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翠霞
★唐朝初期,一位詩人登上幽州臺,他舉目遠眺,面對眼前的世界感慨萬千,于是一首吊古傷今的生命悲歌橫空出世,革新了懷古主題的詩歌意境,也掀起了一波以懷古為主題的詩詞創作熱潮。這位詩人就是陳子昂,這首生命的悲歌就是《登幽州臺歌》,詩歌的內容是這樣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歌以博大的氣象和豐富的內涵表達詩人兼濟天下的胸懷和憂患時局的意識,也促使后世很多有抱負、有理想的文人抒發自己對時局的認識、對統治者的勸誡,深刻地反映了詩人自身的歷史觀和人生觀。其中,王安石和辛棄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且這兩位詩人曾出將入相,對時局更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和體會,思想更為深邃,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一、《桂枝香·金陵懷古》——深沉的抑郁、沉重的嘆息
《桂枝香·金陵懷古》的作者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提及這個人,相信同學們都知道他倡導的國家政治改革。王安石號稱“半山居士”,從小跟隨父親游覽各地,所以王安石對民情民生有著真實而深切的關懷。另外,王安石的父親經常跟王公大臣談論時局,于是王安石從小就對于民間疾苦和國家危機有體察。關于這首詞的創作時間有不同的觀點,有的認為是王安石第一次出任江寧(今江蘇南京)知府時所作,也就是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有的認為是王安石被貶為江寧知府時所作,也就是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教材認定是后者,但不管是在哪個時間,重要的是我們能夠站在歷史的時空看待詩人的心境,體會詩人“念天地之悠悠”的深邃意趣。
詞的上闋主要寫景,這種寫法基本上已經成為懷古詩的一種約定俗成的方式。那么,詩人寫到了什么景色呢?“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這里看似不經意的交代,但是已經把自己這次“懷古”的時令、地點、天氣交代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這個部分也起到了“序”的作用,營造了秋季一片肅殺的氣氛,奠定了傷感的感情基調,可謂剛出手就已經顯示出非同一般的境界。接著,詩人將鏡頭拉遠,只見詩人這樣描寫道:“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在詩人的筆下,連綿不斷的山峰、千里流淌的江水,展現了金陵山川的恢弘氣勢和氣魄,賦予全詞一個廣浩壯闊的景象,充分顯示出詩人立足之高、胸襟之廣。而在這個景象之后,詩人對景物開始鏡頭的聚焦:在落日的余暉中,無數的商旅帆船背對著西風凱旋,數不勝數的酒肆酒旗飄揚于長江兩岸,可謂“人來人往,船來船往”,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整個畫面瞬間活起來。而真正被稱為“大手筆”的當數“彩舟云淡,星河鷺起”一句,在余暉的照耀下,船也被賦予不同的色彩,大江上泛著閃閃星光,而在江上薄霧的烘托下,船仿佛就在云上,連白鷺都看似天上的靈性之物,細細一品,這廣袤無垠的江面就如同天上的奇景一般。正如林逋《宿洞霄宮》中“秋山不可盡,秋思亦無垠”所言,眼前所見,難于言表,總之“畫圖難足”,美不勝收。如此美景,如此恢弘,作者到底在想什么呢?
詞的下闋開始“懷古”。“念往昔”是作者由所寫之景自然過渡到歷史的懷舊當中,“繁華競逐”道盡了千古興亡的歷史故事,也隱含著現在江陵繁華背后紙醉金迷的生活。作者發出了千古之嘆:“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這里,詩人化用了唐代杜牧的詩歌《臺城曲》中“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的詩句,再次講述了當年隋兵兵臨城下,陳后主居然還在和妃子們尋歡作樂的亡國故事。這也委婉地控訴了當朝統治者沉湎酒色,置國事于罔聞,看不到“盛世背后”的隱患,可悲可嘆啊。“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這里是詩人直接抒情,憑吊古跡,訴說著自己的不滿之意。“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一句,更有對時局的嗟嘆。江寧是六朝國都,繁盛的時代都隨流水相繼滅亡,現在只剩下寒煙衰草,難道不可惜嗎?詩人發出時代的呼喚!但遺憾、可悲的是“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這里再次用典,化用杜牧的著名詩歌《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詩句。《玉樹后庭花》是南朝陳末代皇帝陳叔寶創作的一首宮體詩,歷來被稱為“亡國之音”,這樣的歌曲怎么能出現在金陵呢?其實,不是商女忘記了家仇國恨,而是統治者醉生夢死,才使亡國的頹靡之音傳唱在市井之中,實在是可悲可嘆。此詞通篇都是對國家、對民族命運前途的關注和焦急的心情:希望統治者警醒,不要再沉迷聲色犬馬,必須進行銳意的改革,才能有所作為,才能避免重蹈覆轍,真可謂苦口婆心。這篇詩作的意境,世所罕見。就連宋代的另一位偉大詩人,也是王安石的政治對手——蘇軾也感嘆王安石的文學藝術魅力,看后都不覺贊嘆道:“此老乃野狐精也。”(宋·楊湜《古今詞話》)
二、《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朝廷無為的憤懣、報國無門的感慨
一個世紀過去后,又一首懷古詩詞誕生了,這就是南宋辛棄疾所寫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王安石“謾嗟成讖”,北宋果然還是滅亡了。到了南宋,時局更為艱難,靖康之難后,宋朝的國土折損了一半,僅有東南維持所謂的“大宋王朝”稱號。作者辛棄疾是一位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詞人,他出生的時候,中原已經被金兵占領,他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一生力主抗金,收回被金兵占領的土地。他曾上書《美芹十論》《九議》等戰守之策和抗金建議,但遺憾的是這些均未被南宋朝廷所采納,即便如此我們也可以窺見他卓越的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寫這首詞的時候,辛棄疾已經六十五歲了,在這個已“知天命”的年齡,作者抒發了怎樣的“愴然獨戚戚”之意呢?
詞的開篇是別有深意的——“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北宋滅亡后,南宋與金朝以淮河分界,而北固樓就在分界之處。作者望著天,發出千古之問——哪里去看中原呢?弦外之音就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縱然眼前的北固樓風光秀美,詞人卻無心欣賞,只是焦急地看著北方的中原,其愛國之情、復興之愿瞬間就表露在字里行間。接著,詩人繼續問天:“千古興亡多少事?”千年以來的朝代更替催生了多少英雄故事啊?這個發問意味深長,讓人浮想聯翩。但天地無語,因為“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往事如煙,逝者如斯,英雄往矣,都隨著無盡的江水滾滾東流,作者既嘆自己的年老,又悲嘆時光不再。詞人不知道能否等到中原被收復的那一刻,更不知道中原是否能夠被收復,言語間盡是悲傷與憤慨。
下闋作者聯系歷史來談論今生。“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整一段都在描畫歷史上孫權這個歷史人物形象。當年孫權以弱冠之年繼承父兄的事業,發憤圖強,銳意進取,以超凡的氣魄統領江東各方勢力,讓整個東南都臣服于他。其實,當年孫權與南宋的情況幾乎一樣,同樣占據著江南。但孫權的戰備、軍演一直沒有停休,一方面是為了保護東吳,一方面是為了統一做準備,所以孫權一生沒有想過妥協。赤壁之戰打敗曹操,襄樊之戰打敗關羽,夷陵之戰打敗劉備,即使后來曹操四十萬大軍壓境東吳,孫權也未曾言降,淡然派七萬水軍應敵。曹操見東吳軍隊營盤齊整,隊列有序,不禁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這里為什么又提及劉景升呢?因為,當年的劉景升之子劉琮不戰而降,曹操很看不起他,認為他是懦夫,連豬狗都不如。因此,在曹操和辛棄疾的心中,孫權才配得上“英雄”的稱號。這其實是在暗示南宋朝廷的懦弱,沒有一個力能扛鼎的領袖、皇帝,真是悲哀至極。而更為悲哀的是,詞人年事已高,縱有上陣殺敵的愿望和本領,在萎靡庸碌的南宋,又能有何作為呢?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中華上下五千年,大浪淘盡無數英雄人物,他們在歷史的舞臺上曾叱咤風云,多少輝煌業績讓人羨慕不已,多少經驗教訓令人唏噓感慨。像這兩首別具一格的懷古詩歌,真可以彪炳千古了,成為詩歌海洋中一朵耀眼的浪花。品讀這樣的詩歌,我們不但可以體會古代文人對國家、對民族的憂心,也會讓我們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而立足新時代,當有新時代青年對國家政治的關心,對社會民生的關注,以這樣的態度和觀念出發,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承擔起新時代賦予我們復興中華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