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趙燕平(媒體評論員)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直播平臺的遍地開花,給監管帶來很多挑戰。特別是很多新業態新模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也有待監管及時跟進。
據媒體近期調查發現,一些養生類賬號活躍在網絡直播平臺,違反國家規定暗中或違法“行醫”。標著“初級農產品”的藥材,被直播間夸大為能治多種疾病的“神藥”;身著白大褂的老人,配合著主播在一旁稱藥、打包;將醫療詞匯拆分重組成新型營銷話術,以躲避違禁詞審查……種種操作,真假難辨,擾亂市場秩序,給消費者和患者帶來危害。
這樣的大型開方診療現場令人驚訝,也令人驚悸。驚訝的是,為什么一下會涌出這么多“江湖郎中”?為什么他們都能公然開方賣藥?有相關資質嗎?驚悸的是,事關民眾健康、生命,此類如趕大集般的直播行醫,靠譜嗎?
其實,從這些直播里奇奇怪怪的用語,以及一言不合就將質疑者踢出去的做法,就可看出,這些養生主播不過是在打擦邊球。他們的生意不能坦然直面消費者,更不能回應大家的質疑,只是以精致的話術試圖瞞天過海罷了。
藥品屬于特殊商品,關乎生命健康,即便是網絡購銷,也應該嚴格遵循相關規定,絕不能隨隨便便打馬虎眼。根據2022年發布的《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藥品網絡銷售企業應當按照經過批準的經營方式和經營范圍經營,未取得藥品零售資質的,不得向個人銷售藥品。這也意味著,任何養生主播,只要涉及藥品推銷,就必須取得藥品零售資質。
不僅如此,《國家衛生計生委關于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規定,非醫療機構不得開展遠程醫療服務。直播平臺以養生為名,開方問診,話術說得天花亂墜,已經屬于違規行醫。
早在2022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九部門聯合印發文件要求,嚴肅查處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利用職務、身份之便直播帶貨。盡管這份文件約束的是醫療機構人員的行為,但既然醫生直播帶貨已是違規行為,那么,假借醫生之名直播行醫賣藥更是違法行為。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直播平臺的遍地開花,給監管帶來很多挑戰。特別是很多新業態新模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也有待監管及時跟進。但無論怎樣創新,都要遵循基本的法律法規,不能以創新之名滋生變種的違法行為。何況,治理直播平臺亂象,整治非法行醫行為,與加快數字經濟、互聯網經濟發展,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等目標并不沖突。
作為新經濟的風口,這幾年,靠著互聯網直播也造就了巨量的網紅。在這個過程中,作為人的剛需,求醫問藥、養生等領域被盯上,并不讓人奇怪,需要做的是如何讓監管跟得上平臺發展。
一方面,執法部門要加強對不法企業及從業人員的打擊力度,提高違法成本,維護公眾身心健康和消費者權益。另一方面,平臺也要切實負起責任來,在審查系統之外加強人工把關,面對不斷變種的違規行為進行針對性審查,還應將線索向監察執法部門提供,揪出違法商家,依法懲治。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消費者還是要擦亮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