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樂樂
成本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手段,直接關乎企業經濟效益的高低,在企業提升外部市場競爭力的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我國深化供給側改革的五大任務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其中“降成本”任務的提出進一步提高了社會對企業成本管理與資源配置的要求,增加了企業管理者對成本管理的關注度。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背景下,企業成本管理水平一定程度上體現著核心競爭力的高低。上世紀90年代前,學術界普遍認為企業成本與業務量之間遵循線性關系,即增加或減少業務量的同時會造成成本費用同比例的上升或下降。然而,伴隨對企業成本性態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成本與業務量之間并非呈現單純的線性關系。Anderson(2003)等發現企業業務量上升時成本增加的幅度大于業務量下降時成本減少的幅度,第一次提出了成本(反)粘性的概念。依據實際情形的差異,這種非線性關系又可進一步細分為成本費用粘性與成本費用反粘性。前者是指業務量下降時的成本縮減額度低于同等業務量提高時的成本增加額,后者指業務量下降時的成本縮減額度高于同等業務量提高時的成本增加額。
要提升企業成本管理水平,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企業資源利用效率,首先要理性地認識成本費用的性態。學界現有關于成本費用(反)粘性與企業績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本費用(反)粘性的影響因素與其所帶來的經濟后果兩方面。有研究表明除業務量變動這一直接原因外,管理者特征、內部治理、產能利用率、政治原因等因素被認定為導致成本費用(反)粘性出現的間接原因。其中管理者過度自信更可能表現出樂觀的偏見,并且對銷售下降情況下銷售能力恢復過于樂觀,從而表現出更大的成本(反)粘性。武小婕(2020)認為企業內部治理會影響企業成本費用(反)粘性,若想抑制成本粘性可以通過提升內部控制質量,而提升資產負債率、增大固定資產密集度、增強股權集中度能夠促進成本粘性。Xiaolin Jin(2021)等通過控制成本粘性與選舉年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探究政治因素對企業成本費用(反)粘性的影響,發現成本(反)粘性隨著美國(US)的 EPU 降低。程萍(2022)則發現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越高,企業的成本(反)粘性越高,而融資約束較強和企業內部控制質量高時,經濟政策不確定性不會顯著提高企業的成本粘性。有研究表明,成本費用(反)粘性會影響企業績效,且企業性質不同表現出成本費用粘性對績效影響也有所區別。Kontesa(2018)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成本(反)粘性對公司績效的重要作用證實了代理理論的一致性命題。陳信汛(2022)從“降本增效”的視角研究了批發零售企業中成本(反)粘性對績效穩健性的影響,發現成本粘性增大,績效波動增加,績效穩定性降低,當企業在本年度取得營收增長或企業性質為國有企業時,結論顯著成立。侯雪筠(2021)從產權異質性視角研究制造業企業費用粘性、創新投入與公司績效,證明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費用(反)粘性且國有企業更加嚴重。
梳理相關文獻發現,學術界對成本費用(反)粘性的研究已經形成了基本的體系,但目前關于經濟后果的影響更側重于成本費用粘性,而關于成本費用反粘性所能帶來的影響卻缺乏進一步探討。事實上,伴隨中國近年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施行,部分低產能利用率的企業極易出現“易減難增”的反粘性特征。那么,成本費用反粘性特征對企業績效影響如何,這一影響是否會因企業本身的差異而有所區分,本文以2017-2021年中國A股上市企業為研究對象,圍繞成本費用反粘性和企業績效進行研究,并從產權異質性角度出發揭示兩者之間的關系,以期為企業發展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同過往研究相比,本文研究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1)豐富了成本費用(反)粘性所帶來的經濟后果的研究,對成本費用反粘性與企業績效之間的相關研究內容加以補充。(2)從成本費用反粘性的生成機理出發,剖析其對企業績效影響的具體機制。(3)按照企業產權性質的不同,分析成本費用反粘性在國有企業及非國有企業中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差異。
研究成本費用反粘性與企業績效的關系,首先要明晰成本費用反粘性的起源。通常認為企業產能利用效率過低與企業管理者預期是導致成本費用反粘性現象產生的兩種原因。企業本身產能利用效率過低是絕大多數企業產生成本費用反粘性的根本原因。首先企業適當削減業務量反而會促使其主動優化冗余資源配置,進而實現成本的大幅壓縮。馬紅旗(2017)認為企業長期處于低產能利用程度狀態時,短期內業務量有所上升,企業能夠調動原有過剩生產力并優化資源配置,并且無需大幅增加成本。但如果企業成本費用反粘性過高,意味著企業短時間內過度關注資源的結構性調整,這種調整耗費大量精力與時間,企業績效隨之降低。如果成本費用反粘性過低,企業閑置資源占據大量無效成本,過量產能不能及時消耗,進而制約企業績效的提升。其次管理者個人特質會影響企業成本費用反粘性。有限理性決策理論指出,管理者會因信息不對稱性、認知偏差、個人預期等因素做出非理性決策。陳宏明(2015)認為,企業收入下降時,悲觀的管理者認為大幅削減成本有助企業的生存發展。尤其當企業處于破產邊緣時,管理層會采用各種手段控制費用支出。但盲目控制冗余資源,過度削減成本會減少企業的有效投資并制約企業的長期發展,使企業無法利用資源優勢獲得市場競爭力。最后,按照代理理論,管理層短期機會主義與自利行為加劇企業成本費用反粘性。肖鮮艷(2021)認為管理者為維護自身利益會通過過度投資和擴大規模,從而提高企業成本反粘性,降低企業績效。企業銷售量上升時,出于對人力資本的重視以及維持并提高個人聲譽的需要,管理層會增加有利于企業短期業績增長的盈余管理行為。即管理層在銷售量上升時會嚴格控制成本支出,這種盈余管理行為將導致企業出現輕微的成本費用反粘性現象。雖然投資項目支出和閑置資源成本縮減,但管理層控制資源并未創造相當價值,企業投資及管理效率降低,績效處于較低水平。所以,由管理層盈余管理行為所導致的過低的成本費用反粘性同樣會阻礙企業績效提升。考慮到多數企業成本費用反粘性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低產能利用率,由此引發績效變動傳導更快,成本費用反粘性既能促進企業績效提升,在超多限度后又會制約企業結構調整,降低資源配置效率,進而降低企業績效。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設:
H1:成本費用反粘性與企業績效呈倒U型關系。
在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在政府支持、成本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首先國有企業成本縮減能力有限。隨著市場結構由賣方為主轉為買方為主,國有企業仍將成本管理的重點放在產品的生產環節,而忽略了售后、經營等環節帶來的成本支出。在業務量下降時縮減的成本更為有限,利潤更少,相應的企業績效也更低。其次,國有企業的出資人為政府,因此國有企業不僅追求經濟利益,還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葛永盛(2022)認為政府承擔穩定經濟、保證就業和促進發展等社會職能,其有動機利用控制權轉嫁政治目標,表現為員工冗余、過度投資,從而形成成本費用粘性。最后,國有企業規模較大,資金充足,即使出現資源配置錯位造成的負面效果對企業整體經濟效益影響較小。而非國有企業在成熟市場化機制及靈活治理機制之下,一定程度上能夠靈活管理企業成本并提升企業績效,但超過調整限度,成本費用反粘性對非國有企業績效影響顯著。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設:
H2:相較于國有企業,非國有企業的成本費用反粘性與企業績效之間的倒U型關系更為顯著。
本文以2017-2021年A股上市企業為研究樣本,相關財務數據來自CSMAR及Wind,其中成本費用反粘性數據為手工計算而來。根據研究需要,對數據做出如下說明:(1)金融企業的財報結構較為特殊,因此剔除金融類企業;(2)剔除數據不完整、或存在*ST、ST的樣本,篩選后共得到1980個觀察值。為保證結果準確性,連續變量采用1%水平的Winsorize處理。
1.被解釋變量:企業績效。參考夏梅妍(2022)等人研究,企業績效以總資產收益率進行衡量。
2.解釋變量:成本費用反粘性。考慮到企業成本費用反粘性需要大量數據進行計算,本文借鑒侯雪筠(2021)做法,采用Weiss模型直接測度企業的成本費用反粘性。
其中, 表示第i家企業第t年的成本費用反粘性程度,數值越大成本費用反粘性程度越高。a為四個連續季度中業務量下降的最近一季度;b代表同期業務量上升的最近一季度。△cost是季度成本費用差值,△rev為營業收入之差。
3.控制變量。通過參考侯曉紅(2019)、段言(2020)、夏梅妍(2022)等人的實證研究,本文控制以下相關變量:企業規模、資產負債率、董事會規模、兩職合一、成長性、股權集中度、資產周轉率、研發投入。具體變量定義及計算方法見表1。

表1 變量定義
本文設計如下模型以檢驗成本費用反粘性與企業績效是否存在倒U型關系:
如果Si,t的系數β1顯著為正,S2i,t的系數β2顯著為負,則假設1得到證據支持。在此基礎上,根據企業產權性質的差異分別進行回歸。若非國有企業組對應S2i,t回歸系數絕對值大于國有企業,則假設2通過驗證。
通過實證模型檢驗本文所提出假設的合理性,通過統計特征的描述和相關性報告說明成本費用反粘性對上市企業績效的影響,運用回歸分析模型進一步驗證成本費用反粘性與不同產權性質企業績效的關系。
如表2可知,企業績效的最大值為0.234,最小值為-0.168,說明上市企業的績效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平均值為0.045,中位數為0.034,標準差為0.061,總體來看上市企業的績效分布較為均衡,需要從整體提高盈利能力。成本費用反粘性的最大值是6.592,最小值是0.003,差異顯著,說明成本費用反粘性在不同上市企業中具有極大差異。對于企業規模這一數量級較大的變量,為降低樣本數據間的極差,減緩數據波動趨勢,本文依例對其進行自然對數處理。資產負債率最大值為1.394,最小值為0.012,平均值為0.523。一般而言,合理的企業負債率處于0.4-0.6之間。可以發現,盡管部分企業資產負債率越過了1的門限值,資不抵債,存在較大財務風險,但總體來看,我國上市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屬于適宜水平。兩職合一的均值為0.265,表明26.5%的企業董事長與總經理為同一人。成長性最大值為310.9,最小值為-1.559,表明上市企業成長能力有著巨大差別。股權集中度表明樣本上市企業中最大股東持股比例最高可達88.11%,最低僅有3.60%,差異較大。資產周轉率最小值為0.001,最大值為0.036,均值為0.009,表明樣本中企業資產利用率總體水平偏低,對應資產周轉速度較慢。研發投入最大值為0.169,最小值為0.028,表明大部分企業研發投入仍較低,需要更加積極參與到創新研發活動中去。

表2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表3為變量之間的相關性結果。如表所示,成本費用反粘性與企業績效的相關系數為正,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成本費用反粘性對企業績效有著較強影響,但還無法確定影響是否呈線性相關關系,需要通過回歸分析進一步證明。控制變量層面,除董事會規模同企業績效之間相關性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外,其他變量同企業績效之間皆存在或正或負的關系,且在1%水平上顯著。總體來講,主要變量之間均有著較強的相關性。

表3 變量相關性分析
表4報告了成本費用反粘性與企業績效的檢驗結果。在回歸1中,成本費用反粘性對應回歸系數為0.562,其平方項系數為-0.367,二者均通過了1%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該結果說明在不考慮控制變量的情況下,成本費用反粘性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倒U型關系的拐點(-β1/2β2)為0.77。回歸2中,繼續加入一系列影響企業績效的變量,成本費用反粘性的系數為0.296,依舊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而且S的平方項S2系數為-0.157,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負,這說明成本費用反粘性與企業績效之間確實存在倒U型關系。根據倒U型關系自身特點可得出對應拐點為0.94。這與假說1解釋一致。

表4 成本費用反粘性與企業績效檢驗
為觀察成本費用反粘性與績效的關系是否會因為產權性質差異而有所區別,將樣本分為國有及非國有兩組分別進行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可以發現,兩組樣本中,成本費用反粘性與企業績效之間均存在倒U型關系。非國有企業中倒U型關系的頂點為1.28,國有企業中倒U型關系的頂點為0.97,且非國有企業成本費用反粘性與績效之間的倒U型關系更為顯著。這說明,要推動非國有企業深化改革,提升企業發展績效,應該重視成本費用管理。非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不僅僅是加強自身在經營、研發方面的成本管理,更重要的是在融資、稅費、金融機構等多個方面對成本管理機制進行優化。在達到臨界值之后,成本費用反粘性提升,企業績效隨之下降,這種績效減少在非國有企業更為明顯,說明非國有企業應注意將成本費用反粘性維持在適宜范圍內,合理利用成本費用反粘性提升企業績效,充分發揮成本費用反粘性對企業績效的治理作用。

表5 不同所有制企業成本費用反粘性與企業績效檢驗
伴隨中國結構性改革的逐步實施,企業對成本控制管理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成本費用反粘性對企業績效的影響趨于顯著。本文以A股上市企業為樣本,實證檢驗成本費用反粘性對企業績效的作用。結論如下:
1.成本費用反粘性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非線性倒U型關系。當成本費用反粘性在臨界值之前,成本費用反粘性與企業績效正相關;超過臨界點后,成本費用反粘性將負向影響企業績效。費用粘性本質上是企業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占用剩余資源從而對企業績效造成影響。適度的成本費用反粘性能夠促進企業績效提升,當成本費用反粘性超過臨界值之后,會對企業績效造成消極影響,減低資源配置效率,過多占用企業剩余資源而未能為企業創造價值。
2.與國有企業相比,非國有企業的倒U型曲線關系更為顯著。非國有企業中成本費用反粘性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相較于國有企業更明顯,原因可能在于非國有企業比國有企業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創新投入沒有非國有企業大,而創新投入能夠緩解費用粘性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此外,國有企業需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且一定程度上受政府干預較多。有研究證明政府干預會對企業成本費用粘性有所影響(葛永盛等,2022)。本文的研究結論豐富了成本控制管理與企業績效相關的文獻,為我國上市企業合理進行成本管理提供可參考的建議。
1.選擇合適競爭戰略,提升成本管理水平。競爭戰略的選擇影響企業資源配置,進而影響企業成本管理。對任何企業而言,降低成本和合理配置企業資源對企業績效至關重要,因此成本管理水平同企業績效密切相關。合適的競爭戰略能夠幫助企業充分利用其擁有的資源,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增加企業資源獲益價值。高水平的成本管理能夠將成本費用反粘性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從而使企業獲得最佳績效。然而現實情況是眾多企業并不具備科學的成本管理機制。諸如會計科目設定不合理,部分特殊性成本費用開支難計算等問題大量存在。所以,企業有必要不斷優化自身成本管理水平,通過設定合理成本分配方法,強化管理層專業素質培育等方式,提高成本核算準確性并提升成本管理工作的時效性。另外,通過對控制變量的分析可以發現,研發投入過高非但不會提升企業績效,反而會導致過低的成本費用反粘性對企業績效造成二次打擊。因此,在企業成本管理過程中,需綜合考慮創新投入收益性,提高決策效率,降低投資風險。
2.健全管理層監督機制,完善企業決策機制。上市企業管理層是成本管理的策略制定者和首要執行者。企業所有者與管理者之間信息不對稱時,面對業務量的降低管理者可能為了利己之策拒絕下調成本費用,維持其掌控的資源。提高企業績效,不僅需要管理層在宏觀層面上掌握成本費用變更情況,還需要其對各類型成本進行細分管控。在實際經營過程中,管理者在管控成本時很容易產生自利行為,特別是在成本屬于酌量性費用項目情形下。鑒于此,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公司機制,以健全的監督機制強化對于管理層的考核。股東大會要持續監督管理層的行為,針對管理層在職消費、投資決策等行為設立細分化的監督體系,多維度、全流程進行不定期考評,完善企業決策機制,以防管理者侵占企業資源等行為,從源頭減少管理層自利行為的發生。另一方面,將成本費用反粘性水平納入管理層考核的參考指標,驅使管理層在決策時充分考慮費用反粘性,通過有效調配資源等方式,快速調整自身經營方式,優化企業成本管理水平。
3.穩步推進去除企業無效產能工作,內部管理實行問責機制。從產生機理上來看,催生成本費用反粘性的主要因素是產能利用程度過低。而過高的成本費用反粘性會對企業績效造成一定損害,壓縮企業績效的提升空間。所以,企業需不斷推進結構轉型升級,穩步去除無效產能。一方面,嚴格控制產能置換與項目備案,定期核查生產中的產能預留情況并依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控。對于已經在企業內部存在多年的冗余“資源”,快速進行轉化與處理。另一方面,在企業內部實行問責機制,當發生因管理者自利行為引發過高成本費用反粘性時,嚴格進行懲處。與此同時,將每一年的無效產能比作為影響獎金或股份激勵的重要參考指標,獎勵能夠合理控制產能的管理者或者項目組。
4.監控市場需求動態,及時調整企業產品生產量與供給量。市場需求變化直接影響企業的訂單量與資源配置規劃。企業要緊密關注市場需求變化,對市場需求做出合理預測,并預測短期內企業訂單量變化與成本費用預算。根據短時間內訂單量的降低或增加情況,及時調整原材料的用量,降低產能,合理調配人力資源,減少庫存堆積和一切相關費用的支出,從根本上減少資源冗余及資源不合理分配造成的使用效率低下。這就要求企業管理者對市場變化趨勢足夠敏感,考驗企業管理者的綜合能力。因此可以加強高層管理者有關成本費用控制等知識的學習與培訓,提升管理者的決策能力,并且通過塑造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去減少管理者自利行為發生的可能。