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積偉
項目式學習既是一種教學方式,也是一種學習方式,對“教”“學”都有著重要意義。它本身是以學科的概念和原理為中心,通過創設真實的情境,布置合理的驅動性任務和問題,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解決問題,進而理解和內化知識的模式。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需要通過學習提高自身語文素養,教師合理借助項目式學習設置驅動任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語文教師重視閱讀教學的開展,且教學時間占比較重,但受到現實教學局限性影響,閱讀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首先,部分閱讀教學內容脫離生活情境。部分課堂中教師講課盡心盡力,學生聽講也非常認真,但理解文本時仍然困難重重,很難準確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體現出學生閱讀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究其根本,發現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內容大多與學生日常生活相距甚遠,教學中教師也沒有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思維,更多是采取“單刀直入”的方式直接進入文本,對于學生而言,這是很難激發起學習興趣的。其次,教學評價方式單一。教學評價直接影響到學生認知和能力的形成與發展,但教師在評價學生閱讀能力時,大多仍是以分數評價為主,停留在應試層面上,課堂評價也多是流于形式。教育改革后,雖然強調重視教學評價,改變單一評價模式,但在實際操作中卻缺乏相應的評價標準,導致最終結果也不甚理想。而項目式學習的運用可以有效解決以上問題,既可以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項目實施中,又可以共同探究關鍵性的問題,無形中縮短了學生與閱讀文本之間的距離。同時,項目化學習強調多樣化評價,在學生探究合作后,教師從學科知識和能力發展兩個維度來展開評價,更能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閱讀學習中也會更有針對性。
情境創設是項目式學習中最關鍵的一步,也是利用任務驅動形式能否增強學生積極性的關鍵。與此同時,情境的創設需要結合實際經驗,結合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具體認知,設計一系列討論問題,為學生營造適合討論的學習情境與氛圍,從而將枯燥的閱讀活動轉變為驅動式的語言實踐活動。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圍繞閱讀教學的重點來設計驅動問題,鼓勵學生在討論后給予其正確的指導,以此來掌握語文學科核心知識點。
以統編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社戲》教學為例。首先,學生閱讀后可以體會到農家少年的淳樸好客,但卻忽視了其中的人情美和風景美,為了讓學生的學習更具系統化,教師應先結合教學內容來確定教學主題,再合理創設情境,如將該類主題確定為“童年回憶”,并創設情境:要求學生掌握文章內涵后,結合自身閱讀后的感悟,積極回憶童年的美好生活,說出自己童年最喜歡的事情,并將內容寫下來,可以模仿或借鑒文章中的寫作方法,點明文章內容與自身經歷的共通之處。其次,學生回憶并寫下內容后,教師設計分享活動,鼓勵學生與同學分享自己美好的童年回憶,既可以加強對知識的掌握,又可以在分享中收獲喜悅,對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有著重要意義。從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師運用項目式學習并合理創設學習情境,能有效促進學生自主探索文章中的深層含義,并增強師生課堂互動頻率,讓學生提高對知識運用的靈活性。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合理運用項目式學習還可以幫助學生功課學習中的重難點,由于項目式學習多是通過解決問題來強化學生的收獲,且教材中教材劃分多是以單元為單位。因此,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教學目標和教學價值的確定,并將其作為學生對文章內容運用的關鍵。在這種學習狀態下,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會逐漸重視支架的構建,從而找到支撐文章的關鍵點,也就是所謂的“支點”,進而加強對核心概念與原理的掌握。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分清主次,不必刻意追求面面俱到,做到條理清晰,更方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以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為例。首先,教師應以文章體裁為切入點,結合教材內容,將《春》《雨的四季》這兩篇文章與文本一同開展閱讀教學,原因是它們的體裁相同,且多是寄情于景,在對比和分析中更容易提煉出“支點”,對教材中課文的編排進行重組,并圍繞文章內容重新制定學習目標和學習價值。其次,在學習目標和學習價值確定后,教師再通過“略讀+精讀”相結合的模式,幫助學生梳理每個階段及每個環節的小目標,并在教學中給予明確的指導,以保證所制定的目標具有可操作性和實施價值,為支點的確立提供一定的便利?;诖?,教師以目標為引領,結合文章主題確定“支點”,再開展高效的閱讀教學活動,可以有效引導學生思維,并突出教學中的條理清晰,深化對知識的掌握。
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多是圍繞著教材開展,但項目式學習下會融入一些其他的知識,甚至是跨學科知識,構成以語文學科為主,以其他學科為輔的模式,這突破了傳統單一的知識體系。此種情況下,跨學科項目式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對教師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只有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學習學科知識來豐富自身知識結構,才能保證教學質量。但教學能力和策劃能力的提高需要時間的積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需要與其他教師協同合作,積極整合教育資源,如此才能保證項目式學習真正具有踐行的價值。
以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海底兩萬里》教學為例。文章中不僅有精彩的人物描寫,更涉及山川地理、化學等多方面的內容,教師在運用項目式學習開展閱讀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尋求地理、化學等任課教師的配合。教師在備課環節中,可以多與地理、化學等教師請教,在研討中加強對山川地理、化學成分等內容的掌握,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如“一千克的海水有百分之九十六點五是水,百分之二點七左右是氯化鈉……”一句中,學生讀后可以充分體會到海水中豐富的成分,語句中數字精確到小數點后,突出了肯定性和精準性,也充分體現了所說之人知識淵博,課堂中學生閱讀到這一部分時,感到驚訝或不可置信,教師可以從旁加以指導,借助資料來驗證文中的句子,既可以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為之后整本書閱讀做良好的鋪墊,又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總的來說,在初中語文閱讀中開展項目化學習對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有著重要意義。但在使用這一方法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情境,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對關鍵問題展開討論,并建立多樣化的評價方式。這一過程中,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可以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并為學生實現深度學習目標,進而提高語文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