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以來,從南到北忙春耕備耕,重大工程開工建設,工廠開足馬力生產,快遞物流加速“奔跑”……各行各業“拼”的精神、“闖”的勁頭、“實”的作風,正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各項工作應有的樣子。
“天氣暖和起來,正發愁怎么做病蟲害防治,專家就來了。”北京市通州區漷縣鎮軍屯村村民說。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專家組成助農服務隊,走進田間地頭。
在南方,深圳穩就業促發展招聘會上,60多家企業帶來2200個崗位,1至3月,深圳春季招聘活動將舉辦208場次,預計參與企業超過5000家。
天南地北,經濟復蘇的氣息濃郁。今年春節,我回到了湖北老家,在我居住的那個小鎮上,返鄉創業的湖北匯黎服飾有限公司負責人毛光黎,到處“招兵買馬”,在他工廠做事的工人們表示:“這里的待遇和廣東的一樣,在家還可以照顧老和小,環境也比外邊強。”聽說去年廠子外貿做得不賴,產值達到兩個億。
有人說,中小微企業就像小草。它們脆弱,一點星火就能把多年積累的信心燒得精光;它們又非常頑強,一縷春風就能喚醒其勃勃生機。恢復生機,只需要讓它們感受到陽光—穩定的法律市場環境、沒有差異對待的土壤、不會隨便更改的規則。
怎么把市場信心和經濟活力搞起來?歸根結底,還是要求各級政府為中小微企業紓困的同時,營造良好營商環境,也就是服務上多下功夫,為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提供助力。
“老哥,有好的項目一定要給我介紹!”遠在廣東的表弟摩拳擦掌,準備今年大干一番。
14億多中國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就沒有干不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