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芳
陶淵明被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山水田園詩人。他的詩自然無華、真誠雋永、質樸醇厚、鉛華洗盡,《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是陶淵明棄官歸隱第二年后的作品,詩作體現出陶淵明與官場徹底決裂之后,回歸田園追求人生理想,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詩作內容簡單,但卻意蘊深刻,抓住詩眼,品讀關鍵字意,是走進詩心,品讀詩情,對話詩人的有效路徑。
熱愛自然,回歸生活,不迎合世俗是陶淵明的本心。為何天性喜愛自然生活的陶淵明會誤入官場,與其說是為了“謀生”,不如說是為了理想。但不愛慕名利的陶淵明卻在官場打拼了十余年。漫長的官場之路,陶淵明倍感煎熬,猶如籠中之鳥,池中之魚,令陶淵明真正困頓的,其實是其心靈的枷鎖。陶淵明自幼飽讀詩書,才華橫溢,是當之無愧的飽學之士,陶淵明心懷“大濟蒼生之志”,然而,仕途中起伏掙扎,現實的殘酷,官場的混亂,使陶淵明終于看清做官并不能實現理想,展現抱負,在心灰意冷之后,陶淵明帶著遺憾和反思退出官場,回歸自然。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碧諟Y明沒有標榜自己沒有迎合世俗的氣質,只是直言本心熱愛自然。與世俗格格不入的陶淵明在復雜的官場,并不能夠率真坦蕩地做自己。因此,在歸隱田園之后,陶淵明對官場的生活,總結為“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一個“誤”字真實表達了陶淵明的內心世界。其一是失誤,從29 歲到41 歲,陶淵明將人生最美好的時光,留在起伏的仕途之路上,縱有滿腔熱血,但始終未被重用。其二是錯誤,徹底歸隱田園后的陶淵明對過往的仕途之路進行過深刻的反思,這是對矛盾重重、烏煙瘴氣、黑暗腐敗官場的徹底否定,仕途之路猶如牢籠,使陶淵明的濟世理想付諸東流,也桎梏了追求天然本性,崇尚自然樸實生活的真實自我。一個“誤”字,是陶淵明對官場生活的經驗總結,在遺憾與反思中,陶淵明選擇了棄官歸隱。
一誤憾盛年,一誤錯半生。以君子之心出世入仕的陶淵明,并沒有在現實世界中實現君子之志,在與現實的數次搏擊之后,陶淵明帶著逝去青春的遺憾,帶著誤入仕途的反省,回歸了自我的“性本愛丘山”,這是與仕途的決裂,也是對黑暗社會的否定,更是對現實社會的抨擊。陶淵明的歸隱不是消極遁世,而是歷經百轉千回,看透現實黑暗之后遵循本心的明智選擇。
陶淵明開創了中國田園詩派的先河,田園作品是陶淵明詩歌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陶淵明生活的真實寫照。陶淵明選擇了歸隱田園,是選擇了歸隱本心,保持操守。對于一個半生都在官場的陶淵明而言,田園生活雖然質樸自然、純真質樸、心之所向,但對于一個讀書人而言,扛起鋤頭開荒種地,自食其力,需要的是莫大的勇氣和信念。陶淵明選擇的田園,不僅是因為田園有自然的風光,寧靜的生活,更源于陶淵明對于純真生活的追求,更是陶淵明精神的詩意的棲息之地?!皯佟碧飯@生活,“戀”本心追求,這份“戀”中寄寓著陶淵明無盡的熱愛和深情。
與其說陶淵明對自然的深情與熱愛,不如說陶淵明對于理想的熱愛與深情,陶淵明不僅直抒胸臆,高歌本心“性本愛丘山”,更借助“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自喻傳遞出了對自然生活的眷戀。“戀”,其一是對自然生活的熱愛。陶淵明懷著真摯的赤子之情,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描繪出了一幅寧靜而美好,安靜而舒適,自然而質樸的田園生活風情圖,“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狈课蓦m然簡陋,但是卻寬敞明亮,房前屋后柳樹成蔭,桃李繽紛,在裊裊炊煙中,莊戶人家錯落有致的分散著,耳邊不時會傳來雞鳴狗吠的聲音。普通農家生活,不求富貴,只求祥和安樂,在不飾雕琢的筆墨中,陶淵明向讀者展現了原生態的田園場景圖,這種樸素淡然的生活正是陶淵明心之所向?!皯佟?,其二是對理想的熱愛與追求。與其說陶淵明熱愛田園生活,不如說田園生活是陶淵明精神與靈魂的皈依之地。陶淵明熱愛自然,并不代表陶淵明不想做官,在官場的十余年沉浮中,陶淵明始終試圖從仕途中找到實現理想的出路,陶淵明在仕途中的格格不入,正是他以“本心”入世做官,但世俗沒有能安放陶淵明本心的地方,為了找到真“本心”,陶淵明毅然選擇了歸隱田園,對于回歸本心,回歸理想,陶淵明無比的堅定和執著。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創作于陶淵明歸隱田園的第二年,此時距離其晚年辛苦勞作,缺衣少食,困苦不堪的艱難歲月尚有一段時間,陶淵明既有農民的心態,也還保留著濃厚的士大夫的心態,此時陶淵明一面躬耕勞作,參與農家生活,同時也以士大夫的旁觀者心態,欣賞和享受眼前的田園生活。因此,“閑”成為此時生活境遇與精神境界的真實寫照。
“閑”,其一是閑適的生活狀態。辭官隱居,躬耕田間,雖有一定的勞動強度,但尚且談不上辛苦,遠離昔日忙碌而喧囂的官場生活,遠離了世俗的束縛與煎熬,清幽寧靜的生活,給人以身心的享受,無案牘之勞形,無爾虞我詐之爭斗,一半忙碌一半悠閑是陶淵明生活的真實境況。“閑”,其二是閑靜的思想境界。眼前的田園生活,是陶淵明一直的期待和向往,在沉浮官海數十年之后,終于如愿以償,陶淵明的內心是喜悅也是安靜的,帶著士大夫的心態,陶淵明沉醉和欣賞著自我的生活狀態,精神上的閑適傳遞出了陶淵明對田園生活的滿意和享受。歸隱后的同一時期,陶淵明相繼創作了一些列的田園詩,以欣賞和享受的閑靜心態表現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的作品,如《歸去來兮辭》中“農人告余以春及......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在字里行間變現出來不像是躬耕田間的農人,更像是駕車劃船去暢游春天的仕者。歸隱田園之初,擺脫了官場束縛和桎梏的陶淵明身心是愉悅的,生活的狀態是寧靜而閑適的,“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睔w隱田園,不再做官,世俗雜事不再相干,在虛靜的房間里安靜的享受當下的生活,對陶淵明而言是其感到閑適的倒不是輕松的生活狀態,而是可以遵照自我的本心釋然生活,所以才會不由自主,發自內心傾瀉出了“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肺腑之言。
安靜的生活,內心的享受。適應自我本心,沒有精神扭曲的生活,使陶淵明強烈的感受到了田園生活的美好,在每一處對田園生活自然而動人的描寫中都展現出了新生活的新樣態,都流露出了陶淵明的無比的歡心。
掙脫世俗的牢籠,回歸精神的家園。在遺憾與反思中陶淵明回歸田園,在熱愛與深情中陶淵明堅持理想,在境遇與境界中陶淵明享受當下,讓我們一同在細讀詩眼中,探尋詩歌本意,尋找詩人情懷,一同在回歸田園,躬耕田野,修籬種菊中一起走進陶淵明質樸的心靈和高尚的靈魂,一起去尋找屬于自我的本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