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賀斌

2022年鐵木機修班小改小革成果——路面標線銑刨設備。何艷林 攝
在甘肅省酒泉公路事業發展中心敦煌公路段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班組,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歷經三輩公路人的匠心傳承,鍛造了一支班組內人人集鐵、焊、木、維修、創新改制技術于一身,多項改制發明成果榮獲省廳級表彰獎勵,并被授予了“甘肅省創新型班組”榮譽稱號的老班組,這就是敦煌公路段鐵木機修班,原名“鐵木組”。
從精心保養毛驢刮路車到如今精通維修大型機械設備,離不開三輩公路人篳路藍縷,代代傳承。

鐵木機修班維修公路機械設備 何艷林 攝
20世紀60年代,毛驢刮路車是公路人最重要的養護工具和奢侈的交通工具,因此在老一輩班組人員的記憶中,扛著維修工具步行十幾公里去維修毛驢車已經習以為常。日出而行,日落與道班養路工同住地窩子,隔天再步行返回是當時班組人員最深刻的記憶。
進入90年代以后,養護機械設備在公路養護生產中的應用逐步加速,對新一代鐵木機修班班組人員的業務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敦煌公路段鐵木機修班班長蘆建平就是在那個年代參加工作的。1991年,年僅22歲的蘆建平參加工作,被分配到敦煌公路段鐵木機修班成為了一名公路養護工。勤奮善學的他很快便融入了鐵木機修班的工作生活,跟著班長學習機械設備維修知識。
雖然他學歷不高、知識儲備有限,入行初期很多維修技術似懂非懂,但蘆建平勤奮努力、不甘落后,即使白天再忙再累,晚上也要抽出時間充電學習,勤學善思的良好習慣使他很快便掌握了各種機械設備的維修技術,成為了新一代鐵木機修班班長。在他的帶領下,鐵木機修班接續老一輩鐵木組的工匠精神,個個都是機械維修的“好把式”,對于單位各種型號的機械設備維修都游刃有余。
從制作“馬掌”到如今榮獲“甘肅省創新型班組”榮譽稱號,工匠精神歷久彌新。
20世紀60年代,鐵木組班組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保護好毛驢、騾馬的蹄子,因此制作安裝好的“馬掌”是當時鐵木組年輕職工的必學內容,對于“馬掌”的大小、薄厚、用鐵硬度等,老師傅的要求都是極為苛刻的。進入90年代后,新一代鐵木機修班班組成員傳承了老一輩鐵木組人的工匠精神,不光在機械設備維修上是把好手,更在創新改制發明中大放異彩。班組成員們先后探索創新改制車載式瀝青撒布車、撒鹽撒砂機、太陽能移動爆閃燈、多功能吹風機等發明、改造10余項。
2011年,敦煌公路段面臨公路養護維修改造工程多、任務重的壓力,需要大量瀝青。老式瀝青加溫罐加溫效果和節約效果不理想,加溫速度緩慢,甚至出現加溫罐煙道堵塞導致不能正常工作的情況。在施工組人員無計可施,準備籌措資金購買新設備的時候,蘆建平硬著頭皮說:“讓鐵木機修班試試,能不能對老式瀝青加溫罐進行改造。”任務接下來了,改制卻無從下手,班組成員將資料翻看了一遍又一遍,圖紙畫了一張又一張。最終,鐵木機修班通過改變加溫爐的方位、增大煙道直徑,以及增加儲備煙塵箱體等舉措,改制研發成功了加溫快、效果良好,且燃煤降低三分之一的新式瀝青加溫罐。多年后,蘆建平回憶道:“連著半個月,鐵木機修班的成員沒有回過家,吃住都在工間,衣服上厚厚的油污使衣服比平常重了幾倍……”同年,改制的瀝青加溫罐被甘肅省交通運輸廳和甘肅省科學技術廳聯合授予“科研杯”全省交通運輸職工五小發明成果二等獎;2014年,鐵木機修班研發改制的“改制瀝青撒布車”被甘肅省總工會、甘肅省科學技術廳、甘肅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聯合授予第七屆全省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優秀獎;2018年,鐵木機修班更是被甘肅省總工會授予“甘肅省創新型班組”榮譽稱號。
老班組艱苦奮斗的歲月如今已成為年輕職工追尋的歷史記憶,但其留下的工匠精神仍在傳承。
如今,走進鐵木機修班,常會看到班長蘆建平耐心地為年輕班組成員講解機械設備維修知識。他雖然平易近人,但對新人的培養卻格外嚴格。班組成員范文平在剛進入鐵木機修班時被大家叫作“土秀才”。班組成員對他的評價是拿不得重物、碰不得油污,就不是干這行的“料”。蘆建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有時甚至用“命令”的口吻,帶著范文平窩在機械設備的下面,手把手耐心地為他傳授機械維修知識。晚上還常常為他“開小灶”,教他看圖紙,陪他學習技術知識。慢慢的,范文平喜歡上了蘆建平這位“瘦干司令”,也愛上了這份工作。在蘆建平的培養下,范文平得到了快速成長,成為了鐵木機修班木工、焊接、機械維修、波形護欄板矯正等公路養護戰線上的多面手。
歲月的“腳步”印證了鐵木機修班60余年扎根戈壁、艱苦奮斗的工匠精神,歷經三輩公路人的匠心傳承,鐵木機修班為敦煌這座享譽世界的文化重鎮默默地奉獻著公路人的力量。多年來,鐵木機修班在創新研發、機械維修、公路應急保暢及技術革新中均取得優異成績,為提高公路養護生產效率、節約養護經費、降低職工勞動強度和安全隱患做出了突出貢獻。

鐵木機修班改制“公路撒鹽機”測試現場。賀斌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