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姝 薛智英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效用性得以實現的物質基礎。針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分類,有管理載體、活動載體、文化載體和傳播載體,這些不同類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各自承擔了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不同信息類型。由此可見,在思想政治課的開展過程中,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作為承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及相互傳遞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重要物質基礎,在思想政治課的開展中,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本文將以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視角探究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創新,推動思想政治課高質量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載體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于管理之中,并且與管理手段相互配合,以達到提升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質的目的。管理載體與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具有一致性。就載體類型而言,管理載體意味著規范的管理和嚴謹的授課方式。針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載體的創新性運用首先應該遵循以下兩點。
首先,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載體的創新性運用,要把握其運用的方法。管理本身偏向于制度法規等對人的硬性約束,思想政治教育對人行為約束則是出于自發的柔性約束。《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必須堅持教育與管理相結合。要抓緊建立健全有關的法律法規和制度,依法加強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管理,把我們倡導的思想道德原則融于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之中,使自律與他律、內在約束與外在約束有機的結合起來”。由此,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載體的創新性發展應該針對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在與被管理者交流的時候,應該著重放在思想品德修養的塑造方面,提升被管理者約束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將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活動結合,滲透到被管理者的日常學習與工作中。第二,要將教育對象引入到管理活動中,使其在以身作則的同時起到示范作用,形成自律與他律相結合,教育與管理相輔相成的和諧局面。其次,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載體的創新性運用,要掌握其運用的尺度,對于法律法規以及制度,應該作為底線進行強調和要求,進而規范思想政治教育課堂。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載體是指教育者為了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有意識的開展各種活動,將教育的內容放在活動之中,使受教育者在活動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從而達到提升思想道德素質的目的。
利用活動載體,將課堂上的內容帶到實踐中去,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充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載體通常是思想政治課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最常使用的載體。活動載體也內在要求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具有趣味性足、參與性高等特點。在新時代,教育者應該更好地運用活動載體,充分發揮出它的魅力。對此,思想政治課堂首先應該以人為本,針對不同性格特征的受教育對象,要開展符合他們特征的活動[2]。可以針對不同受教育人群進行分組,各自開展不同的實踐活動,充分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思想政治課教學應該圍繞于我們的社會中,主題文化活動、志愿者活動等能夠讓受教育者融入社會,感受社會主義文化的魅力,進而自覺提高自身的品格修養。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意為充分利用各種文化并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文化建設之中,讓受教育者充分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
我國社會主義紅色文化和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挖掘我們自身的優秀文化是創新文化載體的首要前提,創新文化載體應該有以下三點。第一,大力發揮紅色紀念館、紅色旅游勝地、革命紀念館等場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受教育對象能夠親身體會到我國的紅色文化,從而達到陶冶自身情操,提升自身思想品德修養的目的。第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為指導,堅持習近平總書記所闡述的“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基本方針,在塑造被教育者的人格、品格上,采取兩者相互結合的態度,互相作用,既要大力宣揚紅色文化,延續紅色血脈,也要從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提煉先進元素。第三,不同的文化資源之間要有機的聯系,相互整合,相互作用,創新性的使用文化載體,系統性地整合文化思政教育資源,不能相互割裂,以達到傳播社會主義文化,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目標。
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載體是教育者通過各種傳播工具向受教育者傳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使受教育者在接觸廣泛的社會信息的同時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載體的形式比較廣泛,從傳統的報刊、雜志,到后來的收音機、電視機。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載體的重要形式,網絡思政載體的具體形式和創新性發展與傳統的傳播媒體又有不同[3]。針對傳統媒體,應該具有以下幾個發展方向。第一,在制作發行文字、影像試聽資料的時候應該針對其內容按照思想政治教育方向進行深度的融合,寓教于樂。第二,出版商的發行內容應該避免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悖。第三,傳統媒體應該與互聯網進行深度的融合,同時也要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傳統媒體首先是國家重要的宣發機構,相對是可控的、穩定的,傳統媒體應該在互聯網上承擔意見領袖的責任,確保其宣發信息首先應該是真實有效的,成為公眾心目中最真實最有效的信息來源,借助網絡繼續發揮其優點,摒棄缺點。
根據CNNIC 的最新報告顯示,目前中國有超過10 億人使用互聯網,互聯網已經日趨成為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互聯網這一新型的信息傳播渠道與傳統媒體具有很多不同之處。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非常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開展,習近平總書記在不止一個場合強調思想政治課的重要性,諸多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開展。從網絡思政入手,探尋思想政治課改革的方向,逐漸成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守正創新的重要理念。從具體應用的層面來看,思政網課、思政軟件、網絡課堂等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創新形式層出不窮。對此,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應當從供給側入手,教育者應從教學理念、教學資源、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等方面開展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改革。
第一,辯證地對待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碎片化傳播形式,從教學理念上入手進行思政課堂的改革。“00 后”的大學生群體從少年時代起就深受網絡信息碎片化傳播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教育者如果強行采用系統式教學策略,一味地進行強行灌輸,反而適得其反,教育者應該以人為本辯證地分析碎片化傳播策略的優勢和劣勢,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在教學實踐中揚長避短、順勢而為,將碎片化傳播策略有條件地應用于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當中,使之成為新時代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重要方法。同時,教育者也要注意到碎片化傳播策略所具有的局限性,在使用這種策略的同時,有意識地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的系統性,將碎片化的互聯網信息有機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使之高度統一實現系統化傳播與碎片化傳播的辯證統一。
第二,科學運用網絡社交媒體中涌現出的熱點新聞資源,將其轉化為豐富的教學資源。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輿情隨時有可能發生,各個領域的公共事件層出不窮,尤其是網絡社交媒體崛起后,借由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助推的熱點新聞資源極大地占據了大學生的注意力,成為影響當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實際成效的重要因素。對互聯網熱點新聞資源的處理,要努力將發揚性和批判性辯證統一起來,在正能量的主導下,批判性地吸納熱點新聞資源中的信息元素,將熱點新聞資源轉化為大學生更加喜聞樂見的思政課教學資源,改善教育資源陳舊等狀況。
第三,在思政課堂教學呈現方面,要在傳統教學課堂中恰當地引入互聯網中的內容呈現方式。對于教育者而言,“一支粉筆一堂課”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互聯網媒體之間信息交換奉行“內容為王”的法則,在互聯網上海量信息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焦點信息具有其內容呈現方面的巨大優勢,它對增強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的表現力、感染力和親和力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好的呈現方式又可以成為高校思政課課堂提高抬頭率、點頭率的工具。教育者應善于學習和吸收互聯網信息傳播的經驗和技巧,在教學呈現中準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的多種特征,齊頭并進地上好一堂思政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