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蘭貞
求異思維是高中學生應具備的思維能力之一,能夠促使學生免除思維模式的限制,帶領學生從多個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幫助學生掌握更多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活躍學生思維,轉變以往教學中千篇一律的固定思維模式,引導學生多層面探究問題,形成良好的求異思維習慣,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能夠使學生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燃起學生主動進入求異思維狀態的熱情,進而帶領學生從多角度找出問題答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在課堂設問時要保證問題具有梯度性、層次性的特點,要求問題之間環環相扣,形成完整的思維路徑,讓學生享受到求異思維的成功感。
比如,在教學《祝?!芬徽n時,教師先讓學生大致了解文章內容,布置學生按照時間順序和文本情節編寫祥林嫂“年譜”的學習任務,幫助學生全面梳理祥林嫂悲慘的一生,最后祥林嫂在三十七八歲時默默離開人世。接著,教師引入有關文本的一系列核心問題:問題一,祥林嫂的死亡屬于自然死亡、自殺、他殺還是意外死亡?大部分學生認為是他殺;問題二,誰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有的學生認為是魯四老爺,有的學生認為是柳媽,有的學生認為是四嬸,有的學生認為是魯鎮上所有人,教師讓學生闡述具體理由,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各抒己見;問題三,請你聯系下當時的社會背景,想一想是什么在背后推動了這些人產生這些行為?(魯四老爺和四嬸看不起祥林嫂,柳媽說去捐門檻,鎮里的人麻木冷酷)。通過思考這一問題,學生能夠從封建社會的本質出發深刻理解祥林嫂的死亡,即封建社會的吃人禮教造成這些人的麻木冷漠,導致祥林嫂的悲劇命運,揭示了下層勞動婦女在封建社會之下遭受到的摧殘與壓迫。
高中語文教學要結合文本核心內容設計多個層層遞進的問題,依托學生對問題的不斷深入思考,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發散思維、聚合思維和求異思維,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保證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始終保持學生求異思維熱度。
高中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較強,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共同賞析優秀的古詩文作品,引導學生自主深入解讀詩文,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對詩文的理解,并對詩文內涵、意境和情感進行自主總結,延伸學生求異思維深度。教師應鼓勵學生發表與眾不同的賞析觀點,豐富學生對文本的賞析視角,釋放學生的個性。
比如,在教學《聲聲慢·尋尋覓覓》過程中,教師先向學生介紹詩詞創作背景,解讀詩詞整體內涵,之后教師在歸納總結階段向學生提出深入探究性問題:請你用自己的語言總結一下你心中的《聲聲慢·尋尋覓覓》。教師讓學生結合文本內容以及相關資料進行歸納總結,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闡述對這首詩詞的感受。有的學生從詩詞情感層面進行賞析,認為通過品讀這首詞能夠體會到李清照內心的孤獨,感受到她對亡夫的懷念。有的學生從詩詞寫作特點進行賞析,認為這首詞采用了引人入勝手法,通過運用重疊詞,以及對梧桐、飛雁、晚風等秋天景象進行描述,更加渲染了作者悲涼、落寞、愁苦的心境。有的學生從作者人物評價角度進行賞析,認為這首詞是婉約派代表作,李清照將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花和雨上,驗證了作者“千古第一才女”的盛名。雖然不同學生對詩詞賞析的角度不同,但是卻都能夠更加深入的總結和理解詩詞的意境,有助于促進學生求異思維發展。
文本賞析是表達學生自己所學、所感、所想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學生求異思維的重要教學方法。教師要創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文本賞析氛圍,指導學生從不同賞析角度出發總結文本內涵,深入思考文本意境,打破千篇一律的思維模式,進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高中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求異思維的過程中,要突破單一分析文本的局限,采用對比閱讀方法引入與文本相關聯的其他文章,抓住兩篇文章對同一景物或同類事件的描寫,從不同層面出發分析兩篇文章的不同,進而激發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和求異性,提升學生的求異思維寬度,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閱讀分析方法。
比如,在教學《荷塘月色》時,教師可以引入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與本篇課文進行對比閱讀。這兩篇文章均描寫了“月”,教師讓學生對比分析一下兩篇文章在描寫“月”時有何不同,要求學生作出多向比較。有的學生從感官角度進行對比,認為《荷塘月色》側重于描寫視覺中的荷塘月色,而《聽聽那冷雨》側重于描寫聽覺中的景象。有的學生從文本節奏角度進行對比,認為《荷塘月色》的節奏較為緩慢,句式較長,運用疊音詞營造舒緩的氛圍,展現出悠揚纏綿的抒情基調?!堵犅犇抢溆辍返墓澴噍^快,句式較短,展現出活躍明快的抒情基調。有的學生從審美體驗角度進行對比,認為《荷塘月色》的審美情感為哀愁與喜悅,《聽聽那冷雨》的審美情感為冰冷與溫馨。
對比閱讀不僅是拓寬學生閱讀量的有效途徑,更是培養學生求異思維的重要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對比閱讀引導學生橫向對比分析不同文章對同一事物的描寫特點,讓學生收獲多樣化的閱讀理解成果,進一步擴展學生的思維寬度。
辯論是培養學生求異思維的有效方式,教師要圍繞文本內容提出具有思辨性質的辯論主題,鼓勵學生從多層面、多途徑、多角度出發搜集整理資料,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從而不斷豐富學生的辯論思路,幫助學生破除固定思維和原有知識經驗局限。在課堂辯論環節,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辯論角度,調動起學生的求異思維。
比如,在教學《鴻門宴》一課時,當教師教學完基礎語文知識后,向學生提出“項羽與劉邦誰是真英雄”的辯題,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收集整體相關歷史資料,結合自己對文本的理解以及課外知識的積累,明確自己的觀點,找出支撐自己觀點的論據。在第二課時,教師將學生分成兩方,組織小型辯論會,讓各方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和論據。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仔細揣摩對方提出的論據,找到論據中的漏洞之處進行反駁,保證反駁內容有可靠的依據支持。當辯論出現冷場時,教師可以拋出新的辯論方向,引出更多辯論材料,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當時辯論出現無理由、無秩序的反駁時,教師要及時維護辯論秩序,引導學生理性求證,尊重他人觀點,避免學生出現“抬杠”現象。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開展辯論等有效教學活動活躍課堂氛圍,調動起學生求異思維的積極性,運用求異思維找到更多的論據支撐自己的觀點,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學生的思維廣度。教師要在培養學生求異思維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不同見解,給予發言學生積極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