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明[山西三晉報刊傳媒集團,太原 030001]
《西廂記》全稱《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是元代著名雜劇作家王實甫創作的雜劇,又稱《王西廂》《北西廂》。《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是在唐傳奇《鶯鶯傳》和金代戲曲《西廂記諸宮調》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全劇敘寫了張生(張珙,字君瑞)與前朝相國小姐崔鶯鶯在婢女紅娘的幫助下,沖破孫飛虎、崔母、鄭恒等人的重重阻撓,終成眷屬的故事,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內涵。《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以下簡稱《西廂記》)憑借跌宕起伏的愛情敘事、豐富鮮明的人物形象、極富詩意的唱詞,將藝術上的造詣提升到了更高的層次。
唐代元稹的《鶯鶯傳》情節比較簡單,人物形象也比較單薄。《鶯鶯傳》講述的是張生始亂終棄的故事,將崔、張二人愛情破滅的責任歸咎于鶯鶯的“自薦枕席”,并得出結論“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具有鮮明的封建男權色彩。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在《鶯鶯傳》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寫,增加了孫飛虎逼婚、鄭恒挑撥等情節,使整個故事有了雛形,并設計了崔、張大團圓的理想結局,滿足了人們的美好愿望。王實甫的《西廂記》借鑒了前兩者的優劣,將故事講述得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牢牢吸引住了讀者和觀眾的眼球,讓人欲罷不能。
一開始,崔家護送前朝相國崔玨的靈柩回鄉,崔鶯鶯及母親、婢女紅娘暫住在普救寺內。崔鶯鶯與張生偶遇,兩人一見鐘情。而守衛蒲津橋的將領孫飛虎聽說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容”,便起了貪心,想霸占她為妻。崔鶯鶯的母親惶恐不安,趕緊找女兒商量。崔鶯鶯向母親獻計,只要有人能將孫飛虎擊退,就允許她嫁給此人。老夫人迫于無奈,只有答應了這個計策。而這正合張生之意,他寫信請同窗好友白馬將軍擊退了孫飛虎。
讀者本以為二人可以就此喜結連理,沒想到崔母違背諾言,在答謝宴席上讓兩人以兄妹相稱。崔、張只好在紅娘的幫助下傳遞書信,表達愛意,并偷偷幽會。后來,崔母得知二人幽會的事情,拷問紅娘。紅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服崔母信守諾言,同意二人的婚事。崔母則以“俺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為由,要求張生考取功名。為了能與鶯鶯長相廝守,張生赴京趕考。
后來,崔母的侄子鄭恒出現,散布謠言,說張生考中狀元后娶了尚書之女為妻。崔母決定將鶯鶯嫁給鄭恒為妻,好在張生及時趕回,讓好友白馬將軍作證,化解了誤會。而鄭恒也羞憤難當,自盡身亡。一波三折之后,張生和崔鶯鶯最終結為夫妻。
《西廂記》的愛情敘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讓讀者的心始終懸在那里,為兩位主人公坎坷的愛情扼腕嘆息。可想而知,如果兩人的愛情之路一帆風順,沒有孫飛虎、崔母、鄭恒等人的阻礙,就不可能引起人們的同情。因此,從敘事的角度來說,《西廂記》一波三折的愛情故事是其如此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西廂記》的愛情敘事贊揚了張生和崔鶯鶯沖破封建禮教、大膽追求愛情的精神,這在封建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可謂破天荒之舉,所以,《西廂記》能夠受到當時人們的歡迎,從而流傳開來。雖然故事的主人公身處當時的社會,還沒有特別明確的反封建意識,但他們真摯熱烈的情感已然突破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其大膽追求愛情的舉動成為現代青年的楷模。
前文提到,《鶯鶯傳》中的人物形象都比較單薄。實際上,受限于唐傳奇短小的篇幅,作者不可能花費大量的筆墨來塑造一些次要人物。因此,《鶯鶯傳》中關于崔母的描述只有短短幾句,而紅娘這一人物在其中甚至沒有名字,更不用說她在后來的作品中活潑可愛、仗義直言的人物形象了。此外,孫飛虎、鄭恒等人及相關情節在《鶯鶯傳》中也不存在。《西廂記諸宮調》在《鶯鶯傳》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故事情節,使幾個重要人物的篇幅增多,形象也相對立體,但仍然不夠鮮活生動。王實甫的《西廂記》在前二者的基礎上,豐富了故事情節,完善了人物形象,將幾位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描寫得活靈活現。
孫飛虎可以說是《西廂記》中的頭號反派人物,他自言道:“自家姓孫,名彪,字飛虎,方今天下擾攘。因主將丁文雅失政,俺分統五千人馬,鎮守河橋,劫擄良民財物。”可見其不僅不以劫擄良民財物為恥,還以此為榮。一個擁兵自重,搜刮民脂民膏的惡將形象呼之欲出。他聽說崔鶯鶯“眉黛青顰,蓮臉生春,有傾國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顏”,便產生了霸占崔鶯鶯為妻的想法:“擄鶯鶯為妻,是我平生愿足。”最終,他被張珙的好友白馬將軍擊退。他霸占良民財物,擄取鶯鶯為妻的如意算盤落空。
孫飛虎這一人物形象貪財好色、霸道蠻橫,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無恥小人,但他是崔、張二人愛情之路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正是孫飛虎的逼婚,促使崔母許下諾言,最終使崔、張訂下婚約。
老夫人崔母,也就是崔鶯鶯的母親,是鶯鶯和張生愛情道路上最大的阻礙,代表了封建社會所崇尚的門第等級觀念。
崔母認為兩家結親應當講究門當戶對,所以心里不贊同崔鶯鶯和張生的婚事。在孫飛虎包圍普救寺,強逼崔鶯鶯嫁給他的情況下,崔母許下誰擊退孫飛虎,就將女兒許配給誰的諾言。但是當張生請來好友擊退孫飛虎后,崔母卻要兩人以兄妹相稱:“[夫人云]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末背云]呀,聲息不好了也![旦云]呀,俺娘變了卦也![紅云]這相思又索害也。”然后,她以崔鶯鶯已經許配給鄭恒為由,要求張生另娶他人:“莫若以金帛相酬,先生揀豪門貴宅之女,別為之求,先生臺意若何?”可見其背信棄義、虛情假意的一面。
后來,鶯鶯和張生戀情暴露,她在紅娘的勸說下,害怕報官后臉面無光,才不得已同意了二人婚事:“待經官呵,玷辱家門。罷罷!俺家無犯法之男,再婚之女,與了這廝罷。”這一段獨白可見其虛偽、自私的一面。但她仍要求張生考取功名后再來迎娶鶯鶯,說明其內心的封建等級觀念已經根深蒂固。身為崔鶯鶯的母親、前朝相國的遺孀,崔母重視門第也無可厚非,但是她違背了將女兒嫁給張生的諾言,其后又百般阻撓,足見其作為封建家長的虛偽和狡詐。
崔鶯鶯出身名門,是一個知書達禮的貴族小姐,因此不免受到封建禮教的嚴重束縛。正如書中所寫:“小梅香伏侍得勤,老夫人拘束得緊,則怕俺女孩兒折了氣分。”但是她正值青春年華,內心抵擋不住對愛情的渴望:“自見了張生,神魂蕩漾,情思不快,茶飯少進。”礙于自己的貴族身份,她不能自由表達愛情,內心充滿了矛盾和糾結。
崔鶯鶯“眉黛青顰,蓮臉生春,有傾國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色”,因此她必然容易引起男性的關注與喜愛。不過她并不貪慕權勢,而是忠于自己的內心,面對孫飛虎的強逼,她不為所動。
同時,她還具備超出常人的智慧和勇氣。在孫飛虎想要強娶她時,她充分使用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向母親提出建議,只要有人能擊退孫飛虎,就許她嫁給此人。后來,為了和情郎會面,她安排紅娘向張生送信,并大膽地和張生發生關系。可見,崔鶯鶯也并非一味懦弱地聽從母親的命令,不懂變通地恪守封建禮教,她也有作為才女的智慧和突破封建禮教束縛的勇氣,關鍵時刻可以為自己的幸福做出超出常人的舉動。
張生文武雙全,但并不迂腐,面對心愛的人,他大膽地表達愛意。緊急時刻,他也能請來自己的好友白馬將軍擊退孫飛虎。金榜題名以后,他也沒有背信棄義,忘記和鶯鶯的婚約,而是及時趕回破除流言,最終迎娶鶯鶯。可見,張生交友注重人品,對愛情忠貞不貳,是一個有勇有謀,值得托付終身的男性。王實甫筆下的張珙也扭轉了大家對《鶯鶯傳》中張生始亂終棄的印象,成為品貌俱佳的男性主人公形象。
紅娘活潑大膽,聰明伶俐,不僅敢向小姐崔鶯鶯、崔母頂嘴,調侃張生“傻角”“銀樣镴槍頭”,還敢直接提起崔鶯鶯對張生的愛慕之情:“姐姐往常不曾如此無情無緒;自見了那張生,便覺心事不寧,卻是如何?”這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是極為不容易的。
紅娘還具有俠義精神,她本來是崔母派去監視鶯鶯的,但是她被鶯鶯和張生的愛情打動,主動幫助鶯鶯和張生傳遞書信,私下幽會。鶯鶯和張生幽會的事情敗露后,面對崔母的逼問,她大膽直言:“當日軍國普救,夫人所許退軍者,以女妻之……兵退身安,夫人悔卻前言,豈得不為失信乎?”她直接指責崔母言而無信,令崔母啞口無言。接著,她挑明了鶯鶯和張生戀情已然“木已成舟”的利害關系:“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來辱沒相國家譜;二來張生日后名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嚴之罪。官司若推其詳,亦知老夫人背義而忘恩,豈得為賢哉?”而后,她趁熱打鐵,催促老夫人定下崔、張二人的婚事:“紅娘不敢自專,乞望夫人臺鑒:莫若恕其小過,成就大事,擁之以去其污,豈不為長便乎?”這一整段話有理有據,鋪陳利害,層層遞進,直接扭轉了崔母的態度:“罷罷! 俺家無犯法之男,再婚之女,與了這廝罷。”
由于王實甫的刻畫,紅娘聰明可愛、大膽潑辣的形象深入人心,更成為后世促成男女姻緣者的代名詞。
一般來說,戲劇的唱詞為了讓大眾更好理解,會比較口語化,但是王實甫的《西廂記》中,有相當一部分唱詞極富詩意,藝術價值極高。
比如第二本第一折中的唱詞《混江龍》,寫崔鶯鶯的相思之“愁”,用詞新穎,十分講究,層層遞進地將少女對情郎的思念之情從矛盾衍生出朦朧,再從朦朧變化為直白的過程寫了出來。其中,“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是寫崔鶯鶯紛亂復雜的內心。風飄陣陣,落花紛紛,表明了崔鶯鶯身為貴族小姐,一方面想念愛人,一方面又深知自己不該如此的忐忑心情。“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一句將崔鶯鶯對張生的思念之情比喻為蝶粉、燕泥、飛絮、落花等物,不僅將無法直觀看到的情感具象化,而且把女兒家心思如花粉、飛絮、微塵一般細膩的狀態,惟妙惟肖地表達了出來。“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抒情大膽,直言崔鶯鶯的“春心”萌動,說明此刻她已然突破了自己所謂“貴族小姐”的身份,以少女的身份抒發內心對于愛情的渴望。“香消了六朝金粉,清減了三楚精神”是說女主人公因為思念情郎而日漸消瘦、精神萎靡,至此,崔鶯鶯對于自己的情感已經不再矛盾朦朧,而是無比清醒,她意識到自己是因為對張生的思念而“玉減香消”。這段唱詞使用了比喻、對仗等修辭手法,精準地描述了少女思念情郎的狀態,用詞新穎,抒情大膽。
《西廂記》唱詞中所使用的意象也十分精巧,具有詩的品格,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上文提到的《混江龍》中“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一句,“蝶粉”對“燕泥”,“飛絮”對“落花”,“雪”對“塵”,這六個意象皆為輕質飄飛之物,經過王實甫的巧妙組合,融于一句之內,精巧細膩,讀起來富有詩意。
再如《西廂記》中極為著名的《長亭送別》,其中“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連續使用了“碧云”“天”“黃花”“地”“西風”“北雁”“霜林”“離人淚”等意象,構筑了極富詩意的離別場景。這些意象若單獨使用,則較為平常,但連在一起使用,層層鋪疊,將離別之悲渲染到極致,造就了極為不平常的效果,可見王實甫使用意象之巧妙。
仍以上文提到的“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為例,這首《端正好》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達了崔鶯鶯與張生分別時的悲傷心情。“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短短幾個字就描摹了秋天寒風吹落黃花的肅殺景象:清冷的天空上飄著幾朵白云,地上落滿了黃花,寒涼的西風吹得人一陣哆嗦。讀者仿佛置身其中,親身感受到了秋風的寒冷、落花的蕭瑟。這一派清冷肅殺的景象,也象征了封建社會嚴肅冷酷的門第觀念。正是代表著封建等級觀念的崔母棒打鴛鴦,使有情人被迫分離,不得相守。“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一句使用了夸張的手法,將主人公分別時的悲傷烘托到極致:為什么天剛亮樹林就蒙上了一層霜花?原來是有情之人分別時的眼淚,將整片樹林都染濕了。離別時的眼淚可以染濕整片樹林,說明兩人的感情無比真摯深厚,因此令人動容。
類似的唱詞在全劇中比比皆是,可見王實甫的文學功底十分深厚。
在封建等級觀念極為嚴苛的古代社會,《西廂記》突破了門第觀念的束縛,歌頌了主人公們大膽追求愛情的進步思想,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內涵。戲劇“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愿望,也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總之,王實甫的《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在《鶯鶯傳》和《西廂記諸宮調》的基礎上,豐富了故事情節,完善了人物形象,并創作了許多精彩的唱詞,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