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元
★情節是故事最核心的三要素之一,情節是作文的重中之重,沒有情節,就沒有故事,寫出的作文就像沒有靈魂一樣,作文也就沒有看點。當然這篇作文也不會吸引人,作文是不成功的。既然情節在作文中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讓小學生寫好情節呢?
一、情節的三大要素
在記敘文中,情節對于故事的敘述特別重要。關于情節,我們應該知道包含哪些元素。
(一)因果關系
要想寫好情節,就要懂得利用因果關系。巧妙地運用因果關系就會從故事的一個情節發展到另一個情節,就可以形成一個又一個的情節點,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只有具有很多情節點的故事才會更吸引人,所以,沒有情節就沒有故事。
比如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里的《將相和》就恰當地運用了因果關系。因為藺相如本人具有不畏強暴、有勇有謀、識大局顧大體的高貴品質,因此在面對強勢的秦王施壓的時候,才有了藺相如一次次表現出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感人情節;正是因為藺相如的這些性格,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相會”時屢立奇功;就是這一次次地為趙國做出突出貢獻,才贏得了趙王的重視和提拔;也正是因為藺相如的地位提高,導致大將廉頗的嫉妒和不滿。
情節的一次次醞釀和發展,引導另外情節的出現和發展,這些都存在著因果關系。利用因果關系就能很巧妙地推動一個個精彩絕倫的情節出現。把因果關系置于故事寫作中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寫出的故事富有邏輯性,讓讀者讀起來很順暢,很輕松,不費勁。
(二)人物
人物是故事的發起者,離開人物就沒法講故事;離開人物,故事就無法串聯起來,人物在故事發展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比如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的《落花生》,這篇課文出現了母親、父親、姐姐、哥哥和“我”這幾個人物,每個人物的出現都有必要,每個人的出現都觸發一個個情節的發生。父親和“我”這兩個人物很關鍵,沒有這兩個人物,文章的主題思想不好呈現。父親的話一直在逐步向主題思想方面靠攏,而且父親一次一次的言語也讓“我”逐步對花生有了越來越深的認識,最終深深領悟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人生哲理。
可見,故事的敘述離不開人物,離開人物,情節沒法發展。
(三)沖突
在寫記敘文時,要想讓情節突出、有看點,就要學會運用沖突。沖突會制造下一個情節,有了精彩的情節,故事才更吸引人,這樣寫出的文章才能得到讀者的青睞。
1.肢體沖突
在故事里有沖突,故事才有可看點,故事才更吸引人,肢體沖突就是沖突最明顯的表現形式。這里說的肢體沖突,就是兩個人之間的矛盾瞬間激化,比如大打出手,甚至推了對方一把。肢體沖突的爆發,可以使情節急劇變化,另一個情節又突然出現。
比如,有個同學在作文《別逼我》中這樣寫道:
趙明背著一個破舊的包走著,后邊追來幾個調皮的同學,他們不僅嘲笑他,可恨的是,還有一個最調皮的同學把趙明的書包摘下來,扔在地上,還用腳使勁踩了幾下。
趙明看著自己心愛的書包被扔在地上,他忍無可忍,拼命地跑上去,沖這個同學狠狠踢一腳。因為他永遠記得這個包是父親生前的最愛!那個同學爬起來,舉起手要還擊,突然揚起的手又放了下來,有些膽怯地瞟了一下趙明,頭也不回地走了。
文中,趙明與同學發生肢體沖突,這是事情發展的必然。肢體沖突之后,接著發生另一個情節:那個同學揚起手卻不敢還手,突然膽怯地瞟了一眼趙明就走了。這樣的行文發展特別緊湊,讀者閱讀也很流暢。可見,肢體沖突特別能觸發情節的突然轉變,瞬間過渡到下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情節。
2.語言沖突
語言沖突在故事里同樣起推動作用,很多時候,就因為一句話惹惱對方,導致沖突突然爆發。這樣的故事很有起伏感,很有看點。
比如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的《小木船》里,第三段是這樣寫的:
他一看,急了,哭著讓我賠。我上前分辯說:“我不是故意的。”他生氣地說:“誰讓你不小心,非賠不可!”還用力推了我一下。我往后一退,正好一腳踩在小木船上,把它踩碎了。這一下,陳明更生氣了。他拿起我的小木船,使勁摔在地上,用腳踩了兩下,一把抓起書包,頭也不回地走了。看著被他踩壞的小木船,我也氣得說不出話來。我們的友誼從此破裂了。
這段話寫得非常精彩,就因為開始的語言沖突突然演變成肢體沖突,然后一個接一個精彩的情節相繼出現。特別是這些連貫動作寫得非常形象生動,情節就這樣從開始的沖突一步步發展,最終出現本不該出現的結局:我們的友誼從此破裂了。
在日常生活中,好多人經常因為言語不合就動起手來,同樣,語言沖突推動文章的情節發展。有情節,故事就顯得精彩,有精彩的故事,何愁沒人喜歡你的文章?寫記敘文的故事時,語言沖突是經常運用的,也很有必要,我們也很容易做到。
二、寫好情節有妙招
要想把故事寫好,得到更多讀者的認可,就必須把情節這個環節做好做足,建議采用以下小技巧。
(一)欲揚先抑法
欲揚先抑是一種人物描寫技巧。我們寫文章時,本來該褒揚故事里的某個人,但我們偏偏沒有從這個人的褒揚處下筆,恰恰相反,我們卻從這個人物的貶抑處開始。運用這種手法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使情節多變,形成情節的上下起伏,讓文章前后形成鮮明的對比。讀者閱讀時會頓時產生恍然大悟之快感,給讀者留下永不磨滅的記憶。
先貶抑某個人,然后再突然褒揚他,這樣的人物形象反差較大。運用欲揚先抑的手法能夠讓美的東西變得更美,能夠起到出乎意料的感人效果。如果能夠做到這樣,這個方法就運用到位了。
(二)一波三折法
寫記敘文的故事時,最忌諱平鋪直敘,故事非常平淡無奇,情節沒有起伏,引不起讀者閱讀的欲望,讓讀者看了幾眼就不想看了。這樣寫作文是行不通的,必須讓故事情節起起伏伏,就是我們說的一波三折。
寫記敘文時,我們要學會善于組織矛盾沖突,并且巧妙化解一個個沖突。通過這種方法,文章才會一波三折,有起伏有落差,才能吊足讀者的胃口,引起他們讀完的欲望。
比如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的《慈母情深》一文,作者就采用了一波三折的寫作手法。從開始,“我”和一個老頭初次見面就發生了沖突,這個情節剛結束又發展到“我”和母親的一個又一個沖突,每一次沖突都是一個情節,這突變的情節讓故事更顯得曲折感人。在“我”和母親這些沖突中,把母親的慈愛寫得淋漓盡致,作者深深領悟到母親那份深沉的愛,那份無私而又偉大的母愛。就是這些精彩絕倫的情節描寫才讓我們一次次感動。
所以,大家在寫記敘文時,建議采用一波三折的寫作手法,運用這種寫作手法就能讓文章的故事講述避免平淡、乏味。
(三)誤會法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因為一次誤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同樣,我們在寫記敘文時,也可以采用誤會法。把誤會融入故事中,使事情變得復雜,增加矛盾沖突,這樣情節變化才有起伏,故事才曲折感人。誤會在故事發展中起到推動作用,誤會消除的過程也是故事發展的過程,是情節一個個變化的過程。比如有位同學在寫《我的繼父》中這樣寫道:
那天,我倒水時不小心把暖水瓶打破了,媽媽過來責備我,把我數落一通,還有那個我所謂的繼父,走到跟前說了聲“沒啥”就走了出去。
我抬頭望著我稱他為爸爸的那個人,突然有種感覺,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也在討厭我,不喜歡我這個多余的人。繼父走后,我和媽媽大吵了起來,我厲聲提出:“要么你離開他,帶我回屬于咱們的那個家,要么我自己回去獨自生活!”
聽了這話,媽媽怒不可遏地給了我一巴掌。這時候,我不喜歡的那個所謂的繼父回來了,我用兩眼余光發現,他手里提著一個嶄新的暖瓶。
剎那間,我驚呆了,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我愣神的那一刻,那個我所謂的繼父發話了:“一個暖瓶嘛,不就是二十多塊錢嗎。至于對孩子發火嗎?”
突然,我心里的那塊冰驟然變成了滾燙的沸水,溫暖來得太突然了!
越想越不是滋味,我那不爭氣的淚水奪眶而出!
這就是我所謂的繼父……
這篇文章就是巧妙地運用了誤會法使情節一起一伏,有看點,令讀者感動至深。
(四)描寫法
在寫記敘文的時候,要想把情節寫好,還要注意環境描寫和動作描寫。必要時運用這兩種描寫,也有助于豐富情節,讓故事有看點,文章顯得豐滿。
只要方法得當,運用自如,寫好情節并不難。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肯下功夫,我們的作文一定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