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
鄉愁是一碗水,鄉愁是一碗酒。歷來游子吟不斷,只因鄉愁一線牽。在故鄉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忽略故鄉的美好,不會去刻意體察故土的難離。而一旦遠走他鄉成為游子,故鄉便成了我們說不盡、唱不完、寫不透的精神家園,那綿延不絕的故土懷念之情便會不由自主地涌出心口,供我們反復咂摸徘徊。而那時,故土的景象,哪怕一縷一絲,一點一滴,都能在不經意間引發出我們無限的美好回憶和深切思念,會頓時覺得故土的一切都充滿了靈性,那里的山川、樹木甚至泥土,無不散發出回憶的芬芳。
摘選自作家琦君的《桂花雨》,就是這樣一篇以故鄉的樹——桂花樹,來抒發思鄉情的課文。作者借童年時代桂花飄香時節,母親帶領我們在臺風來臨之際,一起搖動盛花的桂樹,下一場香噴噴充滿收獲喜悅的桂花雨的事,寄托了“我”對故鄉的深切思念。作者的鄉愁,伴隨桂花的香甜、母親的溫暖、搖花雨的快樂、故土人與人之間的淳樸,一起融入對家鄉桂花樹的回憶和對童年美好生活的眷念。
作為中國古老的傳統樹木,桂花樹生于南方也生于北方,是鄉村的樹也是城市的樹。它們散落或者群居在大大小小的城市與村落,默默生長,花開花落,低調內斂,淡雅香醇,穩穩立于故土,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人出生時的啼哭,也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人逝去時的傷悲,在遠離故鄉的游子心中,更是彌漫出甜蜜溫暖快樂淳樸的思鄉情,遙遠地牽動游子的心腸。
一、桂花浸泡的故土是香甜的味道
在作者心里,桂花是她小時候的最愛。因為桂花謙虛,不驕傲,樣子笨笨的,不似父親介紹的梅花、木蘭那樣有姿態。一年四季默默無聞,即使開花了也得要去樹叢里定睛尋找,才能看到簇簇小花。如此不顯眼的桂花,為什么能成為作家的最愛呢?作者筆鋒一轉,道出了緣由:桂花的香氣,太迷人了!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觀察細膩、注重思考的人,小小年紀就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她不在乎桂花的外在,一下子抓住的是桂花的內核:香氣迷人。桂花盛開,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作者說,桂花開放的時候,故鄉是浸在花香里的。
桂花盛開一時香,故鄉的人將桂花和當地人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做成很多吃食,讓桂花的香氣落地生根,于是又賦予桂花長久甜蜜的煙火氣息——桂花在太陽下曬干,收在鐵盒子里,加在茶葉里泡茶,加到糕點里做餡料,讓故鄉得以浸泡在桂香中一整年。
對于游子來講,回憶崢嶸的往事莫如過眼云煙,那些平常不過的一飲一啄,恰恰能嵌入游子的靈魂深處,承載游子對故土的全部愛戀。比如北京人就愛那碗開鍋的豆汁、油炸酥脆的焦圈;武漢人就掛念早餐那碗熱干面;貴州人就念叨那口酸菜湯;四川人就喜歡火鍋烤串的麻辣味……一想起這些,游子的周身會生出被包裹的溫暖,故鄉的模樣會立即浮現在腦海,思緒也會生出一對翅膀,朝著故鄉的方向款款飛去,再也收不回來。
為此,與其說游子想念的是故鄉桂花,不如說想念浸在桂花香甜中的甜美故鄉。
二、桂香彌漫,故人如母親般溫暖
在作者生活的童年鄉村,沒有高樓大廈,沒有車水馬龍,只有山水樹木,田園具一分畫意,有一分拙美,還有桂花如添花之筆,香甜四季。生活其中的鄉親們,衣著樸素,談吐誠懇,民風民俗淳樸自然,善良熱情發自內心,相親相愛互相溫暖。母親就是這樣的人。
文中有敘述,院子里的桂花在剛開始綻放時,母親便有規劃,趁臺風之前多收幾籮送給胡家爺爺、毛家婆婆。這兩個人物是誰,作者沒有多說。但從母親簡單自然的念叨中,可以看出母親是具有桂花般精神層次豐富的人。
母親是熱愛生活的人。作者說,桂花一開,母親就開始一心撲在桂花身上,每天都要去前后院子走一回,看看桂花開得如何。不到最好時機,不會去碰桂花一下。即使女兒纏著問,也要告訴女兒還早。但她同時擔心來臺風將桂花摧殘得遍地都是,心疼桂花陷入污泥,辜負了桂花一年的生長。為此看到天上陰云漸聚、臺風將起的時候,便趕緊讓大家提前把桂花搖下來。
母親是對鄰人慷慨大方的人。母親之所以要擔心臺風,是怕因此少收幾籮桂花,導致胡家爺爺、毛家婆婆的糕餅餡料沒有著落,他們的四季香甜因此得不到圓滿。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贈人桂花不也是心香滿溢嗎?就連收一回桂花都能想到鄰居,可以想見母親平常對于鄰居的友愛、關心、大方、慷慨,而這正是桂花香浸潤出來的尊老愛幼的民風民俗。
母親營造了溫馨的家。女兒纏著母親問何時搖花,迫不及待,母親的回答是輕言細語;一旦決定提前搖花,也沒有忘記大家一起參與,其樂融融完成甜蜜的任務??梢韵胂?,母親帶領大家在樹下歡笑,將搖下的桂花攤曬在太陽下,然后將桂花裝進鐵盒子里,泡茶時拈一撮,做餡料加幾許,一舉一動都是母親為這個家營造出的天倫之樂。
母親愛故鄉,愛鄰居,愛家人,不正像桂花一樣,雖然不動聲色,內斂低調,卻仍然讓周圍的人感受到她的芬芳嗎?為此,作者滿篇寫了桂花,也一并贊美了如桂花般醇香的母親,并借母親贊美了像桂花一樣淳樸溫潤的故土鄉親、故鄉民俗、故鄉風情。
三、搖桂花雨是童年簡單的快樂
我們愛說:小時候,快樂是一件簡單的事;長大后,簡單就是快樂的事。每個人在童年時代,都有各種快樂的游戲,滾鐵環,踢毽子,跳皮筋,打乒乓球,掏鳥窩……孩子們經由這些快樂,集聚力量慢慢長大。好的童年治愈一生。
搖桂花雨,一個簡單的家庭游戲,是作者兒時簡單的快樂,長久以來成為她眾多故鄉生活場景中最難忘的一幕。試想一下,作者的小手臂抱著桂花樹,前后撼動,趁桂花花期正盛還沒有來得及凋謝的時候,將桂花從樹葉中間搖下。彼時桂花簌簌而落,像密密的雨點落在作者滿頭滿臉,像是下了一場香噴噴的桂花雨。所以作者喊著:“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桂花最終會落在鋪在桂花樹下的床單上或者塑料布上,搖下來的桂花,朵朵都是完整新鮮的,黃澄澄一片,輕輕收攏來就是一籮筐。桂花的香氣也因此激發出來,把鼻子都給香透了,眼里、心里滿是收獲的喜悅。
為此可以想見,搖桂花應該是全村人都有的行動。如此一來,桂花的香氣便不再只停留在樹上,還將停留在全年,為故鄉的家家戶戶奉上甜蜜。那時桂花就不僅僅是花了,而是全村人都喜愛的一種甜蜜的食物。吃花是多么雅致的事情,吃桂花更是。這一美好的風俗,讓浪漫的桂花雨有了實質的內容,沒有空洞,是實實在在人人都喜歡的生產生活。
四、他鄉桂花難解思鄉情
故鄉就是用來離開的。作者在中學的時候,和全家一起到了杭州,離開了童年曾經生活過的故鄉,離開了有著桂花香甜味道的故土故人,也不再有每年搖落桂花雨的快樂。好在杭州有一座小山長滿桂花。喜愛桂花的作者,自然經常前去欣賞,并順路給母親撿拾一大包,可能希望母親再給她做做桂花美食以解隱隱鄉愁。但看到桂花的母親說了一句話:“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p>
母親的這句話如醍醐灌頂,澆醒了從小就愛桂花的作者。正是故鄉的桂花,讓她學習到了桂花不同于其他花卉的大智若愚,讓她品味到桂花簡單卻不平凡的背后蘊藏的一種淡雅,看到桂花羸弱的花朵卻承載馥郁彌久的香氣,正如那些內斂深沉、如桂花般香甜的、和桂花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故鄉、故人。正是故鄉的厚重,故人的淳樸善良,家園的溫馨美滿,母親的善良慷慨,讓作者內心長出與故鄉桂花一致的精神內核。
為此,作者的思緒也自然回到了童年那些搖落桂花陣陣雨下的場景,想到胡家爺爺、毛家婆婆的裝滿桂花餡的糕餅,還有晾在陽光下、裝在鐵盒中、泡在茶杯里的桂花朵朵。正如母親所言,盡管杭州小山上的桂花也是香飄十里,但哪能比得上童年的那些桂花的香甜以及搖桂花的快樂?
鄉愁是一朵云,鄉愁是一生情,為此故鄉也是用來思念的。我們無論走到哪里,無論背井離鄉到何處,在外面飛得多高,如何風光無限,前途無量,抑或是窮困潦倒,困頓不堪,故鄉都是我們心中最柔軟到不可觸碰、最放不下提不起來的地方。作者用一場桂花雨,致敬故土,寄托思念。
而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和作者一樣的那場桂花雨,在過去和未來,時不時地簌簌而下,浸潤我們遠離故土的心脾,喚醒我們,呼喚我們,告知我們的來處,也預示我們的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