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原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承載著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重任,而且承載著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不斷總結提煉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深刻揭示出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優勢與世界意義,對于構建特色鮮明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完整體系意義重大,且有助于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優勢,進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啟示。
中國式現代化的原創性可以從領導力量、本質內涵、理論指導以及基本經濟制度中得以闡釋。從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上來講,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注重人的現代化,強調將人的現代化與社會整體的現代化進行辯證統一。人作為社會的核心,既是現代化的實踐主體,也是現代化的價值主體,更是現代化的最終目的,因而中國式的現代化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同時推動社會進步。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所取得的偉大成果作為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真實寫照,深刻反映了我們堅持獨立自主,走適合自己的路。中國式現代化的自主性充分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戰略決策的自主性。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決策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反對本本主義和經驗主義,始終保持強大戰略定力,內外兼顧,趨利避害,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另一方面,發展模式的自主性。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堅持走自己的路,堅持獨立自主的現代化發展模式打破了“中心—外圍”依附性困境,堅定不移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態勢是一種漸進式、階段性和持續性有機統一的發展,在目標層面上體現為分階段、有步驟、積累式地發展和建設。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同志依據國內的實際情況提出,要“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一五計劃”的完成為我國工業化奠定初步基礎,也標志著我國在綜合判斷國內現代化建設現實條件和本土特殊性的基礎上,走上了不同于西方模式的自主建設現代化的道路。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從整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四個現代化”到“三步走”再到“兩步走”,在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歷程中,連續性與階段性相統一,階段目標環環相扣,戰略目標接續遞進。
中國式現代化涵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在實踐和認識上不斷深化后,形成并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經濟建設方面,推動經濟現代化。經濟現代化的首要任務是高質量發展,必須完整、準確、全面地貫徹新發展理念。政治方面,推動政治現代化。通過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法律法規,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完善,從而更好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文化方面,促進文化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動搖,要以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基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社會方面,推進社會現代化。建設社會現代化,既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又要推進社會體制改革,使其形成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經濟結構相協調的公平、開放、包容的現代社會結構。生態方面,推動生態現代化。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現代化。
第一,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習近平指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扭轉近代以后的歷史命運、取得今天的偉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由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經歷艱難險阻,開辟出來的符合中國實際的正確發展道路。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核心,也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肩負起帶領中國人民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重任。縱觀世界現代化發展史,強有力的執政黨是后發國家探索現代化道路、推動現代化進程、落實現代化目標的關鍵所在。
第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是歷史的選擇和人民的選擇,也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早在建國初期,毛澤東就指出“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2]。中國式現代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在全民抗擊新冠肺炎中以及重大科學技術突破中,都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無可比擬的優勢。
第三,堅持全過程人民民主。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3]。中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民主政治的新形態,可以從兩個方面闡釋,首先,人民民主反映的是我們國家人民當家作主的價值理念,是對我國民主性質的集中概括和總結;其次,“全過程”體現了我國民主政治的實踐形式,既反映了我國民主實踐中人民始終在場始終參與的實現機制,也突出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價值取向,是全程保障的實質性民主。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基于自身政治道路而選擇的民主政治發展之路,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充分保障,也是中國式現代化主體參與的重要保障。
第一,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導向力。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在創立之初就明確提出來的戰略目標,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與理想信念,是我們推進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和目標導向。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現代化”[1]。概言之,共同富 裕目標貫穿于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指引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也作為源動力推動者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
第二,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改革內驅力。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現代化的發展歷程本身就是“破”與“立”的變革過程,中國式現代化所取得的成果也并非一帆風順,而是伴隨著不斷地改革開放,不斷地提高生產力水平,改革與生產力水平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從而推動社會發展。通過改革破除掉不合時宜的舊體制、舊機制、舊觀念,推動了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也為中國現代化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中國式現代化正是在不斷地改革中提高發展的質量,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第三,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文化凝聚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再局限于物質文明方面,人民對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強烈。因此,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形成強大的文化凝聚力。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西方,人們長久以來習慣用二元對立的思維來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要么把人看作自然的附屬物,人處于絕對順從和被動的地位;要么人把自然看作征服和改造的對象,對自然進行掠奪和奴役。這種思維模式下的現代化造成了人與自然的嚴重沖突,一方面人們為了實現自身的目的,不尊重自然規律,對自然進行瘋狂的掠奪和破壞;另一方面,大自然由于長期無節制的資源開采和環境破壞,也對人類進行了相應的報復。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緊張且對立,且這樣的發展模式不具備可持續性。中華民族向來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對大自然懷有敬畏之心,在五千年的歷史文明中孕育了豐富的生態智慧。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14 億人口要整體邁入現代化,這在人類社會是前所未有的,產生的影響也是深刻且長遠的,將會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從發展維度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超越了西方現代化道路片面追求物質財富的增長,中國式現代化是“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相互協調,相互支撐,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從價值上看,中國式現代化弘揚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超越了西方的“普世價值”。
第三,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和平的國際環境,沒有和平中國和世界都無法順利發展,沒有發展中國和世界也不會有持久的和平。中國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自身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以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價值基礎同各國開展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式現代化開創了現代化新局面。在國內,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相互支撐,全面進步,經濟實力快速增強,社會和諧穩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質的提升。在國外,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促進共同發展的宗旨,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冷戰思維和雙重標準,同所有國家平等交往,在經濟交往中互利共贏,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辟,成功打破了現代化就等于選擇西方資本主義道路的思維定式,破除了西方現代化的唯一性。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為各國探索現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新選擇,既為后發國家的發展提供一個“獨立自主發展”的現代化模式,又帶動了發展中國家實現“后發性崛起”,推動世界格局“東升西降”大變革,極大促進了世界政治與經濟權力格局的轉移。
文明代表著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程度。中國在推進自身現代化的實踐與歷史進程中,創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單一維度的、個別領域的簡單變革,而是全方位的、深層次的革新,是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等實質性進展中生成和發展的,是一個將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其發展動力和價值理念的中國道路、中國方案。它強調必須堅持人、社會、自然的和諧統一,要求協調好人、社會與自然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共同推動我國現代文明的協調發展,為構建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現代文明提供重要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