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雨林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黨用偉大奮斗創造了百年偉業,也一定能用新的偉大奮斗創造新的偉業”[1]。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通過努力奮斗創新了一個有一個奇跡,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功。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遵循著一些基本原則與基本要求,正是這些原則與要求,引領著黨團結帶領人民的前進方向。新時代重溫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基本遵循,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共產黨是崇尚真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馬克思主義是黨始終不變的信仰。只有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才能堅定對共產主義的信念,進而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以馬克思主義信仰為靈魂就是要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站穩人民立場,通過發動工人運動,組織婦女和青年工作,打擊軍閥割據,開展土地革命,進行抗日斗爭,反對國民黨反動派,一步步建立了新中國,贏得了人民的自由與解放,帶領中國人民站了起來。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定發展觀點,通過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開展大生產運動,實行改革開放,在科學社會主義原則下建設有自身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步步實現了人民的富足和安寧,帶領中國人民富了起來。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自覺運用矛盾的不平衡原理,以新發展理念推動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建立健全民主選舉、協商、參與、決策和監督制度體系,以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百年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得到充分檢驗,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和實踐性在中國得到充分貫徹,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和時代性在中國得到充分彰顯。
辦好中國的事,關鍵在黨[2]。作為一個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黨無比堅強的領導力源于堅定的初心使命意識、鮮明的組織特性和科學的實踐品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的初心使命注定了要與人民緊密聯系在一起。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以群眾路線為工作方法,始終站穩人民立場,將實現人民的幸福作為最終的歸宿。黨具有無與倫比的政治領導力,在為誰執政上頭腦清醒、為誰用權上立場堅定,為誰謀利上意志堅強。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人民的黨。時代有所需,人民有所求,黨必有所應。黨具有無與倫比的群眾組織力,無論是組織人民進行土地革命,使得“耕者有其田”,還是帶領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贏得自由與獨立,無論是團結人民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實現當家作主,還是帶領人民實行改革開放贏得發展與安寧,無論是對抗“非典”還是98 年抗洪,無論是汶川地震還是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共產黨永遠是風雨來臨時中國人民的主心骨。黨具有無與倫比的思想引領力,依靠完備的中央、地方、基層組織體系,做到哪里有群眾,黨的事業就跟進到哪里,在社會各個階層、各個方面建立黨的組織,奉行集體領導原則和民主集中制實現科學決策與依法決策,達到橫向上黨領導一切,縱向上全黨服從中央的效果。黨具有無與倫比的社會號召力,有效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高效組織和整合社會力量,堅持群眾路線,號召人民在集體中獲得個人的成長,極大地增強了社會的凝聚力與向心力。事實證明,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中國共產黨愿意俯身為人民當牛馬,所以人民把黨舉的很高很高。
中國共產黨依靠團結贏得了過去,還要依靠團結走向未來。黨在團結奮斗的百年征程中創造了無數寶貴的精神財富,形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這集中體現在長征精神中的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紅巖精神中的以誠相待,團結多數的寬廣胸懷。西柏坡精神中的政治協商、團結合作的民主精神。南泥灣精神中的上下一致,共克時艱的優良作風。大別山精神中的齊心協力,精誠團結。“兩彈一星”精神中的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紅旗渠精神中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兩路”精神中的軍民一家、民族團結。老西藏精神中的特別能團結。特區精神中的團結友愛、扶貧濟困的互助精神。抗擊“非典”精神中的團結互助,和衷共濟。抗震救災精神和抗洪精神中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女排精神中的同甘共苦、團結戰斗。脫貧攻堅精神中的上下同心、盡銳出戰。抗疫精神中的生命至上、舉國同心。科學家精神中的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探月精神中的協同攻堅、合作共贏以及新時代北斗精神中的萬眾一心。成敗在于人心,力量出于團結。正是依靠這種官兵平等,軍民一致,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鹽同咸無鹽同淡的團結,我們最終建立了新中國。正是依靠著這種“鋼少氣多”的團結,在抗美援朝的時候,我們戰勝了“鋼多氣少”的侵略者。正是受到團結起來力量大的鼓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才能“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正是依靠“心往一塊兒想,勁兒往一處使”的團結,我們取得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正是依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落下任何一個人”的團結,我們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帶領中國人民擺脫了貧困。深刻緬懷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歷史時期留下的英雄事跡,深情追憶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發展階段中展現的光輝力量,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為感召,激發全體黨員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拼搏熱情,凝聚全體黨員團結向黨的真摯感情。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3]。教育引導上,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教育各環節、社會各領域、人生各階段。加強宣傳教育,推動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實現家庭、學校、社會的聯動,幫助人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通過網絡等載體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將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共同價值追求內化為應當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將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機統一起來,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4],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和落實“兩個維護”中增強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使得人人努力成為民族復興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踐養成上,以干部帶頭,從娃娃抓起,以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為渠道,以文化主管部門為主導,推出諸如《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建黨偉業》《建軍大業》《建國大業》等愛國主旋律的文化產品,以文明家庭、文明校園、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城市的建設為途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外化于日常生活,培養成人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日用而不覺的行為準則。制度保障上,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建設當中,貫穿于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各環節,運用法律的手段解決道德領域內突出的問題,引導人民向上向善。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我們上下同心、盡銳出戰,打贏了脫貧攻堅戰。自然災害發生時,我們萬眾一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新冠肺炎疫情襲來時,我們生命至上、舉國同心,共同守“滬”、“豫”你一起,一次次的守望互助共同凝聚成眾志成城的磅礴之力。
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黨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也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黨深知團結的力量,歷來注重統一戰線的工作。自成立以來就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工作、黨外知識分子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非公有制經濟領域統一戰線工作、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一戰線工作、港澳臺統一戰線工作、海外統一戰線工作和僑務工作,將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黨外知識分子、少數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出國和歸國留學人員、香港同胞、澳門同胞、臺灣同胞及其在大陸的親屬、華僑、歸僑及僑眷及其他需要聯系和團結的人員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革命前夕的德國》指出,沒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會有統一的目的,更談不上統一的行動。大革命時期,為消滅國家四分五裂、軍閥割據的亂象,黨幫助孫中山先生改組國民黨、創立黃埔軍校、積極發展國民黨的組織并有效開展政治工作,同改組后的國民黨團結起來建立國民革命統一戰線,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最終打倒了北洋軍閥,實現了國家名義上的統一。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指出,無產階級有了農民的支持,就會形成一種合唱,它在一切農民的國度中的獨唱是不免要變成孤鴻哀鳴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為對抗國民黨新軍閥,黨團結千百萬的工農群眾建立工農民主統一戰線,建立地方政權,打擊封建勢力,建立人民的武裝,開展土地革命,滿足人民對土地的需求,依靠人民贏得了四次“反圍剿”的勝利,在極端艱難的情況下進行了長征,最終保存并壯大了黨的力量。抗日戰爭時期,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黨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斗爭促進團結,堅持團結、抗戰、進步,反對分裂、投降、退步,將國民黨留在統一戰線內,落實“三三制”原則,使邊區各級政權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團結抗戰的積極性,最終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趕出了中國。解放戰爭時期,為戰勝國民黨反動派,黨團結一切社會進步階級和階層建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不斷壯大人民力量,經過戰略防御和戰略反攻,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了淮海戰役的勝利,用小船劃出來了渡江戰役的勝利,團結社會各界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最終建立了真正人民當家的新中國。
由于歷史的和現實的因素,為有效應對在祖國邊疆的問題上,國外敵對勢力與國內分裂分子相勾結搞“疆獨”、“藏獨”和“臺獨”,就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來促進中國各民族間的團結,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的抱在一起。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在家國同構的過程中要處理好不同家庭成員間的關系,首先要增強各族人民的民族認知和民族認同。以“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諧”為主題的黃帝故里拜祖大典,集中反映了各族人民加強民族認同的共同價值追求,各族人民都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只有居住地區的差別,并無本性的區分。維吾爾族諺語說,金銀財寶不算真富,團結和睦才是幸福。壯族諺語說,篝火能把嚴寒驅散,團結能把困難趕跑。傣族諺語說,箭裝滿袋大象踩不斷,團結起來的力量勝過大象。每當奧運會上我國的奧運健兒們拿下獎牌、升國旗奏國歌的那一刻,無論是各族同胞還是海外僑胞,人們的民族自豪感總會油然而生。求同存異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解決之道,只有正確理解和面對共同性和差異性的問題,尊重和包容差異性,正確處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問題、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問題、物質和精神的問題,才能增進各族人民間的共同性,從而在“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下,達到更高水平的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