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飛
攝影所處的拍攝位置選得恰當,就能拍出珍貴的藝術品。同理,作文選擇和處理素材的角度得當,寫起來就得心應手,有利于表現人物、抒發情感、突出主題,文章也會因新穎別致而點亮讀者的眼睛,勾起讀者認真閱讀的欲望。筆者認為,選擇作文角度要注意下述四個方面。
所謂角度小,就是運用材料的角度窄,敘事的切入口小。因為小,筆力聚焦到一點,能細化材料的亮點,把作文寫得更具體清楚。作家莫懷戚曾回憶自己寫《散步》時說,自己的家庭充滿著濃濃的親情,細小而繁多,寫洋洋一部巨著也容納不下。自己總想寫一篇短文來表現親人的互愛,表現中年人應擔負的家庭重責,于是就寫出了這篇散文。
文章沒有寫什么感天動地的大事,就是生活中平凡得能讓人忽略的小事。因為角度小,作者聚焦亮點精心描繪:母親忍受病痛度過寒冬,“我”慶幸母親安然無恙,“我”說服母親出來散步,田野景物生機勃勃,途中產生的“分歧”,背人的和諧畫面,“我”的心理感受等等,都刻畫得很細膩。作者從一個小場面、小角度詮釋了親情之愛,彰顯出中年人肩上應擔負的重要責任。
有些學生作文習慣于運用素材貪大求全、面面俱到。有位學生曾寫他父親十分節約,文章用了五個材料,個個泛泛而談,重點不突出。其中有件事讓筆者眼睛一亮,當即我讓她只寫這一個材料。她寫父親一大早在寒風中騎著自行車,從鄉村送來一袋土特產。作者拎著粽子和蠶豆到隔壁,分給同學們品嘗。回到寢室門口時,“看見父親背朝外,半蹲著身子,眼睛注視著地板,右手撿著什么往嘴里送,嘴角的肌肉隨著牙齒的起落一繃一繃地……我忽然覺得有什么東西噎住了喉嚨,淚水模糊了視線。”這個材料角度小,一個小場面,重點描寫了父親撿豆、吃豆的動作和表情,表現了父親對糧食的珍惜,也寫了“我”當時的真實感受。
文章要新穎,需要運用發散思維,尋找多種角度,然后從中篩選最佳角度。寫作可以從正面角度突破,也可改變走向,另辟蹊徑,從側面或反面等角度著筆。如朱自清的《背影》,重點描寫了最打動人的“買橘子”。散文沒有從正面寫,而是從背面寫,詳細描寫了父親艱難攀爬月臺的背影。這個角度就巧,巧在“背影”是父親深情的凝聚,巧在“背影”能拓展讀者想象的空間,巧在作者借“背影”來命題立意,抒發情感。
杜鵬程的小說《夜走靈官峽》,寫的是五十年代修建寶成鐵路時戰天斗地的工地生活。作者避大求小,鏡頭對準普通工人家庭居住的山洞,對準七八歲的小孩,從孩子照顧妹妹的守責言行和情態,從孩子對施工天氣的關心,折射出工人優秀品質對孩子的影響。這個角度很巧,巧在從小小窗口看到工人們緊張忙碌的場面,從孩子身上發掘出時代風貌。
有篇以“關心”為話題的中考作文,考生們都在從正面寫關心的人和事,但有名學生另辟蹊徑,以《這個名字最賤》為題,從反面去寫。作者寫親人們給百日小孩取名的故事:爸爸說賤名易養能保平安,于是“野草”“狗蛋”“狗剩”等賤名都出來了。當大家興致勃勃地定名時,從小黑屋傳來一聲脆響,原來,躺在病床上的爺爺想喝水,碰翻了杯子。面對圍圍的人,老人說:“我看,就叫……‘爺爺’好了,你們取的賤名,都沒有‘爺爺’這兩個字賤!”考生從反面落墨,揭露了當今晚輩不孝順老人的不良現象。
文章要有魅力,就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變”,給人一點新感覺。不僅要選擇新穎的材料,還要用新穎的角度來表現。其中轉換視角敘事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比如將動物、植物或自然風物、某種物件等人格化,借其視角和口吻,講述它們眼中社會生活情景,曲折地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文《一滴水經過麗江》就選擇了一個新穎的角度,作者歌頌的是麗江的美好景物和人文風情,表達對山川景物的喜愛和真摯情感。按常規寫法,可以寫人旅游所見、所聞、所感。但作者摒棄這個俗套,而是轉換視角,用擬人化手法,讓“一滴水”親自講述自己經過漫長的旅途,經歷無數險阻,終于完成了一生的整個歷程。
這種物化視角,在考場作文中也常出現。中考佳作《以一張課程表的名義》緊扣“學生課業負擔過重”這一中心,作者把自己轉化成一張“課程表”。全文通過它的視角,來敘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慨嘆它的大權旁落。“語數外”等主科肆意瓜分了“音體美”等副科,沉重的作業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表達了作者渴求全面發展的心聲和身體健康的憂思。
文章有深度,才有社會價值,能給人以思想啟迪。不少學生的文章缺乏感染力,主要在于不會從敘事角度上求深刻,不會挖掘材料的內蘊,作文內容停止在表面現象。我們可采取由表及里的思維方法,透過材料的表面往深處思考,努力地提煉出材料的價值。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寫小時候從小病弱,缺乏“勇敢和活躍”。一次在同伴們的激將下爬上了山,但下山時暮色降臨,同伴們都走了,杰里叫來了爸爸。后面的情節按常規可寫爸爸爬上山,把他攙扶下山或者背下山,立意落在表達父親對兒子的愛和自己對父親的感激方面。這樣就很俗,沒有深度。作者沿著材料深入挖掘內蘊,寫父親鼓勵他步步踏穩,不要看到遠方,走好腳下每一步,直抵目的地。作者由此悟出一個哲理:面對人生的各種艱難險阻不要懼怕,要學會對大困難進行分解,逐個認真解決,最終必定會贏得成功。鄭振鐸在《貓》中寫了三次養貓經歷,因為自己的偏見冤枉了花貓,認為是它偷吃了芙蓉鳥,在失去理智的沖動下將它打殘致死。在弄明真相后,他十分愧疚、難過,發誓不再養貓。養貓之事本是司空見慣的小事,但作者由表及里,開掘出重大主題。當時(五四時期)正倡導公道、民主、博愛的新思想,作者在文章中表達了同情弱小無辜,譴責專橫霸道的思想,這契合了“五四精神”,主題頗見深度。
再舉學生習作為例。鎮上正月十五放煙花,筆者讓學生以“看煙花”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不少學生寫煙花升入高空后裂變成各種美麗的造型,或如天女散花,或如菊花怒放,或如牡丹盛開,或如彩蝶蹁躚,或如巨龍騰飛等,大人們的贊美聲,小孩子們的尖叫聲,匯成一片歡樂的海洋。但有個學生換了個視角,他寫和姐姐一起上街看煙花,他要走近放煙花的地方看,說越近看得越清晰。姐姐堅持選擇離得稍遠一點的高地看,這樣看效果更佳。最后只得依從姐姐,事實果然如姐姐所說。文章結尾寫道:“美的發現在于尋找一個合適的角度,有時換個角度會發現更美的風景。”角度的改變,立意就更顯深刻。
角度的選擇是寫好文章的重要一環,只要我們扎扎實實組織學生訓練,定會選擇出一個令人亮眼的角度,讓文章散發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