”“會稽”“禊事”“嗟悼”等這些生僻字的讀音和意思是要學生掌握的。
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具有開放性和不確定的過程,我們在閱讀中的反復閱讀可以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內化閱讀文本,促進學生和作者之間的共鳴。如果我們的閱讀只是簡單的淺嘗輒止,也達不到我們所說的要培養學生閱讀素養的教學目的。但是老師要明確“理解”的目的,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二次或者是多次閱讀。比如,我們在學習《赤壁賦》中,通過識記后,去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你認為蘇軾的豁達體現在哪里。通過你對文章的了解結合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哀吾生子須臾,羨長江子無窮”“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合作探究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教學模式,高中階段的學生有自己的主觀意識和能力。那么老師在這個閱讀教學環節中就要把課堂交還給學生,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表達,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想法,畢竟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也是有個體差異性的人,在不同思維碰撞中,還能拓寬學生思維的深廣度,這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老師把課堂交給學生,不是“散養”,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意識還要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避免學生出現一些不切實際的探討。
對于高中階段的語文閱讀來說,其中不乏一些極具哲理的作品,和蘊含著豐富的作者思想的文本,那么在經過以上所提到的閱讀教過程后,可以指導學生對所閱讀文本的評價。最簡單的就是“我認為,文章哪些地方比較好,好在哪里”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學生對所閱讀文本的深度理解。另一方面是整合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認知動機。很多學生都會在這個環節中“發現新大陸”。
高中階段的閱讀是一個“廣度”的范疇,并不僅僅局限于一個單獨的閱讀類型,也不局限于某一個時期的閱讀。從文言文到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我們現在所熟知的近代白話文學等等,那么要提高學生的閱讀核心素養,只依賴于課本的閱讀是遠遠不夠的,必然要以課本為基礎,拓寬閱讀的深廣度。比如,我們在學習《詩經》中,就不能僅僅學習課本的內容《無衣》《桃夭》等也都較為經典。學生可以在拓展閱讀中豐富自己的閱讀量,為日活質變做積累。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體驗,實現學生思想上的共鳴,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綜上所述,對于高中階段的教學來說,更加任重道遠,不同階段的教學有不同的使命。語文學科本身就屬于我們的母語學科,想要提高學習的語文綜合能力,不妨立足于整體教學,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拓寬教學的范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